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1,(12):8-9
"喀喀!"就像说"早安"那样简单,按下按钮,照片就在相机里了.相机里发生了什么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谜.现在的相机能自动完成拍照,实在太好了!但相机的发明却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所有发明都有一个故事,而摄影的发明则有两个故事:因为有些人喜欢相机,而另一些人喜欢照片本身.  相似文献   

2.
陈梦云,我的一位同学,中学教师。她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具体说,她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儿子和一位称职的丈夫,原来每当谈起那“爷俩”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与骄傲,但也许人无完人的缘故,最近,几次提起她丈夫的时候,都表示:阿文(指她丈夫)什么都好,就是有时莫明其妙地朝咱母女子俩发火,不久又莫名其妙地亲热起来,反反复复,简直像个精神病。我问她究竟是什么原因,她说她不知道,还说基本上“每月月底”都是这样。“每次发火时,我开始都会耐心地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但他就是说不出来,唉,也许他根本就不愿意告诉我,后来我也懒得问他…  相似文献   

3.
泰国一位妇女称,她13岁的儿子已经转世成为一只蜥蜴,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这位妇女的儿子在一起摩托车事故中丧命,6月17日火葬,结果这只蜥蜴当天就上门了。它睡在她儿子生前睡这的床上,喜欢喝他常喝的饮料--鲜奶和酸奶酪。由于泰国人人信佛,相信投胎转世,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21,(5):32-37
颜宁 成为结构生物学家是命中注定 小时候,颜宁读过一本16世纪的中国经典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一只可以变身成为其它动物的猴子.颜宁很想知道如果自己也能变身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你能把自己缩小到分子或蛋白质大小,那一定是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她还记得自己曾这样想.现在,作为一名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每天都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研究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她说:"我成为结构生物学家几乎是命中注定的."  相似文献   

5.
袁女士今年45岁,虽说年龄不算大,可她觉得心态已经老了,做事反应慢,不要说电脑上网弄不清楚,就连每天上班该做些什么都感到心里没底,常常很木然地坐在办公室里。她很怕别人有所察觉,想做出轻松随意的样子,但怎么也做不出。同事们在午休时谈论电视连续剧时,她一句话也插不上,因为她大概有半年多没看电视了。以前,只要播电视连续剧她是一集也不漏的,可现在不但不想看,连声音也不愿听。商店也不想逛,街上流行什么她也不知道,无心打扮自己。就连大家认为吃饭、睡觉这种最舒心的事情,她一点感觉也没有,每顿饭吃起来像嚼蜡一样无味。每晚迟迟不能…  相似文献   

6.
正"我一直在协和医学院,我所有的论文都是从协和发出来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想不出来有比当科学家更能实现自我的事情。""与其天天坐在医院看着病人这么难过,还不如从根子上去找出病因,找到治疗办法。"和许多科学家不同,42岁的许琪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她所有发表的论文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写成。但这并不妨碍她突破很多世界著名实验室都没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正为什么有些人是超级球迷,而有些人看球就会觉得很无聊?在看球的同时,我们的大脑都发生了什么呢?所有令人快乐的事物都能让我们大脑中的伏隔核释放出多巴胺。当多巴胺被释放时,我们的大脑会试图记住这个导致多巴胺释放的事件,以便于我们再次获得快乐。或者说,我们能够预测什么事物能够让我们快乐。而当我们下次将要经历愉快事件的时候,那些被大脑记  相似文献   

8.
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曾在内心深处思考过这些问题——"为什么他的手指比我的长""为什么她长得比我高"为什么我不喜欢吃蘑菇而他喜欢""为什么她的想法总是跟我的不一样"……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差异呢?《有趣的人体:什么组成我?》一书将在充满乐趣的故事中同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9.
走路时都能睡着,你相信吗?这种事情就发生在章镇雷身上,身患怪病的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入睡。边走路边做“自日梦” 20岁的章镇雷是河南巩义人,现在长沙县星沙镇帮一个朋友做建材生意, 165厘米的个头,却有80公斤的块头。“这全是嗜睡惹的祸,十多年了,我几乎无法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研究人员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发现,遗忘某件事可能比记住它耗费更多脑力。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学报》上说,他们向一组健康成年人展示了一系列场景和人脸的图片,指导他们记住或忘记每一张图片,并通过神经影像技术跟踪这些人的大脑活动模式。此前对于"有意遗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位前额皮层等大脑控制区域和海马体等长期记忆区域的"热区"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于2014年5月3日推出的"伊朗女性短暂的自由"活动,让伊朗妇女能够在社交网站上自由张贴自己没有佩戴头巾的照片。超过6万人对这一活动点赞,并且敢于违抗禁令。一名妇女把头发放下来,站在一块板子前,上面刻着"我的姐妹们,请遵守佩戴头巾的规定"标语。另外一名妇女站在一个指向德黑兰的路标旁边,她的面纱套在了脖子上。此外,还有几名妇女都戴着墨镜,挥舞  相似文献   

