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溪 《科技信息》2013,(8):191-191
本文认为,《赵氏孤儿》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史诗"结构。文章第一部分解释了亚氏所谓"戏剧"结构和"史诗"结构;第二部分从"三一律"、多重悲剧题材的叠加、演员叙述语言三方面进行了论证。由此出发,第三部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悲剧之悲,更多的在于过程之悲,而不在结果之悲。  相似文献   

2.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元杂剧《赵氏孤儿》,来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的话,主要体现在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悲剧的表现形式、悲剧的净化作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不孤的孤儿千百年来,天下孤儿熙熙攘攘,但能混到赵氏孤儿——赵武份上的,恐怕只有凤毛麟角的极少数了,他不仅被写进两千多年前的史书《左传》、《春秋》和《史记》,还被后来元朝的剧作家纪君祥倾情演绎成一部感天动地的著名悲剧。  相似文献   

4.
方媛  王涛 《科技信息》2013,(11):493-493
元杂剧经典名篇《赵氏孤儿》一直传唱至今。从《左传》到《史记》,从刘向《新序》、《说苑》到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徐元的传纪《八义记》、《搜孤救孤》,从中国各个剧种的地方戏到法国伏尔泰版《中国孤儿》,从现当代排演的话剧到陈凯歌电影,经历了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艺术家的演译,其中的经典历史人物形象早已被广泛熟知。2011年初,电影《赵氏孤儿》公映,又给这传统历史名剧注入了新的元素,相应的人物的塑造必定有其独特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的足音未远之时,承其余绪而写的不少悲剧中,受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影响写成的悲剧《中国孤儿》(以下简称《中》),已成为今人耳熟能详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结晶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赵》悲剧,从18世纪30年代流传到法、英等一些西方国家,现今又以改头换面的《中》的悲剧形式回到中国舞台,形成一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其运动轨迹呈“循环式”。在这种颇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中,伏尔泰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他  相似文献   

6.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弧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7.
自《春秋》中出现有关赵氏家族的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历经无数文人、艺人的改编和演绎,迄今已有多个版本。日本净琉璃歌舞伎《菅原传授手习鉴》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赵氏孤儿”故事的题材,吸收了中日两国中有关“赵氏孤儿”历史典籍的精华,并受到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也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近年来,《赵氏孤儿》这部传统戏剧及其故事也逐步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继续传往日本。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复仇题材悲剧中,《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的优秀代表,而《赵氏孤儿》亦被视为中国复仇题材悲剧的佼佼者。同为复仇题材的两部作品却在复仇强度、人物形象以及结局上存在鲜明的对比。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作品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旨在论证中国"大团圆式"悲剧应当成为世界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剧的主要形式——戏曲,经历了周秦以来的长期孕育,在唐宋时期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发展到元代,便进入了我国戏曲发展中的第一个繁盛阶段,出现了元杂剧。在今存的众多元杂剧中,悲剧占有很大比重,象《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等,都是元杂剧悲剧的上乘之作。“元曲四大家”中的前三家都写过不少悲剧作品。元杂剧的悲剧作品多姿多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梧桐雨》被誉为元人四大悲剧,它们不仅是元杂剧中的精品,而且对明清两代的悲剧创作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审美风格、整体价值和意境三方面对其审美意蕴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它们的风格或崇高悲壮,或沉郁顿挫;其描写自然真挚,内涵丰厚;其意境含蓄蕴藉,发人想象.对元人四大悲剧审美意蕴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将有利于把握元杂剧的审美品位,更好地借鉴其思想与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11.
赵氏孤儿故事演绎成的各种戏剧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究其源,一般认为出于《左传》和《史记》。本文通过对史实的考证,指出:《左传》记载较为可信而与“孤儿”无关,《史记》却描绘了完整的搜孤救孤故事。《赵氏孤儿》戏剧、戏曲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丈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红楼梦》众多女性中最为伤感的人物形象。《红楼梦》章章精彩,字字珠玑,红楼人物色彩斑滥、星光闪闪,林黛玉是其中最遥不可及、最让人追随、最亮最美的一颗明星。黛玉之悲,多少人为其特有的悲剧之美倾倒,多少人从她身上感受到最为伤至肺腑的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从林黛玉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以及时代赋予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4.
1990年7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师大中文系、中国剧协天津分会等单位主办的中法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会上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这是该剧在中国的首次公演。讨论会围绕着《赵氏孤儿》和《中国孤儿》的比较研究,并延伸到中法文化交流的广泛领域,展开了热烈和有益的讨论。本刊从讨论会所收到的论文中选择三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略谈《聊斋志异》悲剧故事的喜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故事,脍炙人口。《聊斋》中的悲剧故事多是悲中有喜,亦悲亦喜。本文试略谈《聊斋》悲剧故事的喜剧色彩。 《聊斋》的悲剧故事大体可分为两类:社会悲剧和人性悲剧。 社会悲剧指由人物自身以外的社会诸因素造成的悲剧。导致悲剧的社会原因很多,如寇乱、兵灾、王公贵族的以强凌弱、大小官吏的贪赃枉法、富豪劣绅的残暴横行、科举  相似文献   

16.
一、雅与俗的辩证关系。所谓俗文学,是指那些大众的、通俗的、普及性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宋元以来的南北戏曲和地方戏,当然包括在其中.但南曲和北曲,也不尽是普及性的俗文学,还有一部分属于雅文学,如《汉宫秋人《西厢记入《赵氏孤儿八《牡丹多人《长生殴入《桃花扇》等等。中国戏曲与传统的诗、词、散文不同,很难划分出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严格界限。这是因为中国戏曲来自民间又逐渐进入上流社会,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戏曲,在封建社会不仅是演给文人雅士们看的艺术,也演给不识字,不读书的广大民众、老弱妇孺看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也是一种理;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又有死亡人物的悉苦之悲;既有庸众之悲,又有孤独之悲;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泻染得阴冷而可怖,道出腐配的封建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同时在小说里,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充满悲情,感人至深。影片中人物语言深有特色,其使用的词汇多元化,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悲剧,是崇高的诗,是冷峻而壮丽的美。悲剧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正是由悲剧冲突所导致的。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会悲剧、家庭悲剧,又是现代心理悲剧,因而其悲剧冲突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自身本能欲望的冲突斗争中。同时我们也捕捉到奥尼尔作为美国20世纪现代派作家愤世———悲世———虚无的情感模式,这一情感模式也是许多资本主义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派作家所具有的,因而具有了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