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1月9日上午,当叶笃正院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时,人民大会堂里掌声雷动、灯光闪烁,这一刻吸引了全中国人的眸子,震撼着浙江大学40余万校友的心灵。然而,这位满头华发、年届九旬的气象学泰斗却显得十分平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兴。我以一颗平静的心来接受,因为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气象科学界的努力探索、勤奋工作的赞誉。”我被校友叶笃正院士的超然大度与谦恭深深感动了。叶老不啻是我…  相似文献   

2.
正王一德,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大型钢铁企业中第三个获此殊荣的人,也是山西省本土培养的第三位院士。这位用钢铁锻造厚重人生的院士为中国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该领域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没什么两样,才干并没有增长多少,不同之处是责任更重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我会继续在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山西、为国家的工程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尽一把力。"这是王一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的一番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3.
"女性诺贝尔奖"奖项下首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5位女科学家有幸获得殊荣.这之中,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也站到了聚光灯下,代表亚太地区领取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中国女科学家连续获得4次该奖项提名后,首次问鼎这一"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4.
每周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总会出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仔细地询问患者病情,耐心地解答患者的提问,处理疑难问题.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白血病治疗"第一人"王振义院士.谈起自己攻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历,王老严肃地说:"理想需要接地气!白血病有20余种,我倾其一生,只攻克了一种,至今仍感惭愧".  相似文献   

5.
“50年前,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50年后,我又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短短50年,我国已成红色巨龙。壮国威,振人心,令人难以平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大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全德激动地说:“社会的发展靠科技和文化艺术,掌握方向靠方针政策。我国的发展可以用人力车来比喻:拉车的是各族人民,坐车的是国家,一个轮子是科技,另一个轮子是文化艺术。独轮车跑不快,双轮车可以快速前进。”这番振聋发聩的言语,道出了吴全德院士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也说出了他为迅速改变祖国面貌,振兴中华,奋力…  相似文献   

6.
"9月30日中秋之夜,晚11时许,我还沉浸在合家团圆与喜迎国庆的欢乐之中,突然收到苏青社长发来的短信:‘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院士,于2012年9月30日下午16时8分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7岁。’噩耗来得太突然,简直让我难以相信,更难以接受。"王忠诚院士逝世的次日,曾经为王院士的多部学术图书做过责任  相似文献   

7.
一鸣惊人:"领头人"原是个"局外人" 2002年2月1日上午,掌声在人民大会堂起伏.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迈着庄重的脚步,走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面前,接受了他亲手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8.
马洪舒 《自然杂志》2005,27(5):307-309
编者按:200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1928-2003年)逝世2周年.马祖光同志作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揩模,他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三让院士"的高尚品格让人敬佩.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马祖光院士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了解他的家庭生活,现特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洪舒研究员撰写本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基础研究与“短平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月 2 8日传来一个喜讯 ,空缺了四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有了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蒋锡夔研究员 ,得奖项目是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内的———“有机分子族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不难看出这是纯基础科学的研究项目 ,这是蒋院士带领 5 4人、历时 2 0多年的拼搏才取得的。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重大的研究项目只花了国家 2 86万元 ,平均每年仅不到 1 5万元。所以被人赞美为“国家花钱最少的大项目”。如果当初用“短平快”去要求蒋院士 ,恐怕课题组早被取消了 ,不可能有今天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2月26日,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发布消息称,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教授。姚檀栋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过去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一直关心的事。"研究冰川变化,青藏高原是理想之地。"也许是带领团队进行几十次科考活动,抑或是100多  相似文献   

11.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5,(6):10-12,39
不久前,记者在北京出席中国科学院2005年工作会议期间,有幸听到陈竺副院长就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工作的报告,我以为这一报告阐明了中国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将如何从生命科学中获益,或者说生命科学将如何造福亿万老百姓这一人们关心的问题。会议期间,陈竺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国家安全的新内涵、健康中国人计划、即将到来的生物经济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生命科学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等话题发表了见解。现征得陈竺院士的同意,全文发表此次访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生月与人生     
生月与寿命 一天,东京大学医学系的三浦一郎教授下意识地翻阅着该系的校友名录,突然在他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教授把名册中近20年间去世的校友名字一个个列了出来,想看看生月与死亡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去世的10人中,有半数出生于5~7月,夏季出生的死亡率高.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他又统计了1890年以前出生的校友中生月与死亡的关系,以及日本厚生省1979年至今调查的全国100岁以上的348名男性老人的生月与死亡的关系.结论与上面的完全一样,5~7月出生的人,特别是男性,比起其他月份出生的人来说,寿命要短一些.  相似文献   