12.
你认为工作中不应该聊天吗?或许,你们在一起吃午饭时闲聊一会儿,会增进你们之间的友谊呢。想一想,这里有一条妙计可让你增长工资,或者让你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想要升职加薪吗?想要知道这一妙计吗?想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吗?心理学家卡罗尔·加拉赫说,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后来她为此编写了一本新书,并采访了200多位美国主要企业的妇女。她发现要实现这愿望,只需要一些很普通的妙计。她说每个人自己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使你此时的工作业绩翻番,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要紧。  相似文献   

13.
新闻提示“每当看到她忐忑不安、坐无宁日的神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代替她受苦。”“看到这一幕,我真的感觉以前对太太关心不够,她太不容易了。”在“父亲节”来临前夕,两位初为人父的丈夫各自目睹了妻子剖腹产、自然产的整个过程后,感慨万分(本文选摘了其中的一例——编者注)。广东省妇幼保健医院产科副主任牛健民称,让“准爸爸”现场观看妻子“破宫”的过程,这不仅会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父亲节”的深刻涵义和初为人父的感觉,而且还会促进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这对增进夫妻感情无疑是一种促进。6月18日10时13分将永远印在我脑海里…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是很多本厚厚的职场经验书籍的精华部分,掌握了这30条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但真要掌握这30条经验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他们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条做不好可能有些能做好的项目就会落空,耐下性子,看看你都能做到么?  相似文献   

15.
但是你没有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这首诗的,只记得作者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妇女,她的丈夫应征入伍去了越南战场,后来阵亡了。她终身守寡,直至病逝。她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母亲当年写给父亲的这首诗: 记得那天,我借用你的新车,我撞了它,我以为你一定会杀了我的,但是你没有;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说得清。据2005年11月20日的《钱江晚报》报道,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用了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少学生觉得惊讶:“‘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点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  相似文献   

17.
在马尼拉,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个农妇很擅长制造谣言,村里一半的争吵,都是因她不停地搬弄是非而引起的,挑唆别人不和是她最大的乐趣。一天,这个女人突然病倒了,试了各种药物都不奏效。实在没法子,她向村里的医生求救。医生的诊断很简单:“你平时好造谣生事,这是神在惩罚你!”“你要对一生中所造的谣,衷心地忏悔。”医生说,“祷告9天,身体恢复到可以走动的时候,去找一大包鸡毛,然后往每家每户门前的台阶上都放一支鸡毛。这些都完成后再来见我。”村妇虔诚地按着乡村医生的指示祷告,果然到了第9天,身体恢复得可以出门走动了。她带上一袋…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干细胞进行美容是不可能的。●患者花了3万元注射干细胞根本没作用一位30岁出头、来自外地的女士到整形外科医院咨询干细胞美容方面的事情。这位女士说,她是在一年多以前注射的干细胞针剂,当时主要是想祛除抬头纹和鱼尾纹,花了近3万元,但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效果。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医学博士陈焕然说“:我给她做了相关检查,目前还没出现什么症状。虽然患者已经知道干细胞美容没用,但我并没有告诉她注射干细胞可能带来的危害。我只是告诉她,如果出现任何不舒服的症状,要马上到医院检查。如果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后果,会给她很…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5,(17):50
让我举一位30岁妇女为例,她因为受到焦虑的困扰而无法与人交友,特来向我求助.  相似文献   

20.
做人有做人的分寸,拿捏相当,才显得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把握做人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处理好做人的“大”与“小”的关系,便在这分寸之列。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将军额头能走马,宰相肚里可撑船。讲的都是人要大度,不可小肚鸡肠。俗话说,牙跟舌头还打架呢,人与人之间哪能没一点儿磕碰和摩擦。要是什么都计较,又如何轻松、愉快地生活,工作?有度量,说到底就是能容人,既能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战国策》曰:“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与人相处,对于他人的付出、德行应该想得多一点,记得久一些;相反,可能有人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