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汉书·律历志>孟康注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异径管律设想,但均以为这一设想还不完善,未给出全部数据.经作者研究考证发现,虽然孟康只给出三只律管的数据,但参照三分损益法,他已给出一个异径管律整体方案--管径的缩小也按三分损益的规则进行,对此,孟康在后续注文中有明确表述.更令人惊奇的是,按现代物理的声学原理,对孟康的异径管律进行理论测算发现,孟康提出的这套异径管律,在理论上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全套律管的系统管口校正问题,可以使管律发音和弦律一致.或许是因为实际制作的困难,孟康没有对全部律管作更多讨论,但运用管径随三分损益比率依次缩小的方法进行管口校正,却是中国古代声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应该予以更积极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柳琴戏的常用调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D宫调",一个是"D徵调",为同一主音的两个调式。柳琴戏在实际演出中,转调(实际上就是同主音调式转换)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柳琴戏常用的两个调式的音阶,为两个同一音高的音阶。两个调之间所使用的转调手法,就是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变调手法"隔凡"。  相似文献   

3.
张磊 《奇闻怪事》2010,(6):33-35
音阶训练是单簧管演奏者对于调式与调性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各种演奏技巧训练的有力手段。因此,本文通过阐述音阶练习的基本技巧的要求、一般音阶技巧的练习法和乐曲中常见的音阶技巧变体,以说明音阶练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微降si((1) 7)、微升fa((1)4)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阶变化形式,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和民族器乐曲中.在各流派筝曲中,陕西、潮州和客家筝由这两个音的体现最为突出,其音高在旋律进行中具有一定的游移性,使之成为构成乐曲风格韵味的关键因素,在陕西筝中体现为“苦音”,在潮州筝中体现为“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等,在客家筝中体现为“软套”.它们虽称谓不同,地城也相距甚远,但应源于相同的调式音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历史文化的同源、音阶调式的同源、“si”、“fa”音的体现和嬗变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自然大调音阶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如何唱准自然调音阶是视唱、识谱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笔者通过对弹簧的压缩与伸张,结合传统的音阶示意图以及半音与全音的对比,形象地启发人们怎样唱准自然大调音阶的上行与下行,同时对唱准其它音阶(如小调音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加赋而上用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理财良法,王安石变法以之为理财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所损益,使之切合时代需要,得以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多位小数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近似表示,即采用多位小数的分数逼近法,按一定的程序,可使误差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所需的精确度。文中应用此方法,发展了圆周率的分数近似,并发展了中国古代乐律学中三分损益律回归黄钟律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把三分损益法原理首次运用于图解法,生成了我国沿用最久的三分律各律之音高,并将其特性与十二平均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图解比较.由于研究方法的改进,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条深入浅出的捷径.  相似文献   

9.
古人认为音律是天、地、人三才所构成的宇宙之根本法则的体现.汉代是律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三分损益法带来的音程不均值问题和十二律还宫困境困扰着律学家的同时也催生了律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易学家、律学家京房从宇宙论"气数一理"和蕴涵周而复始之义的"复"卦的启发下,突破了"仲吕极不生"的束缚,提出了六十律理论,...  相似文献   

10.
钟文雅 《科技资讯》2010,(25):223-223
在钢琴演奏中,音阶、琶音的训练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够增强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还可以熟悉指法,而要演奏好一部钢琴作品,少不了音阶、琶音的基本功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