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九龄是开元贤相,又是盛唐前期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坛地位,不仅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本身,还由于他的文学交往。他执政期间曾荐引王维为右拾遗,并提拔卢象为左补阙。孟浩然曾被他辟为幕府,在荆州和他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是张九龄在开元十九年守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仕仍副知院士时的下属。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起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务)兼修国史,次年正月守中书令,与侍中裴耀卿同在相位,他们之间互相交往十分密切。因此,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裴耀卿等人,都是张九龄的诗友,他们都和张九龄有诗歌创作上的往来,在他们的交往诗中,都充分说明了张九龄的盛唐诗坛  相似文献   

2.
张九龄,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人,是初盛唐之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张曲江集》,存诗二百十三首。自唐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对张九龄的诗评价甚高,把他的诗与陈子昂的诗相提并论,大加赞誉。笔者认为,其中评得最为恰切中肯的还是沈德潜的一个“醇”字。沈在《唐诗别裁》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把张九龄的诗品评为“醇”,确实  相似文献   

3.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他名家之多。在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出版之前,  相似文献   

4.
张九龄是盛唐的一位贤相,生活在开元时代。他的祖先三世和父亲宏愈前来始兴清化置立田产,所以张九龄的母亲长期在始兴生活。张九龄也曾来始兴居住,并且在始兴的家祠留下许多遗迹。张九龄矢志奋发,刻苦研读,年轻时来往于曲江县和始兴县之间,粤北特有的山水林木,绮丽风光,陶冶了他的性格,也增加了他同山区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5.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广东韶州曲江人。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丞相,是唐代著名诗人。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他有《感遇诗》以及《望月怀远》等名篇,至今腊灸人口,传诵不绝。据《长汀县志》载,他年青未达时,为寻晤其弟张九皋,曾客寓汀州地,并有《题谢公楼》诗一首:  相似文献   

6.
祠堂是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性质相当于现代纪念堂一类。其重要的文化功能是缅怀先贤,树立典范,激励后人,使优良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张九龄是唐玄宗时著名宰相,在开元(713——741)年间挺身立朝,政业彪炳于史册,诗文也独步一时,在岭南的历史地位更为显要。正如文明礼部书丘浚在《寄题张相祠》诗第一首中所说:“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论。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①因此,张九龄去世不久,纪念他的祠堂就在他的故乡——韶州建立起来,后来波及粤北,并散见于广东其它一些地方。张九龄谥号“文献”,后人多尊称他为张文献公,纪念他的祠堂也就被称为文献公祠。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岭南是开发较晚的地区。唐代自张九龄开风物于前,接武者遂不绝于史。其中与张九龄同乡的刘轲,尤为秀出的人才,而且距张九龄的时代也最近。时光流逝,有些先哲仍然声名如日在中天,但有些人却已经淹没无闻。刘轲属于后者。作为韶关地方的先贤,今天知道他的人已没有多少。但在唐代,他甚至与同时代的文坛泰斗韩愈齐名。到清代,人们仍认为:“自张文献以文章为岭表开辟,继之者轲也”  相似文献   

8.
金陵生  蒋寅谨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4):F0002-F0002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他名家之多。  相似文献   

9.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著名宰相,他的历史功绩,历代史学家多有论述与肯定。九龄在当时又被誉为“词人之冠”,可见他在初盛唐诗坛的地位。然而我们对张九龄诗歌创作的注意与研究显然是不够的,解放以来各种中国文学史几不叙述九龄诗便是明证。九龄诗歌以他开元二十四年遭谗罢相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就张九龄后期诗歌创作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九龄是历史上江南籍的第一个宰相,是开创岭南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被收入《曲江集》的有二百三十首。在他的诗作中,咏怀诗约占他的全部诗作一半多。正是这些咏怀诗,使得张九龄的诗能在中国诗歌史上蠃得了一席地位。张九龄的咏怀诗,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他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寄意,讽喻政弊。诗中虽然有颇多的感慨之词,但怨而不怒.尤其是他晚年遭贬谪后,情致深婉,感  相似文献   

11.
张九龄兄弟俩,曾称"九鹤"和"九皋",出自《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而九龄出自《礼记》:"梦帝与我九龄"。"曲江"是张九龄的故乡,"始兴清化"则是其故居,籍贯是"韶州",所以称张九龄为韶州人,最为准确和贴切。张九龄与张说通谱系发生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在九龄迁"司勋员外郎"后。"九龄风度",是指九龄的人格,可概括为"人性为本,抗节廉洁,忠果正直,儒雅宽善。"  相似文献   

