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细电火花加工的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细电火花加工方面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微小进给装置、微细电极的制备、微小能量加工电源、与其他技术组合的新型加工技术和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控制技术。比较了微小进给装置与传统的进给伺服系统的结构特点 ,并对各项微细电火花技术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微小进给装置的传动精度及系统的频响较高 ;微细电极的制备技术解决了圆柱、圆锥、螺纹等不同形状的电极或微小零件的制备及对硬质合金、聚晶金刚石等超硬材料的加工问题 ;可控RC脉冲电源技术易于调整脉冲能量 ,避免发生电弧性脉冲放电现象 ;微细电火花加工可与超声加工、电铸加工等技术组合形成各种复合加工技术 ;模糊控制技术可用于控制电火花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2.
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整加工技术,与低频振动和超声振动相结合,可实现高精度、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光整加工。介绍了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振动辅助磁性磨料光整加工及超声辅助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难加工合金材料复杂曲面的特点,提出实现复杂曲面磁性磨料光整加工,需要就以下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通过提高加工间隙的磁通量密度及磁能与其他能量复合来提高光整加工效率;建立复杂曲面磁性磨粒光整加工过程控制函数;探讨在磁极工具的空间几何约束作用下复杂曲面磁性磨料光整加工工艺的规划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不断得到工业应用,在去毛刺和光整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介绍了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内涵,从激振方式、夹具设计、器壁类型、隔振弹簧、卸料方式、筛分功能、介质流通和加工控制等方面分析了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设备及特点;对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的理论分析与模型建立、工艺参数优化、先进测试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对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再发展进行了设备、工艺、模型及绿色集成创新等方面的展望,为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应用及下一代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等升程圆柱螺旋面加工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螺旋面成形磨削加工原理研究,提出利用现有磨床及CNC数控砂轮修整技术实现磨削加工的解决方案及系统控制策略;针对成形磨削加工的特点及关键技术,提出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开发出一套可用于螺旋面成形磨削加工的CAD/CAM系统;给出磨削加工与修整过程控制方法,实现了圆柱螺旋面高速高精度加工。  相似文献   

5.
新型三杆五自由度虚轴机床五坐标加工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制了一种新型三杆五自由度虚轴机床,建立了五坐标加工数学模型·利用刀具轴线与加工轨迹上曲面法向量的关系及三杆虚轴机床平动的特性,确定了三驱动杆的长度及两驱动轴的转角·该表达式为显式,形式简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机床五坐标加工的实时控制·另外给出了机床运动学正解及雅可比矩阵·正解及雅可比矩阵为显式,为机床的灵巧性分析、速度分析及误差补偿提供了条件·这种虚轴机床可以实现复杂形面的五坐标加工·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利用CAXA雕刻V2软件将文字与图片进行雕刻加工的的几种加工方法。雕刻文字所用的加工方法有原线输出、切割及清角加工方式;雕刻图片所用的加工方法有图像浮雕和影像雕刻。文中给出了各种加工方法的实例和加工后的实际效果图。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控车床实训教学,使学生熟悉数控车床的性能、构成和工作原理;理解数控车床加工工艺及编程步骤;掌握数控车床的编程方法和数控车床的操作技能。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方法主要有进行数控加工实训的安全教育、熟悉数控机床、零件定位与装夹、刀具的准备与安装、对刀方法、手动与机动切削训练、简单零件编程加工训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利用CAXA雕刻V2软件将文字与图片进行雕刻加工的的几种加工方法.雕刻文字所用的加工方法有原线输出、切割及清角加工方式;雕刻图片所用的加工方法有图像浮雕和影像雕刻.文中给出了各种加工方法的实例和加工后的实际效果图.  相似文献   

9.
<正> 该技术适用于各种深、浅孔的高效加工、高精度加工及高难度的孔加工(包括难切削材料及骓加工零件)。刀具结构新颖、孔加工工艺先进,刀具耐用度和生产效率比普通刀具高1~10倍。孔加工最高尺寸精度达1T7~1T9级,圆度误差为1~8μm,表面粗糙度R_a0.2~3.2μm。四刃带麻花钻,不同于国内外的同类钻头,切削刃为径向刃,大螺旋角,容屑空间大,钻削一  相似文献   

