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早期,生物学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计划在全球开始实施,这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将人类基因组当作《圣经》,认为只要读懂了《圣经》中的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基因,也就读懂了“生命天书”,就能描绘出生命本身的蓝图。  相似文献   

2.
梦的解析     
每一个人都在做梦。在梦里,人的意识可以自由驰骋,不受社会现实的任何约束,所以,古人把梦称为神的王国。人类历史上最早记录梦的文字,出现在古埃及12王朝时期,即公元前1500-2000年之间。在希腊,公元前6世纪成书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就有了关于梦的描写。在印度,一本公元前5世纪的书中,有一章专门记叙了那个时代关于梦的预兆。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最后一位君主巴尼拔都城的废墟上,找到了一块碑,上面记载着当时人们如何解释梦,该碑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的“梦的指南”。在旧约圣经里,人们随时会读到各种“预言梦”的故事——法老的梦、约瑟夫的梦、雅各布的梦,这些梦构成了古代以色列人命运的转折点。在中国,至少可以把对梦的记录追溯到公元前 11 00年,即周朝开创年代,因为今天能看到的释梦书,都是以周朝开国宰相周公为名作成的。 在古代各民族的文明兴盛初期,对梦的解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早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就被梦中的景象困扰着。只是在人 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 度后,人们才开始形成探究梦 的理性冲动,才把梦作为人类 生活的一个现象记载下来。从 生物学观点看,做梦是哺乳动 物睡眠的特有生理现象。甚至 在一些低等动...  相似文献   

3.
你想想看,如果人的耳朵七大八小,四肢七长八短,岂不有碍风度?况且,据《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如果把人造得七高八短,耳朵大小不一,岂不坏了上帝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我们带着问题入眠,我们在梦中处理问题。"——罗莎琳德·卡特莱特1900年,弗洛伊德在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中写道,"要了解人类的潜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梦进行解析。"弗洛伊德非常欣赏他的这个观点,称之为"一生唯有一次"的天才想法。在随后的整个20世纪,全世界都崇尚弗洛伊德。人们坐在精神分析学家们的沙发上不厌其烦讲述他们的梦。他们相信这些梦隐藏着他们压抑的欲望。梦就这样从超自然的神秘主义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5.
《圣经》中记载了一则人类造通天塔的故事、那是在地球洪水大劫之后,诺亚的子孙们繁衍了一代又一代,遍布地面、他们操着相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口音。在向东迁移的路途中到达了一片广袤的平原,于是居住下来。他们发明制砖技术,用砖作材料,拿石漆当灰泥,建造繁华的城市。他们为自己的业绩而骄傲,决定在巴比伦城中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天下弟兄的标记、因为语言相通,齐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很快节节升高、直入云霄。 此事惊动了上帝。上帝离开天国来到人间,看到那热火朝天的修塔现场,被深深地震慑了。他对身边的天使们说道,这些人语言一致、统一强大,如果真的建成了通天塔,以后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要制止人类的“狂妄”。于是,上帝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修塔的人们操起不同的语言,这样一来,塔上塔下的人们无法交流,很难统一思想,难免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修造工程因语言纷争而停止了,通天塔终于半途而废。 《圣经》故事中的通大塔虽然没能在巴比伦矗立起来,况且,人类是否真的修造过它,我们还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我们能够肯定地说:人类心中一直有个不报的愿望──何时能圆我轻舞飞扬、直上重霄九天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王键 《世界科学》2008,(4):34-36
千百年来,人们或把梦当作一种无关生活意义的现象对其"存而不论",或只把它当作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而心存敬畏.殊不知,正是在梦中,隐藏着人类解开自身心理之谜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山冈 《科学之友》2008,(2):24-25
《圣经》中记载着一个盛产黄金和宝石的古城——俄斐。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知道俄斐城的准确位置,可是,这个遍地是黄金的城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大概人们都知道《圣经》中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上帝用泥土造人,取名亚当,并以亚当的肋骨造出其妻夏娃,同置于伊甸园中,由于他们的繁衍生息便出  相似文献   

9.
赵鹏  方益波 《知识就是力量》2006,(6):F0005-F0005
直到媒体对电影《无极》剧组严重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景区之事披露之后,直到建设部长仇保兴对《无极》剧组的行为严厉批评时,人们才知道,电影《无极》中那些令人神往的青山绿水碧草鲜花,有些人们再也看不到了。毁掉它们的正是这些美丽画面的制作者。人们备感惊讶的是,原本是高尚美好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踏者、环境的破坏者。人们更觉不解和气愤的是,《无极》剧组对自己的失德行为不是反躬自省,反而以“留下财物解决善后”而心安理得、振振有词。说《无极》剧组不爱美那是太冤枉了他们,他们对美的热爱和…  相似文献   

