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6月25日,在亚欧会议合作机制创立20周年之际,为推进亚欧合作和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上海欧洲学会、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主办,《世界知识》杂志社协办的"亚欧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亚欧会议是亚洲与欧洲间最高级别的政府间论坛,也是世  相似文献   

2.
<正>前不久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情况,比如五年来的合作成效、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未来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是什么、如何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9月18至20日在上海召开的这次研讨会由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英国、美国等国的70余名学者和相关官员参加会议,就"中亚和上合组织面临的安全挑战"、"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中亚和上合组织的影响"及"中亚和上合组织的文明对话和人文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漕河泾柳东创新创业园依托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国家战略,柳东新区(柳州国家高新区)全面对接上海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双方加强资源合作与联动,深化在科技创新服务领域的合作,同时导入漕河泾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探索"漕河泾-柳东-东盟国家园区"的产业与科技合作,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留创园等科技创新服务载体以及科技创新指数等创新生态环境。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把上海漕河泾柳东创新创业园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科  相似文献   

5.
大力促进"一带一路"进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科技人文交流水平与质量,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与科学技术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增强国家之间协同创新与进步的步伐。在论述"一带一路"国际科技人文合作内涵的基础上,从产能合作、教育与人才培养合作、科学研究合作、智库建设与民间交流等维度分析了目前合作的具体方式与成效,对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是一项筑梦世界、实现共赢发展的世界性倡议,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必然愈发紧密,由此凸显高校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使命,以实现民心相通的价值旨趣。该文正是基于此,开展对"一带一路"战略导向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为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三个大的发展战略。作为唯一的对外战略,"一带一路"无疑在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布局中具有顶层设计的地位。"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与落实,意味着中国的身份认同、外交方针与外交重点区域发生了重大转变:身份上,"亚洲中心国家"与"亚欧大陆东段大国"取代了"东亚国家";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7月15日,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开幕。来自亚欧53个成员的领导人围绕"亚欧伙伴二十载,互联互通创未来"的主题,商议亚欧会议合作机制如何坚持初衷,应对挑战,开启亚欧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第三个十年。经过两天的对话与交流,会议发表了《乌兰巴托宣言》和主席声明,在充分肯定亚欧新型伙伴合作进程20年重要成就的同时,发出加强亚欧伙伴关系、聚焦务实合作、推进各领域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2月2日,"‘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欧战略合作"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承办。与会中外专家学者、政界与企业界人士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欧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都主张中欧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本期"封面话题"选登本次研讨会部分发言。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多事之春的思考ThoughtsonInternationalFinance张幼文(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上海200020)屠启宇(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博士生上海200020)1995年入春以来,国际金融领域集中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和复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对沿线各国影响深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浙江大学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与全球学科排名第一的香港理工大学物流及航运学系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即将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继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之后主办的最重要国际峰会,将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沟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国际十大新闻主场外交赢各国赞誉,"一带一路"成"世界议题"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了与会领导人的普遍赞扬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农业国际技术合作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更是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话语权"、运用外部技术实现本国农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对垂直式技术输出、水平式技术合作两种农业国际技术合作模式的实践形式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存在的操作性问题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中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渐成中国促进双边、次区域和跨地区合作的主要抓手,以及参与、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凝聚了国际共识,明晰了"一带一路"未来合作方向,为"一带一路"建设描  相似文献   

16.
正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互联网化是一个主导趋势,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经济;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加速落地期,两者之间的合作与相互促进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把握时代机遇、推动金融互联网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配合与联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互联网化,可推进"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互联网金融起源于美国,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互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是基于实现我国经济、文化建设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技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决策中重要的内涵之一,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让世界更清楚的认识中华文化,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分析了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提出了科技人文交流机制,指出了具体的实践方式以及建设模式,展示了实施"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构想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有一对关系引人注目——"16+1"和"一带一路"。它代表着国家间的新型合作关系,也是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重要举措。"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则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超越地缘政治博弈的合作理念。"16+1"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就是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东学会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合办的“中东与世界全球化进程”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3日~25日在西北大学举行。与会的包括外交部、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50多名代表和西北大学的50余名研究生,参会代表中包括中东学会会长、原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和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大学领…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开展有效的金融合作,促进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贸易往来还是产能与投资合作,都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