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制药业竞争日趋剧烈战略性兼改变力量格局蔡建华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全球制药工业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公司间的相互兼井是这些变化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制药大公司间、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战略性兼并,不仅形成了制药工业中的“巨兽”,改变了总体力量格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药公司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批新药。不过,很多新药无非是“旧瓶装新酒”,人们只在包装、药名和其他一些细节上动脑筋,对药品的疗效却并未作出突破性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受挫,辉瑞制药公司计划裁员并降低研发经费——面对着"专利权到期之悬崖",制药行业已苦苦支撑了多年。而且,由于越来越多的重量级药物因专利权到期而受到来自仿制药的挑战,预期这些药品的销售额还可能大幅下跌。  相似文献   

4.
结构生物学本周迎来一件幸事。美国国立全科医学研究所(NIGMS)选择了7个研究机构作为结构基因组学的初步研究基地——应用机器人和高级计算机来计算出大量蛋白质的结构。此项总额为1.5亿美元的5年计划项目旨在加速蛋白质的原子水平的三维结构的确定,将使有关制药公司对他们想要开发的蛋白质有详细的了解,从而促进新药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从excubera到zostavax以及miraviroc这些新品药物中,制药公司从新药研制中看到了希望——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正在使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化合药物从实验室走向药房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这里列举几种最新的备选药品。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每天注射胰岛素是件痛苦的事情,现在他们却将可获  相似文献   

6.
<正>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审批上市,往往会耗费很长时间。以格列卫(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为例,全过程耗时约50年。因此,传统的药物开发和生产技术急需变革。2015年,全球第一款3D打印药物获得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标志着3D打印这种新兴技术正式进入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科学家设想,药物3D打印或许能开启智能制药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天然产物一般泛指自然界中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活体生物体中内源性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人类对天然产物的发现、采集、使用和加工并用于疾病的治疗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史.古有神农尝百草,之后东汉《神农本草经》、陶弘景《名医别录》、葛洪《肘后备急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都记录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天然产物药用功效的探索和开发.近代科学体系建立后,天然产物研究更侧重于分离和鉴定具有生理学活性的有效成分.19世纪初发现的第一个现代药物吗啡,也促成了第一家现代制药公司默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源泉.随着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发展,直接用天然产物作为药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人工合成小分子药物慢慢开始占主导地位.但针对天然产物进行改造或利用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仍然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天然产物进行衍生优化,不仅可以提高化合物的溶解度、稳定性等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还可以增加活性或选择性以及降低化合物的毒性等来增强天然产物的成药性.本文列举了一些基于天然产物的小分子药物,包括青蒿素和阿维菌素研究开发的例子,用以阐明天然产物结构鉴定,特别是天然产物的衍生优化在小分子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药物研发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生物医学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为深度学习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契机,同时也为加速新药研发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文章围绕药物设计流程,简要介绍深度学习算法在药物靶标发现、分子生成、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4个主要环节中的应用和研究进 展。  相似文献   

9.
从药物研发的宏观历史和客观规律入手,通过剖析经典案例,阐释了传统药和现代药之间的转化关联,并解构了现代药品研发体系中“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三项核心要求建立的内在逻辑.就中药新药研发而言,目前分为按照传统药或按照现代药两种模式.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国内外药品监管从业经历,从国际化视角分析了中药新药在两种研发框架中各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讨论了其未来的研究重点和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七大产业(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家康 《世界科学》1999,(10):19-20
新兴生物技术制药业新兴制药业的崛起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当时第一代基因技术和生物基因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取天然人体蛋白产品。如今第二和第三代公司正利用新型和更为复杂的方法制作新药。虽然分子生物学具有巨大潜能,但这些公司目前更多地利用它作为发现药物的工具而非创造终极产品的手段。据1998年美国药品研究与生产协会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新药113以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其余的攻击与艾滋病有关的多种疾病、自身免疫功能失常疾病、糖尿病、传染病以及其它疾患。新药开发将产生可观的收益。确实,生物技术药品开始逐渐取代一…  相似文献   

