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基于移动热源理论分析了不同磨削量对磨削区温度的影响。根据热传导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成形磨齿温度场的数学模型。通过改变磨齿用量大小比较输出温度场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磨削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砂轮沿齿轮径向进给量的加大和砂轮转速的提高,磨削温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砂轮沿齿宽方向的进给速度增加,磨削温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磨削变质层工艺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磨削表面及亚表面存在一定厚度的磨削变质层.磨削变质层中的塑性变形层内γ相和γ′相发生剧烈扭曲变形且磨削变质层的硬度大于基体.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产生不同影响,随着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的增加,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变化分别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不断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微量润滑(MQL)作为冷却条件可以降低相应的磨削变质层厚度,最多达到3.5μm.  相似文献   

3.
磨削表面层质量直接影响着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磨削烧伤则是产生磨削表面有害变质层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据磨削中主要磨削段磨削火花温度信号是一个相关性较强的连续宽平稳随机过程,与磨削区温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烧伤类与未烧伤类在时域和频域上都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运用模式识别原理,在磨削火花温度样本特征统计特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类样本集的两类模式状态辨识方法,对磨削烧伤进行状态辨识。 1磨削火花温度状态聚类特征  相似文献   

4.
磨削烧伤是影响已加工表面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经淬硬了的高速工具钢W18Cr4V为工件材料,研究了磨削用量对烧伤程度的影响,测试了烧伤层的显微硬度并分析了表面的烧伤色斑,通过实验,认清了磨削烧伤的一些变化规律,对生产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深切缓进给磨削烧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磨削难加工材料的型面和沟槽中,较大的磨削深度导致磨削区温度较高,使工件表面发生烧伤.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切缓进给磨削实验,分析不同磨削参数下工件的烧伤情况.同时,通过分析磨削时所消耗的磨削功率和磨削能,分析烧伤的原因,并提出判断工件烧伤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切深条件下磨削表面完整性变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削表面强化后的残余应力及表面层硬度的改变是评价零件加工表面完整性的重要指标,并对零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损性能等影响显著.针对工程中更为多见的小切深磨削工艺过程,基于45钢试件磨削加工试验,以磨削变质层的金相组织、厚度、表面硬度和残余应力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小切深条件下磨削表面变质层组织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小切深干磨削条件下,工件表层存在残余拉应力,应力值随磨削深度的增加或工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工件表面变质层厚度随磨削深度的增加或工件速度的减小而增大.试验结果说明,在小切深干磨削条件下,合理确定磨削用量及砂轮特性参数等,可使工件表层产生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X射线衍射谱和激光喇曼散射光谱分析了PSZ陶瓷精密磨削表面的相变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磨削变质层的磨削相变是不均匀的。磨痕内的相变量大于磨痕处的相变量;磨削表面的相变量大于次表面的相变量;相变层深分布与材料有关,相变层深度远大于所采用的磨削深度。  相似文献   

8.
应用X射线衍射谱和激光喇曼散射光谱分析了PSZ陶瓷精密磨削表面的相变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磨削变质层的磨削相变是不均匀的.磨痕内的相变量大于磨痕处的相变量;磨削表面的相变量大于次表面的相变量;相变层深分布与材料有关,相变层深度远大于所采用的磨削深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磨削加工对滚动轴承工作表面影响,磨削变质层形成的机理,分类及减少或消除滚道表面变质层的措施,以确保轴承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速点磨削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考虑点磨削变量角α对于磨削加工中转移到工件表面热量流的影响,加载移动热源来模拟温度场分布和最高温度,并分析受此温度场影响的零件亚表面的厚度.设计正交试验进行高速点磨削加工,测量不同加工参数下得到的表面硬度,以此验证工件表面温度场仿真及得到磨削参数对于零件表面硬度影响的主次因素.结果表明,倾斜角α的引入降低了温升;切削深度则是导致磨削区域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当工件表面的温升达到某一温度值时,会使零件的硬化层变质,破坏硬化效应.  相似文献   

11.
陶瓷磨削的表面/亚表面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磨削是目前工程陶瓷的主要加工方法,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在陶瓷磨削后工件表面/亚表面损伤(主要是微裂纹和表面残余应力)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思路。同时就作者所承担项目“纳米结构材料精密磨削及其预报”研究中的临界砂轮磨粒切深(dc)和被磨工件临界损伤深度Cr(临界中位裂纹长度)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临界砂轮磨粒切深(dc)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2.
GH4169磨削烧伤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相显微分析为主,结合磨削温度、磨削力的测量等基本实验方法,揭示GH4169材料磨削烧伤机理,研究表明,磨削弧区最高平均温度是引起磨削烧的直接因素,它与工件表面烧伤色斑,表面形貌特片,表层金相组织以及表层显微硬度分布之间具有确定的对应关系。磨削力比Fn/Ft可作为过程特征参量,进行磨削烧伤在线监测和预报,以控制磨削烧伤。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浅切湿磨进行了试验与研究。着重讨论了磨削深度、磨削方向对磨削烧伤的影响,探讨了浅切湿磨烧伤机理.  相似文献   

14.
针对磨削强化过程中磨削强化层沿工件磨削方向分布不均匀以及磨削后工件表面产生变形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补偿的磨削强化层均匀性改善方法.通过铜电极对工件导电加热,并在工件切入端安装304不锈钢垫片,通电后形成串联的闭合回路.利用304不锈钢的电阻率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在预加热条件下工件切入端形成局部高温,达到对工件切入端进行温度补偿的目的,从而提高切入端的磨削强化层深度,进而提高工件磨削强化层深度分布的均匀性.实验中研究了预加热温度和304不锈钢厚度对磨削强化层分布和工件变形情况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磨削力和工件磨削强化层深度随着预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工件磨削切入端所加不锈钢垫片厚度的增加,磨削后工件变形减少,同时沿工件磨削方向磨削强化层深度分布的均匀性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5.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磨削表面质量及亚表面微观组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表面质量影响因素和亚表面微观组织.进行DD5平面槽磨削正交试验,得到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优选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并对磨削亚表面微观组织和磨屑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砂轮线速度对磨削表面粗糙度Ra影响最大;随着砂轮线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Ra不断减小;随着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Ra不断增大.选出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平面磨削试验参数范围内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砂轮线速度为30m/s,磨削深度为20μm,进给速度为0.2m/min.磨削亚表面出现了塑性变形层和加工硬化层.磨屑主要呈现出一节一节的锯齿状特征.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小切深磨削条件下工件表面微结构损伤,理论分析了磨削残余应力与磨削微裂纹之间的关系;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法,获得不同磨削条件下45钢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数值及其分布云图,并分析不同磨削深度和冷却条件对其磨削残余应力的影响.最后基于不同的磨削条件,对45钢试件进行磨削试验,通过测量不同试件的表面残余应力,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同时,通过观测不同磨削参数下的试件表面SEM图,研究不同磨削表面的微结构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磨削参数和条件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磨削表面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