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淮南矿区岩溶地表塌陷分布的特点及矿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作者将其划分为四个塌陷群。文中对每一个塌陷群的成因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提出,对不同成因的塌陷,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邻近隧道基坑群分布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系统研究了不同分布类型基坑群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揭示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为邻近隧道基坑群施工和隧道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根据基坑群与邻近隧道位置关系可将基坑群分为单侧坑和双侧坑,根据基坑群单坑开挖深度和共墙情况可将基坑群分为邻近坑、贴靠坑和坑中坑,不同类型基坑对隧道的影响各不相同.基坑群施工对隧道的影响有"时空效应"、土压力多次卸荷、土体变形叠加效应、地下水影响等诸多方面.为控制基坑群施工对隧道的影响,可以在基坑群施工中采取合理分区分块、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针对性调整围护结构刚度并采取适当加固,制定合适的降水方案和信息化施工等措施,以确保施工和隧道安全.最后结合上海龙华航空中心工程,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方法,阐述了基坑群施工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各工程措施的有效性,可为预测、分析基坑群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保护隧道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同同 《青年科学》2010,(8):20-20
最近地球像一个空心球一样四处出现“窟窿”。一个个直径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诡异巨坑接二连三地出现:4月27日凌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硐底镇红旗村、石垭村陆续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共形成27个塌陷坑。5月30日,危地马拉街头出现一个约60米深的巨坑: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研究煤层开采对岩溶塌陷的影响,保护岩溶地区地质环境.本文对坪湖矿区阳坑村下的岩溶洞进行了探测分析,根据岩溶洞与主采煤层的相对位置,分别建立了采动作用下上覆岩溶洞塌陷的4种概化模型,并根据概化模型对采动引起岩溶塌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所建立的岩溶洞塌陷概化模型对坪湖矿井田范围内1#和6#塌陷坑塌陷机理进行分析,其塌陷原因是岩溶洞处于岩层弯曲下沉过程中的拉伸区域以及岩溶洞上方覆盖层较薄引起的.本文的研究为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煤炭资源的地下开采,预防采场上方覆岩溶塌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贵港覃塘区不断发生岩溶地面塌陷。通过野外调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手段,综合分析地面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塌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采用明渠灌溉且无防渗措施和短时间内大量抽排岩溶地下水是地面塌陷的直接诱因。还对塌陷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按已往的错动角圈定地表陷落范围的传统方法,不适用于深部开采.因此,从维持塌陷坑侧壁岩体稳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塌陷坑内移动散体的侧向支撑力作用,当塌陷坑散体的厚度不小于临界散体柱高度时,散体的主动压力与被动压力共同阻止边壁岩体的片落活动.通过分析弓长岭井下矿塌陷区的实测数据,得出临界散体柱的高度主要与围岩稳定性、采空区倾角、散体内磨擦角及岩体碎胀系数有关.在深部开采中,用矿山固体废料填充地表塌陷坑,由此降低临界深度,可有效控制地表陷落范围,并给出了陷落角与采深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野鸡尾矿区地面塌陷分布的特征,并对塌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塌陷是潜蚀、吸蚀、气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岩溶管道中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最终导致地面塌陷的发生,最后提出了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矿区地面塌陷灾害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丰富的野外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论述了平顶山煤矿区地面塌陷灾害的发育分布现状及危害,根据大量的岩移观测资料,确定出适合本区的岩移参数,采用概率积分法对采煤所引起的地面塌陷进行了预测.同时,提出了在地面塌陷形成以前就采取"超前"的综合防治措施,对已形成地面塌陷采取"一疏二平三改造"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表5,参11.  相似文献   

9.
地表裂缝是一种典型地质灾害。以龙首矿西二采区为研究区,利用2020年8月和2021年6月两期沉降区的无人机正射影像,通过图像增强和多尺度分割处理得到用于分类的多边形对象,结合地表裂缝的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构建模糊规则集,实现对地表裂缝的提取;选取覆盖该区域2020年8月19日-2021年6月27日52景Sentinel-1A升降轨影像,采用小基线集(SBAS)技术,获取地表二维形变信息,并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EBK)和径向基函数法(RBF)对形变数据进行空间加密;将获取的裂缝分布信息和加密后的地表形变信息叠加,结合采空区、塌陷坑等从垂直向和水平向上揭示研究期间矿区地表裂缝的形变特征和分布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不同裂缝群距离采空区越近,垂直向和水平向形变速率越大,裂缝群整体向采空区侧偏移;(2)采空区周围的地表裂缝群主要受垂直向不均匀形变的影响,采空区上方的地表裂缝群主要受水平不均匀形变影响;(3)受周围塌陷坑的影响,地表裂缝群两侧会产生形变速率差异,且靠近塌陷坑的一侧形变较大,导致新裂缝的产生和裂缝群的规模扩大。  相似文献   