10.
张田勘 《世界科学》2004,(10):32-33
靠手艺吃饭的人,比畏惧苍天的宗教家更伟大:比起知识渊博、擅长学问研究的拉比,靠双手养活自己的人更伟大。 --摘自犹太商人的创业圣经《塔木德》  相似文献   

11.
仰望天火     
《圣经·旧约 》中把极光描述为天堂跌落人间的火焰 难怪不少人看见了极光便会惊呼:天空着了火;原始的加拿大爱斯基摩人相信,极光是火炬,照亮并引导着鬼神踏上悠悠天堂之路:有人说极光是上帝神灵点在夜空中的长明灯;还有人说它是格陵兰冰原反射的光芒……即便是亚里士多德和本·弗兰克林也对极光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历史源远流长,溯及生命的起源,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西方有"创世说",在《圣经》里就有如此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生气的人,名字叫亚当;上帝又让亚当沉睡,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名字叫夏娃"。  相似文献   

13.
呼唤幻影     
可能不久就可以把详梦家和幻象预言家当作厚颜无耻的骗子手或疯子而加以唾弃了。现在看起来似乎许多神志清醒而诚实的人确实体验过幻觉——然而他们的体验都可由脑电活动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美国蒂克尔女士是一位面貌学研究专家,她的工作是研究人的脸部特征来帮助人们寻找到适合于他们个性的工作,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她写了一本名叫《以貌看人》的专著,她在书中告诉人们如何根据脸部特征来确定人的个性.例如:上嘴唇长的人通常喜欢讽刺、挖苦别人,而上嘴唇短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容貌感到十分骄傲。  相似文献   

15.
2000多年以来,基督教及其《圣经》引导着地球上的无数居民探寻生命的真谛,走向善良与美好,但也被一些人所利用而引起纠纷甚至战争。而神奇的大卫王和其子所罗门王留下的巨大财富,同样在宗教史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美丽的神话和活灵活现的传说。中国古代神话中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用黄河中的泥土捏成了许多个男人和女人,并把他们放在地上。神奇的是,泥人慢慢活了,从此有了人类。《圣经》中说,上帝耶和华用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和万物,第六天按自己的模样用泥土造出了一个男人——亚当;后来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条肋骨,造就了一个女人——夏娃,做亚当的妻子。他们的后代繁衍生息,就有了现代的人类。现在,严谨的科学一步步取代了活灵活现的神话,科学家硬邦邦的理论取代了美丽的传说,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自己的“出身”…  相似文献   

17.
融化的地球     
对于年长的美国人而言,他们正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遗产"问题: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地球?在本文中,《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安德鲁·拉夫金(Andrew C.Revkin)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最新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大群热闹的茨冈,沿着柏萨腊比游荡,他们今天过夜,就在那河上搭起破烂的篷帐。自由自在的,还有天做他们的篷,好快乐的过夜,他们的和平的梦。……"这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著名长诗《茨冈》的诗句。俄罗斯人说的茨冈人,就是吉卜赛人。多少世纪以来,吉卜赛人一直是作家、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家经常描写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网上生活     
如果今天你问别人为什么用电话与他人联系,或为什么把看电视当作一种娱乐,他们会认为你很愚蠢。因为电话、电视或汽车在今日人们的生活中已是很普及的东西。没有人觉得它们是新鲜事物而津津乐道地加以评论。 同样地,用不了10年,人们也不会觉得网络是奇特的东西,因为那时它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切都在网 上进行: 网络购 物、网络 教育、网 络娱乐、 网络通讯 等等,就 会像今天 我们拿起 电话和别 人谈话一 样平平常 常。 人们 对网络的兴趣是无边无际的。技术和反应速度正在飞快发展,这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网络。将来每个人的…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声称自己是面条的发明人,他们以此争论不休,因为他们都有2000年以上以面条为主食的历史。然而,中国考古学家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争论画上了句号。据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和《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省挖掘出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条躺在一只陶土制成的碗中,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这也说明中国人是面条的发明者。这只装着面条的碗是在我国西部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的黄土高原上被挖掘出来的,经过碳-14鉴定,这碗面已有4000年的历史。这碗面条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