13.
斗转星移,春秋更替. 在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史的长河上,先后有百岁寿星马寅初、张任天、金善宝、陈鸿逵、顾毓琇、苏步青、陈立等校友与浙江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其中苏步青院士的铮铮人格和崇高美德所编织的爱校情结,折射出巨大的光环,照亮了浙江大学后学者前进的路,震撼着一代又一代求是学子的心灵,也时时撩拨我的心胸,使我所亲历的一件件往事浮现心头--  相似文献   

14.
正煤,这种深埋地底千万年的财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不断加剧的开采和简单粗犷的加工方式给采煤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如何洁净高效地利用好煤,使这个地下的"乌金"变成"真金",是许多科研工作者探索的目标。谢克昌,山西五台人,曾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12月,谢克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山西本土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位煤化工学科的院士。他曾站在院士增选答辩席上说:"作为一名煤炭能源基地的有良心的科技工作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意味着极高的荣誉,是国家和学术界、科学界对科研人员的最大肯定。在国人心中,两院院士是民族的脊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3月出版了一套《共和国院士回忆录》,共2册,近70万字,由80多位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两院院士亲笔撰写。院士们以牢固的国学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用朴实的文字诠释了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6.
感悟豁达     
豁达是一个人性格开朗、气量大. 林肯在竞选总统时,一个参议员当场羞辱他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前,我希望你别忘了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听了很平静地对那个议员说:"我非常感谢阁下,因为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忠言.我知道我作总统没有办法像我父亲作鞋匠做的那么好.据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如果你的鞋不合脚,我可以帮你修好,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修鞋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其实我们中国就可以做一些罕见病研究,所以我想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投资,也需要我们医务人员转变思想,认识到重要性,而这个就涉及到社会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当艾滋病在美国出现时,它符合罕见病的法定界限——感染人数少于20万(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随着疾病的蔓延,以及诊断能力和数据收集系统的改善,加之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无法治愈病患的情况下减少死亡率),在2007年,美国的艾滋病  相似文献   

18.
王永志档案盘点: 王永志,著名火箭技术专家,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的第一人".1932年11月出生于辽宁昌图,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9.
"那时候,如果提名我为‘院士,(学部委员),就会泄露军事机密。"1984年国庆,阅兵大典。一辆辆军用卡车装载着我国自己研制的飞航式导弹威武凛然地驶过天安门城楼。无数中国人为之扬眉吐气。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导弹凝聚着梁守槃的智慧和心血,正是他开启了中国导弹远飞之门。人们知道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要想制造远距离的飞航式导弹就必须研制出大型的火箭发动机。早在50年代中期,梁守槃就力排众议,独树一帜地提出将火箭发动机离心泵并联以改进中国导弹速度和距离的设想。正是他这一突破性成果,一种在世界率先出现的新型导弹在中国诞生了,由于对我国国防科技做出特殊的贡献,1980年,他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桂冠。"50年代,您在科研上就获得重大成就,为什么到了80年代才获得‘院士’的荣誉称号呢?"在福州采访他时,我不解地问道。"当时,我在军事单位,我们首先想的是怎样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而不是个人成名;考虑的是怎样把科研工作搞好,而不是搞好后,个人能得到  相似文献   

20.
刘武 《科学》2003,55(4):20-20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就现代人起源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争论.近十几年来,一系列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据支持现代人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并取代了当地的古老人类,成为现代人的祖先.这一观点构成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与此相对应的"多地区起源说"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起源于当地的早期智人或直立人.这两种学说的激烈争论,已成为近年国际古人类学术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虽然"非洲起源说"逐渐获得了日益增多证据的支持,但迄今在非洲发现的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年代仅在距今10万年前左右.缺乏距今10万~20万年期间的化石证据,已成为"非洲起源说"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