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三峡文化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道葵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22(4):22-27
章着重论述什么是三峡化以及三峡化的多层化蕴含,即:人与奇山秀水的和谐;泛自然神论的浪漫精神;兼收并蓄的化因子。最后论述了三峡化的心理结构及其未来的走向,指出来的三峡化在革新创造的同时,应当留住它的根。 相似文献
2.
论三峡石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石文化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宏观的角度,把三峡石文化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予以研究,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予以新的界定,对主要品种予以简要介绍,作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论三峡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兴茂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5):5-9
三峡文化是土家先民巴人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在其历史进程中,以长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为地理背景而创立的一种独立的区域文化形态,三峡文化具有自身的生成机制,结构形态,基本精神和历史演进规律,具有厚实的巴文化底蕴,它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当今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文化又必须具有很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堂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5,27(5):5-10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民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工程文化和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作新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1,(4):67-71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前者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后者是物质存在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表现。20世纪后半叶三峡峡口区的时空表达形式,包括有关面积及相关度量、一年至一日之内的主要时段、时点的表达,体现了"近取诸身"的思维认识特征,散发出传统自然经济的淳朴气息。 相似文献
6.
杨斌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7,29(3):12-15
旅游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得益于我国广袤的国土和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得益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三峡石刻在三峡旅游经济开发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增强三峡景观的内在魅力,提高三峡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三峡旅游的审美情趣,保持三峡旅游的持久活力。 相似文献
7.
魏昌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5,27(4):5-7,20
三峡文化是荆楚文化与巴人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在三峡地带土著居民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与三峡文化的开发具有突出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着力进行。 相似文献
8.
杨斌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4,26(6):26-28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9.
三峡文化、巴文化与土家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兴茂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3):9-13
三峡文化、巴文化与土家文化,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三种区域文化形态.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宦书亮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1):9-13
"巫师"由"巫尸"演变得名,表明巫与死丧紧密相联。三峡丧礼是在三峡巫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是巫文化在三峡民间的重要表现和主要传播方式;巫文化制约和影响着该地区的殡丧礼俗,形成了招魂、送魂、抹汗、穿老衣、守灵、闹丧等多种形式的丧礼习俗。 相似文献
11.
管维良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7,(3)
从重庆到宜昌700公里范围为大三峡地区,其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丧葬文化、石刻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大三峡文化内含。这其中丰都鬼城文化以其系统完整、形象生动的鬼文化成为大三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三峡学研究的重要对农。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三峡风流宜昌”作为宜昌城市文化品牌的学理依据是,南骚原生带在宜昌,浪漫主义的源头在宜昌。“屈宋”并提的整体效应,是历史赋予宜昌的一种高蹈的文化现象。自宋玉到欧阳修到苏轼到毛泽东,有关“风流”千古的不断被阐释,不断增值生辉的文化链,是宜昌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内驱力,也是宜昌与世界接轨的形象大使和城市名片。其本质特征为:灵性、超迈,丰富的想象力,卓绝的创造精神。文章还从文化反思与两难抉择的思考中,对“新理念新宜昌”作了若干论列与透析。 相似文献
13.
胡绍华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92-94
高校地方文化特色教材的编写必须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步进行,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及高校管理模式改革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与结构上不仅要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受到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陶冶,而且与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符合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需要,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时代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王善才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4,26(1):33-36
源远流长的长江三峡文化,是我国诸多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它不仅有现代水电文化和大坝工程文化,而且也有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的早期历史文化,如洪荒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等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内容,影响颇大,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和重视,同新建的三峡水库大坝一样,将永远存在长江三峡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15.
16.
陈玲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6)
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长江三峡水文化是中国水文化和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有关三峡的纪录片影像,分析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内容,探讨水在三峡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三峡人对水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在三峡区域建设了众多的桥梁,这些桥梁改变了三峡水陆交通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三峡区域的发展进程。其中,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相关的坝和桥的建设,是几千年"大禹治水"水利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截断长江的"坝桥"是撬动该区域发展的桥梁,甚至影响全国桥梁的建设。三峡区域尤其库区的桥梁既是三峡地区发展和走向未来之桥,又是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标志,除了具有明显的桥梁文化外,更有浓郁的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任桂园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2):8-9
随着三峡工程及其百万移民的深入展开,特别是三峡水库二期工程截流倒计时的临近,“三峡”及其“移民”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原来离散在各个学科领域、层面、场域的“三峡”研究,也呼唤着一种系统的知识“系谱学”的整合。正是基于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本刊继2000年第4期对“三峡学”的学术渊源、概念、内涵、范畴、特征、方法、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又在本期组织了“意义与空间:‘三峡学’研究笔谈”,对“三峡学”的学术空间、时空范畴、研究意义等诸多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或许会对推动“三峡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20.
李卓文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3,25(5):10-13
名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崇拜名人及文化审美是旅游者高层次重要的心理需求。三峡名人文化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品位极高,旅游价值很大,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广泛开发利用。文章分析了名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论述了三峡名人文化的特点,提出了三峡名人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