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2016年8月15日,《美国与战后世界秩序:新时期美国何去何从》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资深外交官国际时评小组联合主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前所长、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前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系列丛书"总编辑及该书主编杨成绪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奈最早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软权力"思想,他所说的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美国的政治文化是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观,这一点在外交方面表现出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软权力理论将美国历史上固有的使命观、例外论、"天定命运"等思想推陈出新,赋予其崭新的面目和使命。本文把软权力与政治文化结合起来,阐述这两者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进而指出美国外交政策是理想中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3.
刘畅  郝向阳 《科技信息》2009,(19):132-132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中国外交政策方面袁现得最为明显,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了中国正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以参与者的身份在现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中国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某种改变,出现从国际体系“参与者”到“建设者”的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4.
正8月27日,德国外长马斯在德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说,要打造"多边主义者联盟"来制衡美国方面的"美国优先"理念。这也成为当前德国外交面临重重挑战下试图"突围"的最新动向。当前,德国政界、学界与媒体就如何在美国的掣肘下继续维护二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德国领导力的讨论已然展开。但在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国际环境中,德国外交政策总体上仍踌躇不前。内政上,默克尔第四任期的权威明显下降。对外,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外交目标与战略  相似文献   

5.
《今日关注》是中央电视台惟一面向海外播出的深度时事访谈节目,承担着梳理国际关系、解读外交政策、引导民意的任务,在节目中常需要在关注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解读中国外交政策、传递中国声音。可以说,所有涉及中国利益的国际新闻事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中国外交政策,这就意味着,在操作所有涉我国际新闻事件选题时,都需要搞清中国利益、理解中国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后,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广大公众非常关心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为适应这一情况,外交部一些离退休资深外交官于2002年初组成外交笔会--国际时评小组,为媒体撰稿或接受访谈,不少人还开辟了专栏,上了博客。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学生成为美国国际学生当中最大的群体。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1月4日报道,根据国际教育学会的一项年度报告,在2014至2015学年有超过30.4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的大学,比10年前几乎增长四倍。这意味着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已经成为一种极其突出的存在。但是,具体是在哪些学校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回  相似文献   

8.
追风人物     
<正>2013全球百名思想者,斯诺登引领风骚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日前评选出2013年全球百名思想者,美国国安局前雇员斯诺登高居榜首。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里基·亚历山大位列第二。第三名是《卫报》记者格林沃尔德。《外交政策》称,斯诺登是2013年最令人惊讶的传奇人物,他"揭露政府监控的计划"并勇敢公开自己的身份,斯诺登已成为国际社会公开讨论监控行为时都会想到的面孔。  相似文献   

9.
人权外交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卡特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人权外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把人权外交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议事日程。美国立国精神中的天赋人权观与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是人权外交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但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多年来,在美国及国际外交史学界众口一词的答案是:孤立主义。许多人认为,美国只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个有边界的国家 ,又是一个无边界的国家。解释这个极其特殊的国际政治现象 ,需要对美国的扩张历史作深入的考察。以此为背景 ,我们不但可以确切了解美国霸权主义的生成逻辑 ,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到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初动因。  相似文献   

12.
正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的意外崛起引发了美国战略界对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的反思。一些人认为,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变得越来越脱离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利益了。于是,拜登总统一上台,其核心幕僚们就提出了"中产阶级外交"的概念,意图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更紧密地捆绑。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是否有了改变的问题,成为国际与论议论纷纷的题目之一。西方评论家有一种说法,似乎美国外交政策已经有了根本改变,它已经放弃“推翻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的企图和战争政策,而在实行和平政策。美国政府的宣传机关——美国新闻处也说,美国外交政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呢?美国外交政策和做法究竟改变了没有?如果说有些地方改变了,那么原因何在、目的何在?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答复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外刊概要     
《世界知识》2012,(4):6-7
德国外交政策面临的问题Ulrich Speck自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之后,德国外交政策走上了"正常化"道路,外交宗旨回归"民主国家根本",即促进并维护和平、自由与繁荣,但对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德国面临难题。首先,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债务危机一时难解,如何确保德国自身经济居于前列并提升政治地位十分困难。其次,德国对外交往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在面临诸如争夺国际话语权、海外派兵、协调俄美欧利益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外交  相似文献   

15.
正唯一的共识就是警惕中国的发展日首相访美,和奥巴马谈得最多的却是中国问题。五一假期的三天,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问美国,两国政府发表题为《面向未来的共同蓝图》的联合文件。野田是民主党自2009年上台以来,访问美国的第一位首相。民主党刚刚上台时,为了改革自民党重视日美关系的外交政策,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开展了"返回亚洲"的政策。但是,维持半个世纪的日美同盟及相关外交政策难以改变,鸠山急于改革致使日美两国在普天间军事基地的搬迁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导致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话语中的鉴赏系统及其评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平 《科技信息》2011,(31):239-240
以Martin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框架,对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两会"期间,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中敏感问题的问答为语料进行观察与分析,探讨"鉴赏"系统在外交话语中的运作机制。从美学和社会评价层面,研究外交话语中的情感表达、态度协商、联系特定主体间的关系及反映的意识形态,并讨论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正>7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的"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期间,本刊记者遇到了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学者陆伯彬(ROBERT S.ROSS),对他进行了专访。陆伯彬是美国战略学界知名的"中国通"之一,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侧重于安全问题,著有《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1969~1989):在谈判中合作》一书。世界知识出版社曾于2012年12月出版他参与主编的《中美欧关系:构建新的世界秩序》一书。早在2005年,陆伯彬就提出运用"现实主义政策"管理中美关  相似文献   

18.
美国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参与和影响很大,这一点在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尤其明显。 在冷战年代的中美关系中,美国国内的院外援华集团几乎都持亲台反共的主张,"百万人委员会"是其中最典型 的一个。现截取肯尼迪时期"百万人委员会"所从事的一些活动,作为个案来分析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美国国 内因素是如何影响政府外交政策的。  相似文献   

19.
夏云文  牛蓓蓓 《科技信息》2010,(17):I0134-I0134,I0086
任何国家在任何的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19世纪的美国也不例外。推动和发展对外贸易,谋求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展经济,谋取商业利益进而保障国家安全和实力是19世纪美国外交的动力。本文力图从19世纪初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外交政策的实施背景进行分析探究来证明此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正>9月29日,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演讲时突然宣布,蒙古国将实行"永久中立政策",并称这将"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繁荣做出贡献",他还呼吁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予以认可和支持。蒙古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看起来这是蒙古国外交政策的突然调整与变化,但事实上其本质是与蒙古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轨迹相符的,也与蒙古国人"居安思危"的生存意识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