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兰州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界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完善,不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二元结构本构模型分析和采动厚湿陷性黄土破坏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探讨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处理措施。根据黄土湿陷性的特点,依托兰州新区市政道路的工程地质情况,分析判定了黄土的湿陷等级和处理深度,总结归纳了本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各种方案,即在一般黄土地区路段,预防为主,防止路基俩侧积水,对积水洼地和地表裂缝进行填平、夯实,道路两侧排水沟渠进行防渗加固。在重要路段,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案加以处理:换填灰土垫层法、重锤夯实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孔内深层强夯法,详细介绍了这几种方法的加固机理、适用的情况、检测方法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讲述,并对灰土换填法灰土衰减机理的分析引申到工程的检测评定指标以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有机合理叠加。根据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新区市政道路工程对各级湿陷性黄土采用了路床灰土换填及灰土底面以下翻挖重新压实或冲击碾压的有机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案,达到了资源整合经济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部地区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是影响地基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引起建构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本文结合强夯法处理兰州东330kV变电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实践,阐述了强夯加固机理中的动力固结理论,介绍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技术方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工程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将会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结构物安全、稳定。本文就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迟俊德 《科技信息》2011,(34):410-410,412
湿陷性黄土区域,地基土湿陷性很大,故须进行地基处理。本文采用了四种施工工艺进行论证:换土垫层法、强夯法、夯扩灰土桩法、深层搅拌法,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经对比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李远  石永莉  张勇  孙轶斌 《科技信息》2007,(25):113-113,133
本文结合河南省西部某地区一处工业厂房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处理的事例,阐述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作用机理、施工工艺及其应用发展前景,并根据试验数据,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类似工程的施工和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同心至固原段高速公路自重湿陷性黄土采用强夯方法,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根据施工的方法、试验数据、理论分析,提出了强夯法治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理论方法、施工方法及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建永  高丹 《科技信息》2010,(24):29-30
强夯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经过强夯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显著提高,可以消除湿陷性而作为一般建筑物地基。强夯法经过多年的施工发展应用,其优点已被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8.
田耀文  杜小川 《甘肃科技》2011,27(19):147-148,151
通过工程实例,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优选,确定强夯+灌注桩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最优处理方法,对强夯和灌注桩处理方案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设计参数,并分析了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胡长征 《科技资讯》2009,(21):84-84
湿陷性黄土的最大特点是大孔隙、欠压密,遇水后颗粒及团粒间的天然粘结强度急剧降低,引起原状结构破坏,土柱相互错位并重新排列,从而引起湿陷,强夯法处理涅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本文对湿陷性地区强夯地基检测与地基施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敬  崔国明  赵军 《河南科学》2006,24(1):111-114
强夯法是处理地基土的有效方法,但将之应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土坝地基尚属少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土坝地基的施工试验,总结应用Menard公式的经验取值,成功地设计了施工参数,为后续的正式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坝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土坝坝体的加固为例,通过强夯前后的取样试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研究了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坝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强夯后坝体土的湿陷系数平均为0.008,降低了65.2%,湿陷性完全消除;干密度平均为1.68 g/cm3,提高了23.5%;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平均渗透系数分别为0.65×10-5cm/s和0.28×10-5 cm/s,分别降低了85.5%和93.3%,也未发现土体剪切破坏现象;压缩系数平均为0.058 MPa-1,降低了80.2%,达到了低压缩性土标准;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倍和1.37倍,达到了预期的加固目的.  相似文献   

1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方法,结合禹阎高速公路C16和C17合同段的施工实践,着重介绍了换填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等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作用原理、质量控制及施工过程监测。  相似文献   

13.
对咸阳市区黄土湿陷性与微结构的系统研究,发现咸阳市区黄土的湿陷性与微结构特征随地貌单元有不同的变化.渭河三级阶地黄土地层厚度大,湿陷性较强,黄土微结构以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为主;二级阶地湿陷性次之,黄土微结构以支架大孔-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为主;一级阶地湿陷性最弱,黄土微结构较为致密,以镶嵌微孔胶结结构和絮凝胶结结构为主.黄土的湿陷性与微结构特征关系密切,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的黄土湿陷性较强,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的黄土湿陷性较弱,镶嵌微孔胶结结构和絮凝胶结结构的黄土不具湿陷性.  相似文献   

14.
对兰州的深厚层黄土湿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采用PHI 570 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定了兰州黄土的易溶盐含量 ,结果发现其中对湿陷性影响最强烈的Na2 CO3含量比全国 (已测到 )的最高值高 4 .3倍 ,比平均值高 2 3.6倍 .通过室内试验得出该地区黄土湿陷的一些基本指标及湿陷量的范围 ,还对湿陷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比较 ,并给出湿陷量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压实黄土的湿陷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由于黄土特殊的工程性质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出现了一些湿陷破坏事故。采用扫描电镜、图像处理系统和能谱仪,对压实黄土在湿陷前后的孔隙特征、化学组成等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得出压实黄土的湿陷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中孔隙含量是黄土产生湿陷的主要原因,其与黄土湿陷系数具有定量关系,湿陷后黄土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重复荷载作用下非饱和黄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神河高速非饱和黄土在不同围压下进行振动三轴试验,测定了非饱和黄土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以及黄土的动本构关系。结果表明,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值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固结比条件下,动弹性模量随固结压力值增大而增大;随着动应变增大,非饱和黄土的阻尼比随之增大;非饱和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可近似用双曲线模型表达。同时分析了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规律,进一步验证动三轴试验中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冻融循环对冬灌区黄土湿陷性的作用规律,结合宁夏气候和黄土区域性特点,应用封闭单向冻融法,试验研究了冬灌区黄土湿陷性的反复冻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冻融使黄土的湿陷性增大,冻融引起的湿陷系数增量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在冻融循环12次后基本达到稳定,二者间存在相关性很好的双曲线关系。在含水率为定值14.0%时,黄土湿陷系数的冻融效应随干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大;在干密度为定值1.45 g/cm~3时,黄土湿陷系数的冻融效应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不利含水率约为22.0%。湿陷系数的冻融效应存在最不利含水率,黄土工程应尽量避免在最不利含水率下受冻,尤其是密实度大的压实黄土。  相似文献   

18.
模糊信息优化方法在黄土湿陷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用模糊信息优化方法中的信息扩散原理建立黄土湿陷评价方法。方法 收集黄土高原地区68组黄土湿陷性的土工试验资料,选取含水量、孔隙比和压缩系数等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中的信息扩散原理及一、二级模糊近似推论,建立了各评价指标与湿陷系数之间的模糊关系。结果 形成一套用信息扩散原理建立的黄土湿陷性评价方法,对10组黄土湿陷资料进行了非母体验证,效果良好。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实用,能使更多影响黄土湿陷的因素真实地参与评价,可应用在黄土高原区域性的城镇防灾规划、城镇工程地质图集的编制和黄土区域湿陷性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黄土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其湿陷性就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对陇东庆阳西峰地区某场地布置的探井所揭露的地层条件进行了概述,然后选取部分探井内扰动黄土样做了矿化成分试验。结果发现研究区黄土中易溶盐总含量很少,对研究区黄土湿陷性基本无影响。接着通过对研究区多组原状黄土样的室内试验数据进行大规模的统计分析,总结了研究区黄土的不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随黄土埋藏深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所取土样的湿陷性试验结果对该区黄土进行了湿陷性评价。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该区黄土湿陷系数与其不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这些指标反映了黄土的物质成分、结构特征和当前的赋存状态等属性,对研究区黄土湿陷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为该区黄土场地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