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先生任总主编,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陈美东先生任常务编委会主任的一套共26卷本的丛书。本文叙述该丛书的筹划与编纂过程,及参与编写的各方面人员的艰辛努力之情形。该书是在1991—2011年20年时间里,集结了上百位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本文作为书史、书话,供读者评读。  相似文献   

2.
胡道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必然会提到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因为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而研究沈括和<梦溪笔谈>必然要提到胡道静.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了从新城新藏、能田忠亮到薮内清的京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脉之思想渊源、机构演变与学术谱系。尽管新城新藏与能田忠亮为薮内清打造了团队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但学科定位与研究纲领尚未实现突破。通过对继承者薮内清工作的分析与检讨,可知薮内摆脱了"东洋天文学史"原有历史学辅助学科的不利地位,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天文学史学科加以科学化与范式化,将之缔造为独立学科、巩固了学科地位。薮内清的历法史与文本会读研究过程中,意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由此领导了大型科研调查并逐步完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全面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4.
<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踪记>是哈佛-史密森天文台退休高级天文学家、哈佛大学天文学及科学吏双料教授欧文·金格里奇30多年追寻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学术考察历程的传记性学术著作.该书通过一系列传奇经历,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廓清了16、17世纪天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发现的历史脉络,对<天体运行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跟踪,以通俗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历史中的<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关于哥白尼天文学说接受和流传史的著作,具有编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来自汉、藏、蒙、回、傣,白、彝、朝鲜等各兄弟民族的41位天文学史工作者,于1985年4月7日至11日在春城昆明济济一堂,出席了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历算学术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主持了会议。云南民族学院名誉院长马曜和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等也出席了开幕式。少数民族天文史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中国天文学史和民族学史中新开辟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史所陈久金在大会的报告中评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对藏、蒙、回、傣、彝、纳西、白等七个少数民族及  相似文献   

6.
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著作,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在充分肯定它的科技成就的同时,也应该如实地指出苏颂的错误和<新仪象法要>的不足;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誉满天下的著作,对<新仪象法要>的论述和阐释使中外科技史工作者为之叹服,但也有错讹和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编纂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是中国科技史学者共同的心愿。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于1987年酝酿,后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截至2011年,共出版了26卷。这套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团结全国科技史研究力量,凝聚一百多位学者之心血共同撰写,是中国学界60多年来完成的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巨著。  相似文献   

8.
李迪先生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迪教授(1927.10.6—2006.10.30)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他从研究数学史开始,逐渐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科技史的众多方向上,对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和科学仪器史研究贡献显著,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在物理学史、地学史、医学史、机械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学通史等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李迪先生以博学著称于科学史界,不仅长于发掘古代科技史料,而且也善于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史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9.
<正>暨南大学教授王志健的新作《发现天文学——天文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基础》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专门从方法论视角研究天文学发现和天文学史的著作。内容介绍:天文学工作者要想获得成果、发现真理,必须正确把握科研思维,构建精巧方法,善于捕捉机遇;方法论工作者为了阐明科研手段,必须洞悉与具体思维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思维。两者一起催生发现天文学--研究天文发现方法和机遇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于1980年10月6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哲学、史学、文博、图书、出版、新闻等一百五十余单位的二百七十多位科技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古代和近现代科技史论文、报告二百四十余篇,分十一个专业组进行宣读、讨论。会上宜读的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有较高的水平。在金属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等方面讨论了一些新的较重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古历新探陈美东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658页科学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所涵盖和渗透的领域也几乎到达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科学在20世纪的巨大成功,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所产生之影响正日益加剧,甚至在许多方面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探索根源,科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并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其关键在于精密科学从17世纪以来所不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就是精密科学史研究之所以受到科学史家更多关注的重要原因。而所谓精密科学,按照传统的观点,通常是指数学、天文与经典力学…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科技史,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流行的解读为:鲁桂珍是直接的诱因。笔者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兴起的考察,认为,李约瑟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自1931年以后英国科学界开展的科学的社会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应该是主要动因之一,而四十年代李约瑟来到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则最终促成了他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难题第一部分是李约瑟站在西方科学立场上提出的,它极有可能形成于1937年科学及其社会关系委员会初成期间,难题本身推动了他对中国的追踪;第二部分则是他站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立场,在二战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后提出。至迟在1945年,他已对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曲安京所著《中国历法与数学》一书,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常数与算法的构造机理及其数学思想,对上元积年、渐近分数、内插法、历法中的公式化计算等历法中的重要数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研究,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与论据。该书把数学史与天文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思路也是富有启发性的,是一部成果颇丰的交叉学科性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学历来旁及科学,这已是定论。80年代以来,这种旁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以致形成“科学易”与“人文易”对举局面。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这种努力是值得赞许的,但方法上有些问题,主要缺点是夸大了《周易》对科学的积极影响。李约瑟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从一开始,《周易》对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但他的观点也有片面性,应该说这种影响正负两面俱在。为了把这个复杂问题(从广义上说,也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引向深入的研究,这里对这位大师的论点,作一全面介绍,也算是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在其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系列巨著中,展示了他对迷人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明的概念细微差别与成就的敏锐。另外,他就思想与实践从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所作的思考可谓不同凡响。尤为人注目的是,他在天文学、数学、炼丹术及其它方面对印之间科学传播的阐述。虽然为了解印度科学,他大体上依赖于其他学者的研究,但他对待印度科学的客观态度却令人耳目一新,并且由于其巨著对古代印度科学的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当透彻的见解,因此这部巨著对印度科学史家来说确有价值。事实上,李约瑟精心筹划的多卷本系列形式以及各卷本内容上的旁征博引乃是印度科学史家们灵感之源泉。  相似文献   

17.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8.
评《中国古星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陈美东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星图》一书,是最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学史重要著作。该书不但对中国古代星图的诞生、发展、品种、成就和在世界星图史上的地位作了综合论述,而且对以前很少开展专门研究的明代星图,作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而使该书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中国古星图的传世之作。过去概略研究过的明代星图有6种,这次以《天文节候躔次全图》为重点,增加了新发现的7种明代星图,比较全面展现了明代星图发展、演变的概貌。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重大损失,我们因此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