10.
多丝切割的“滚-刻-削”混合加工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多丝切割的环境并非理想,加工要求并非相同.而理想及单一的“滚-刻”切割加工模型对整个过程难以解释周全.基于多丝切割中磨粒运行存在多种状态,指出研磨粒的综合力学行为(研磨粒的加工机理)取决于研磨液膜的流体力学条件,处于半接触和全接触状态下的磨粒,各自以“滚-刻”、“滚-刻-削”方式实施切割加工.故多模型混合加工可以较好地解释多丝切割加工的整个过程,多模型的混合加工模式更加接近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1.
对鲜参、天然活性参及在其加工中所产生的参水;红参及在其加工中所产生的人参露等人参制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折叠作动筒零件加工及组件装配入手,简要地介绍折叠作动筒的工作原理及其用途,对折叠作动筒零件加工过程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及装配、试验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针对几种典型零件加工精度提高、加工质量保证的主要技术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素实验对适合喷雾电火花铣削加工的脉宽/脉间比、层进给量及电极壁厚等参数的优化范围进行了选择;基于田口方法进行了喷雾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材料去除率的经验公式.实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材料去除率受脉宽/脉间比的影响最显著;采用优化后的加工参数大大提高了材料去除率,实现了喷雾电火花铣削的高效加工.  相似文献   

14.
<正> 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科主要研究木材加工与人造板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以期高效合理利用木材。主要研究方向为:人造板、木材干燥、制材、木制品工艺、家具及室内设计和木材加工自动化。 本学科自1987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以来,共完成并通过部省级鉴定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数控加工3D几何仿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浏览器,构建了同、异构环境下数控加工3D几何仿真网络结构·基于Web图形、图像传输机制,建立了NC加工仿真Web发布结构·通过仿真与标识实例,进一步说明基于Web数控加工3D几何仿真技术在任意平台及系统环境下,可用来验证NC代码的正确性,为网络环境下NC加工奠定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数控机床工装及工件识别因人工参与导致匹配错误和处理滞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工装与工件匹配检验及加工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实现生产管理平台、加工操控平台和数控机床的联机通信,构建内置于加工操控平台的数控机床工装及工件匹配检验系统,实现了任务接收、工装及工件在机检测和在位检测;在机匹配检验过程中,通过与数控机床启动控制集成,实现了根据匹配结果控制加工启动的过程。结合数控滚齿机床YS3118CNC5,设计并开发了工装及工件匹配验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实现数控机床工装及工件的匹配检验,更有效地避免加工物料不匹配而导致的加工事故,为企业实现加工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加工任务优化调度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2.5D C_f/SiC复合材料的磨削工艺性能,设计并完成了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磨削深度ap、砂轮线速度vs及进给速度vw均对2.5D C_f/SiC的磨削性能评价参数(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及磨削力)产生影响,其中磨削深度对评价参数的影响最大,进给速度影响最小;经向纤维及纬向纤维的支撑效果具有很大差异,导致不同的磨削加工缺陷形式;2.5D C_f/SiC的主要缺陷形式包括界面脱粘、裂纹、纤维露头及拔除;不同加工参数及纤维方向会导致磨屑出现一定的差异.根据试验结果对2.5D C_f/SiC的磨削加工机理进行了考察分析,为2.5D C_f/SiC的磨削加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叶片电解加工精度,分析了过去电解加工叶片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由此推导出机床运动、加工编程、对刀间隙产生的叶片加工误差的计算公式;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整体叶盘的加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取叶片因电解加工过切产生的加工误差分布,其误差随着叶片的扭转角度增加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对叶片的加工工艺进行改进,提出了分步法叶片电解加工工艺,在加工中针对叶背加工误差来源采取了不同的补偿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步法加工及补偿措施对叶背加工精度进行补偿,叶背加工误差被控制在0.1mm内,叶根采取单独加工,消除了叶根过切.分步法加工工艺与误差补偿措施的运用可显著提高叶片的加工精度,满足叶片电解加工工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磁性复合流体黏度可控的特性,研究一种微纳沟槽表面可控抛光加工方法及工艺,实现低成本、可控微纳结构表面加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加工实验教学。采用磁性复合流体作为抛光液,设计端面式和圆周面式两种磁性复合流体抛光机构;根据周期性微米级沟槽表面结构特点,采用圆周面式磁性复合流体抛光机构进行微结构表面抛光加工实验;设计加工工艺,通过实验对比微沟槽周期结构表面加工效果,验证了实验装置及微结构可控抛光加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微沟槽周期结构表面材料可控去除加工。该装置结构紧凑,使用与维护成本低,有效填补面向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的微纳加工实验教学装置技术空白。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省科技厅将兰州理工大学承担的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纳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三年滚动规划(2016-2018年)》,通过中央引导专项重点支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开展镍钴金属材料及先进加工、金属半固态加工及表面改性、异种金属连接、有色金属再利用等四个研究平台和公共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