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玉霖 《遵义科技》2002,30(4):10-11,14
建筑环境设计强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如何根据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来进行建筑环境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2.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求得人与环境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环境心理学将人与环境看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系统,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背景,借助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以青海乐都高庙盆地史前文化变化发展特点为个案,探讨了史前气候变化与早期人类心理行为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本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时室内环境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与研究了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并从色彩、光影、材料三个角度分析了环境心理在室内设计的应用,创造人性化的空问,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我们对人、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感悟空间     
郎雯 《科技信息》2011,(7):I0088-I0088,I0108
从古至今,人类对自己与空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的理解过程中已经走向亲和的新层面。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流派纷呈,但从中我们仍可以"嗅"出:当代环境空间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心理需求的满足为重心。本文将从行为心理的角度,探讨环境空间的多层次性和主体性,以及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发现和感悟空间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类营造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自己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生活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筑设计在注重环境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心.应认真研究与人的心理特征和人的行为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环境特点及其设计手法,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国勋  杨国军 《甘肃科技》2006,22(5):143-144,78
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作为建筑及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依据。本文主要阐述了人的行为的定义以及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说明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把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与空间环境设计结合一起,启发设计者做出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郭颖群 《甘肃科技》2009,25(12):146-148
在环境意识日益充斥着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已成为体现生活质量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手,对室内环境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与研究了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并从色彩、光影、材料三个角度分析了环境心理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精神、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和提高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内容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在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徐洪 《科技咨询导报》2007,(23):153-153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渗透和包围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环境心理和环境行为表现出新的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求每一个设计师根据信息社会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居民消费行为受生活环境、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年龄、性别和性格)和需求刺激也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偏好。消费者作为“概率人”,其行为空间模型,受到认知和学习经验的影响,这对南宁市商业网点布局和调整商业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建筑跨越到后现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的行为及心理需求、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以及庭院绿化设计等方面对创造良好住区户外环境空间进行了积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够了。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当前,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生活状态应该来源于能够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本论述从释义环境、建筑环境、人和人的需要入手,深入论述了建筑环境和人的关系。提出了建筑必须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必须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要是建筑的永恒的主题的论断,并加以有理有据的论证.无疑,本论述对业内外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09,(10):15-15
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在逐渐分化,相互间的关系在逐渐生成和协调。伴随着“社会”和“群体”概念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宜音以中国人“我们”概念为触角,探看作为中国社会心理的发展路径,也将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基本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功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道“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都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6.14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的校园中,我们可以创设符合时代特征的,符合学生年龄需求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8.
翁凯 《科技资讯》2008,(10):246-247
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内容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9.
设计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如何把握人对室内环境空间的使用心理,将有限的环境空间拓展为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无限的环境心理空间就成了室内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本文将针对室内环境心理空间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室内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针对性运用等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赵辉 《科技咨询导报》2011,(22):235-235
安全文化三大要素分别是系统/环境、人的心理状态和人的行为,三要素间不是互相孤立的并列关系,而是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理解安全文化各要素间的关系,将对维修单位安全文化建设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