12.
梅岭,一名大庾岭,为五岭之首,位于赣(江西)粤(广东)之边,是古代中原入粤门户,过此即为“蛮荒之地”的岭南。梅岭,由于它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容易触发往来行旅离愁思乡之情,故文人墨客经过梅岭,多有留题。特别是那些流徙岭南的人,一过梅岭,便有去国离乡之感,心绪凄然,感极而悲;如果遇赦北归,也觉得只有度过梅岭,才算真正脱离苦难的流放生活,因而庆幸生还,感慨万千。苏轼也是这样,遭贬南下经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是唐玄宗李隆基王朝的最后一位清忠贤相,又是盛唐前期的著名诗人。他出生在岭南,也是长江以南入朝作相的第一人。他一生的理想抱负,在政治上追求王霸之业,致君尧舜,齐衡管乐,忠耿直率,见识卓越,不卖公器,为苍生谋,与奸邪斗,为“开元之治”作出了贡献。他和张说等人,是当时文士所敬仰的文宗和时哲,对开  相似文献   

14.
张九龄的仕宦生涯和为官风格都深深烙上了他那个时代的岭南地域所禀赋于他的喜好、个性的印记。而他之所以罢相并坟归故里亦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所赋予他的个人禀性不无关系。张九龄的个人经历反映了唐代江南特别是岭南士人在唐中央任官处境的艰难,折射出唐初岭南社会有所发展,但程度有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在政治上,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上,也能自成一家,开启后人,他的文名,在当时已誉满京华,被称为“文场元帅”,“词人之冠”,受到人们普遍的尊崇。在这里,作者拟从历代诗话评述张九龄的角度,结合其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有关情况,分别从人品与诗品的关系、艺术风格及文学地位等三方面,对张九龄其人其事其诗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梅岭杂岩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郊的西山脉中段,九岭复背斜的南翼,荷岭飞来峰以北,北与庐山对峙,西与萍东坳陷接壤.该杂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二云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斑状黑云母英云闪长岩,岩体呈岩枝、岩株、岩瘤状产出.此杂岩体北东向展布的规律,表明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梅岭杂岩体与九岭岩体岩石组合相似,但是被萍东坳陷所隔,梅岭杂岩体的归属尚存争议.对梅岭杂岩体中的2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分别为823±5.1 Ma和813.4±5.9 Ma,指示梅岭杂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受后期盆地断陷构造作用或者走滑构造作用而出露地表.梅岭杂岩体虽然与九岭岩体有相似的年代学特征,但是还不能认为梅岭杂岩体是后者的组成部分,更不能认为梅岭杂岩体是因推覆作用与九岭岩体分区.结合前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梅岭杂岩体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可能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代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与开元时期的张九龄,是诗史上的两位著名诗人。陈子昂,字伯玉,西蜀梓州射洪县人;张九龄,字子寿,岭南韶州曲江县人。他们先后以京城长安为活动中心,晚年渐次退避家乡。陈子昂被当权者逼害,死于非命;张九龄被当权者挤逼,抑郁病逝。两人同是灵地之人杰,秀出一隅而驰驱中原;或与有为而兼刚愎的武后遭遇,或与英明而转昏馈的玄宗周旋,结果同是仕途维艰而终于失遇,所不同者,陈子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是岭南千古名相,韶关曲江人。在唐朝开元年间,他政绩卓著,贡献巨大。他曾在朝廷辅佐、主理朝政,并在地方任职,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吏治思想和实践比较丰富,曾对唐朝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今天看来,他的这些思想实践,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生于公元六七八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卒于公元七四○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享年六十八岁(从旧《唐书》),是唐玄宗开元后期的宰相,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要职的岭南人,被誉为“岭南第一流人物”。张九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德、  相似文献   

20.
张九龄的家早年虽然又算很贫苦,但是,由于二十五岁父亲病逝,家庭生活自然也就贫困。不过,他早年立下大志,勤奋攻读经典著作,成绩卓著。进长安后,逐渐磨练,成为朝延一位贤相,并以学问文章著称。早年,张九龄很重视诗歌创作,他在韶州所写诗作,有以下各篇:一《读书岩寄沈郎中》。在这首诗中,以岩泉的僻静,以素来就无车马也喧,以居住在乡野为乐。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