10.
为给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性判别方法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以岩溶疏干区典型圆柱状盖层土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的极限平衡法,首先建立了处于一定覆盖层厚度、土体重度、降雨积水深度及岩溶空腔跨度等条件下的覆盖层土柱 临界线,在覆盖层土柱的渐进破坏过程中,土体的黏聚强度和内摩擦角发挥作用的大小和顺序是不同的,根据潘家铮原理假设二者沿着距离 临界线最短的路径折减,然后利用强度折减法确定了黏聚强度和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进而获得了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系数计算式,定义了覆盖层土体稳定状态的可靠域及失效域。最后指出在圆柱状塌陷坑形成后由于应力重新分布和集中,塌陷坑有继续塌陷的可能,通过分析建立了塌陷坑稳定性判据系数,为圆柱状塌陷坑是否二次发育继续塌陷提供了判定依据。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强度折减法建立的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及利用塌陷坑稳定性判据系数对已有塌陷坑稳定性进行判定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良好,为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地铁车站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要求,提出基于风险分析的施工安全管理流程,从既有建筑物安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措施及地层加固措施等几方面探讨了地面沉降、既有建筑物等关键施工节点出现风险事故的机制及其防范措施.工程实践表明,中街站主体结构施工结束后地表沉降及邻近地面建筑物的沉降值均在合理范围以内,验证了施工安全管理流程中规定的风险控制标准以及施工措施的合理性,有效降低了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物面临的倾斜、沉降过大等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利用能级为15 000kN.m的高能级强夯加固粗颗粒碎石回填地基,测试夯击过程中夯坑及其周边土体的沉降变形,并对强夯后的地基加固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可发现,第1、2和3遍夯击时的平均夯坑深度分别达到4.38,3.71和1.93m,夯击过程中地表土体都发生沉降变形,并未发生隆起;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法评价该场地强夯加固深度至少达到16.5m,并且在整个加固深度范围内,未出现软弱层,夯后地基承载力远高于设计要求值.最后,提出了利用Menard公式评价高能级强夯处理粗颗粒碎石回填地基有效加固深度时n值的范围,为同类场地条件下高能级强夯工程的设计、施工与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地指导城市立交桥区的排水防涝改造,降低内涝风险,以深圳市某立交桥为研究对象,构建高分辨率城市内涝模型,采用地表积水实测资料进行模型率定及验证,模拟立交桥洞在雨水口防堵、下凹式绿地以及两者的组合措施改造前后不同降雨情景下的积水情况。结果表明,1)高分辨率城市内涝模型可以实现城市立交积水动态变化过程的准确模拟;2) 5年、20年和100年重现期降雨情景下,立交桥洞内涝严重,积水时空变化速率快,当降雨重现期为100年时,最大积水深度和面积分别高达1.52 m和1833 m2,积水深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最大增长速率分别高达0.04 m/min和0.23 m/10 m;3)组合措施的内涝削减效果优于不同改造措施单独使用时的削减效果,100年重现期降雨情景下,单独采用雨水口防堵和绿地下凹措施,仍然存在0.6 m以上深度的积水,而组合措施可使内涝积水深度小于0.5 m,内涝持续时间缩短至30 min内,可有效地缓解桥洞内涝。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正习高速公路隧道浅埋段开挖过程中坍塌冒顶事件进行分析,提出冒顶处治措施,并建立隧道风化残积深度处于拱顶以及拱顶以下1 m的数值模型,进行无超前支护不同开挖步距的变形特征数值试验,试验表明无超前支护情况下即使采用上下台阶法对隧道进行开挖0.6 m,拱顶的围岩变形最大仍达到3.578、4.789 mm,隧道拱顶残积体对隧道开挖后续支护作业产生较大安全风险。在风化残积深度处于拱顶以下1 m时,原设计小导管纵向间距由2.4 m调整为0.6 m后,开挖0.6 m的拱顶最大变形由2.348 mm降低至1.747 mm,结合现场坍塌冒顶事件,为确保后续隧道浅埋土岩复合段落施工安全,提出了冒顶防治措施并在隧道开挖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北山山前崩塌群是西宁市最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近年来,发灾数量明显上升,为研究其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积极应对崩塌地质灾害。本文在收集前人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Google影像和实际调查对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做了详细研究,深入剖析了崩塌成因、形成机理及变形破坏模式。认为崩塌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古近纪沉积的泥岩石膏岩及砂岩互层岩组是崩塌发育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风化作用加剧了崩塌的形成;此外,研究区崩塌属高位岩质崩塌,防治难度大,且出露的泥岩石膏岩与砂岩互层岩组属丹霞地貌景观,防治时应在尽量保护的前提下,采用主动和被动防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本研究成果对类似碎屑岩崩塌防灾减灾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坚硬厚层顶板煤层采用长壁开采容易形成大面积悬顶的问题,根据黑龙江省某矿地质条件,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条带开采的合理采留宽度。结果表明,该矿条带开采采出宽度为30 m,煤柱留宽为21.73 m较为合理,条带煤柱稳定性较好。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一致,为避免顶板大面积垮落、保护地面建筑物安全和矿井生产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拟建的马1井场公路位于通江县北部四川盆地与米仓山构造带的转换部位,工程规模较大,地质条件较复杂。在公路建设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深路堑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失稳崩塌或滑坡,高填方软弱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基变形失稳、岩石风化碎落等地质灾害。本文在公路工程区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灾种和危险性提出相应的措施防治。  相似文献   

18.
太银龙 《太原科技》2007,160(5):25-26
对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坍孔、缩径、断桩等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钻孔灌注桩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村民道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在充分认识加强村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村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