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分析军队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方运营模式运行机理基础上,提出引入第三方运营模式应选择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三链闭环,"科技—产业—金融—政府"四位一体的路径并完善相关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核心内容。从经济社会及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出发,从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视角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几大问题,并聚焦体制机制、科技金融、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平台、专业人才体系几个维度就如何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破除中国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围绕创新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相应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强化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功能,成为打造创新链和创业链中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医研产科技成果转化范式演进理论和医疗卫生转化路径,厘清了特征与内涵,结合三元融合模型理论,提出了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三角模型假设。通过案例实证,分别从构建“三位一体”组织结构、打通融合通道、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三种维度验证了三角理论模型的主体内涵和运营规律。从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实践出发,对主体知识产权管理、主体间利益关联与分配机制、融合通道及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等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的路径与建议,推动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与资本“联姻”: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动态匹配机制,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复杂多元的资本需求特征,构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针对研究中发现的不同渠道创新资本排斥性较强的问题,系统论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模式,以整合多种金融手段,优化创新资本配置,深化科技金融合作,促进中国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存在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些制度性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环境还未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分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基础上,归纳梳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指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并就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环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介绍了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及山西省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提出了建立适应山西省新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我国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历程,在对《关于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改革创新点与存在不足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再出发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创新转换和创新转化两个阶段,采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模型,对2008—2018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创新价值链上两阶段的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创新转化阶段效率稳步提升,创新转换阶段效率逐年下降;各地级市创新转换效率和创新转化效率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两阶段创新效率发展不平衡;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转换效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基础创新技术水平的“相对退步”,创新转化效率的稳步提升要归因于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太原市2003年以来专利发展状况的概括总结和对专利资助与成果转化方面开展的具体措施的分析,总结出促进太原市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的途径以及在今后的知识产权工作中应具体采取的一些措施.为鼓励和调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水平,推动企业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化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对应的两套科技体系要实现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亟需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科研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突破和探索。对近年来呈现出较强的创新竞争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特征和在跨越创新障碍方面优越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两大科技体系融合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和已有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以军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性质的协同创新平台为核心,打造由企业群、园区、投融资和政策体系等构成的创新生态,形成“平台+环境”的两大科技体系融合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创新集成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系统的观点及系统理论研究创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本文首先从创新管理学科发展、创新研究的文献简评、新增长理论及知识经济自身要求等角度来阐述企业创新集成的必要性,在分析企业创新集成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木桶原理探讨了企业创新集成的内在机理,有利于企业创新集成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系统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在经济与生态的矛盾交织中探索一条互利共生的发展路径。综合运用共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Multi-Agent技术等,探讨绿色共生型林工一体化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运行模式、系统结构与原理以及运行机制。按照从机制到运作的逻辑顺序,依次构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关系椭圆轨道模型、多层次结构模型、"三链"共生循环结构模型、5R循环经济结构模型和Multi-Agent运行机制模型等。研究表明,绿色共生型林工一体化供应链是林业产业与生态的共同出路和共生发展的趋势,只有建立绿色共生的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促进,绿色中国战略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闽台科技资源整合成绩显著,但整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需要从单纯的产业转移和产品贸易向创新合作、技术研发等层面升华,需要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简单合作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创新合作转移。在闽台科技资源整合中,两地可通过以新兴产业为依托的承接链式模式、以平台共建共享为基础的双赢模式和以项目为纽带的互动模式,促进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界定了集成创新和知识整合的概念,划分了企业集成创新的生命周期,归纳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知识整合效率、知识整合范围和知识整合弹性的特点;构建了基于企业集成创新生命周期的知识整合模式,包括复制式知识整合模式、渐进式知识整合模式、突破式知识整合模式和混合式知识整合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选择最佳的知识整合模式,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院地合作是中国科学院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方式。随着院地合作内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合作模式呈现出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等新特征,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以组织行为理论相关研究为基础,构建了参与主体、动力机制、发挥作用、服务形式四维分析框架,基于该分析框架,凝练提出了中科院与浙江省科技合作的融合模式、平台模式和精准服务模式,同时发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长效运行机制缺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二者的科技合作成效。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为深化院地合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育硕士以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对教育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有特殊的要求。广西师范学院依托"未来教师空间站"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实践技能、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教学与科研并进,创新与传统相融,课内与课外一体,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外...  相似文献   

20.
打造创新高速公路,建立跨区域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贸易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创新跨越不可缺少的创新基础设施,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加速器。基于对创新高速公路作用研究,提出创建以创新型城市(园区)为结点、打破区域地理界限、密切产学研用政联系机制的创新高速公路的构想,并对其子系统功能及运行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如何构建创新高速公路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