11.
周小玲 《世界科学》2003,(12):32-33
在美国,由于前两年开始的生物技术股票暴跌,风险投资家和制药公司不太愿意向离临床应用很远或纯理论研究的药物研发项目投钱。这种倾向对医药的长远发展和某些疑难病症的探索性治疗很不利。为此,最近出现了美国一些大学联手,直接主导生物医药成果向临床转化的动向。  相似文献   

12.
日本制药公司历史及未来趋势曹银达编译制药历史日本制药工业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过去,日本使用的民用和其它各类简单加工药物都是从亚洲各国进口的,其中包括由中国大学医师和中国家庭手工业制造的药物。在江户年间,大皈市道修叶的药剂师就是典型的这类药师,这些药剂师...  相似文献   

13.
面对21世纪挑战的生物工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工艺学在过去20年里一直为公众所关注。日本工业在不断从中吸取养分的同时,开始在此研究领域有所收获。如今,在日本生物技术市场上,主要表现在制药工业,据说年营业额高达800亿日元。估计到下个世纪,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出及生物工艺技术在农业、食品加工及其工业领域中应  相似文献   

14.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决定改变对处方药主、副作用的描述,以便让消费更容易理解服用处方药带来的好处和风险:这是在今年美国第二届医药联络研讨年会上发布的信息。医药联络是制药行业中一个迅速发展的专业,最先在制药公司和医疗保健社区间搭起了联系之桥。  相似文献   

15.
开放式创新     
正当代的药物研发行业里,保密性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随着各种研发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昂贵,研究者和行业竞争者之间开始建立紧密、开放的合作关系,以加速研究进程。新药研制的路上布满了死胡同,那些代价巨大的错误常常隐匿在看似充满希望的  相似文献   

16.
在科研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药物研发的投入产出比,最终为全社会提供安全、有效和廉价的药品,是一个对我国生物医药基础和应用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面对国际上原创新药研发投入逐年增高且失败风险逐年增大的趋势,挖掘已有药物新的适应症(旧药新用或药物重新定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研发风险、降低研发成本、加快药物上市的步伐从而迅速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因而成为众多国际制药企业重视和采用的一种战略.随着药物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药物重定位策略正从依赖临床观察的经验性研究,朝着基于大规模组学和医药大数据分析的系统性研究转变.本文将着重介绍国际上一系列用于挖掘和指导药物重定位的医药大数据挖掘方法,如基于基因表达谱联系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化合物-蛋白互作组、药物副作用等.参考和借鉴上述各种前沿技术,将有助于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发和改进适应我国国情的药物重定位技术,特别是中药的适应症拓展,从而为我国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人工智能巨头DeepMind公司可能已经完成了生物学领域一项最重大也最艰难的挑战——其意义之非凡可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分庭抗礼,或许将为生物医学这个学科开拓出别样洞天,将新药和疫苗研发推上全新高度。DeepMind实现了什么?"通过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这项成就乍一看似乎显得不那么出挑,但要知道生物学家数十载冥思苦索依旧难在预测蛋白质三维形状方面有所突破,而且业内蛋白折叠方面的各种疑难问题正越积越多。  相似文献   

18.
<正>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 PSC)为下一代医学提供了激动人心的光明前景。自从2006年京都大学山中伸弥的研究团队诱导出这种细胞,京都大学i PS细胞研究和应用中心(Ci RA)就一直在推进i PSC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研究。2015年,Ci RA与武田制药公司达成大规模合作,建立了武田-Ci RA联合研发项目(T-Ci RA)。为此,Ci RA主任山中伸弥接受《自然》杂志专访,畅谈T-Ci RA项目的意义及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中国首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试点企业,中国中车日前宣布将启动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时速400千米跨国联运高速列车、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等三大项目研发。其中,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项目被誉为高铁"金钟罩"技术,即通过研发安装更多高精度的传感器,大幅提升对车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年末,我国第一款抗阿尔茨海默新药甘露特钠胶囊(GV-971,商品名"九期一")有条件获批上市,填补了该领域全球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据中国研发团队介绍,源自褐藻寡糖的GV-971可以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来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