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1985年11月至1988年12月.我们对四川省的27个县、市和8个自然保护区及甘肃省的文县和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海拔、不同地域的野外大熊猫粪便共计2680份.每份称取适量粪便,用沉淀法和漂浮法(漂浮液为硫酸镁饱和溶液)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在1505份粪便内发现有西氏蛔虫(Ascaris schroederi)卵,感染率56.15%;在121份粪便内发现熊弓蛔虫(Toxas-caris seleactis)卵,阳性率4.51%;在13份粪便中发现槽盘吸虫(Ogmocotyle sp.)卵,感染率0.48%;在3份粪便中发现圆形线虫(Strongylata)卵,感染率0.11%,在1份粪便内发现肺线虫幼虫,阳性率0.04%。调查结果表明,西氏蛔虫是大熊猫体内寄生虫的优势种,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年龄的大熊猫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别。因此,对大熊猫西氏蛔虫的进一步研究是保护大熊猫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1983年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确定的“中国熊猫年”。1月23日四川汶川县卧龙公社社员冷志中猎杀雌性大熊猫“憨憨”。“憨憨”是大熊猫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对象,戴有无线电发射器装置,且尚在哺育不满半岁的幼仔。3月16日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陕西动物所等单位完成对七只大熊猫的大体解剖和器官组织学的研究,认为大熊猫是由食肉动物转化为吃竹子的。3月18日卧龙特区成立。4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4月14日卧龙桦树沟尾山脊处发现六只大熊猫群体,五雄一雌,有一雄一雌在树上完成交配活动。4月22日猎杀大熊猫的罪犯被判刑二年。4月26日青川唐家河保护区红石河边发现十五只大熊猫的大群体。  相似文献   

3.
化学通讯在哺乳动物的亲缘选择和性选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往针对啮齿动物的气味-基因协同变化关系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 并由此定义了名词“亲缘气味”(kinship odor). 然而有关亲缘气味的生产者——动物的遗传关系与气味中化学物质相似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尚未有过报道.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要依靠化学通讯维持其社会等级和进行相互交往. 为揭示大熊猫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与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内在联系, 利用大熊猫谱系表及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技术, 对圈养大熊猫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个体间遗传关系相似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排除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的化学成分后, 发现个体间的亲缘系数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组成的相似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s = 0.851, P < 0.001, n = 15), 而且这种显著性关系表现为对季节、性别和年龄的依赖性, 即气味中的化学物质组成相似性与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果仅见于交配季节的成年雄性个体尿液中, 而在非交配季节和其他年龄组(成年雌性、亚成年雌雄等)则不存在这种显著的相关关系. 对于肛周腺分泌物, 无论成年还是亚成年雌、雄个体, 均未发现这种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 大熊猫极有可能存在亲缘气味, 而且该气味与年龄、性别和季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该研究结果对于借助化学通讯和性选择方面的理论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是我国野生大熊猫重要研究基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熊猫研究工作者在保护区内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大熊猫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对区内大熊猫的长期跟踪观测,更使他们获得了许多有关大熊猫的鲜为人知的生存和繁衍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梧州繁殖中心圈养黑叶猴的遗传多样性、圈养个体来源地以及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在355 b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发现了3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包括3个转换、29个颠换和3个插入/缺失,这些变异位点共定义了13种单倍型.圈养黑叶猴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7,单倍型多样性(h)为0.627.采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圈养黑叶猴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1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9,观测杂合度(Ho)为0.551.与其他濒危灵长类动物相比,圈养黑叶猴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将贵州、广西、越南野生黑叶猴和圈养黑叶猴单倍型进行比较,发现梧州繁殖中心圈养黑叶猴个体来自广西境内和广西与越南交界地区.采用微卫星数据分析了圈养黑叶猴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选取3只雄猴和7只雌猴组建了3个家庭单元用于野外放归.  相似文献   

6.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4,36(3):182-185
概要介绍了栖息地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行为、散布和迁移的原因,以及迁移行为的起源和进化史。动物最喜欢的栖息地应当是那些能使其生殖成功率达到最大的栖息地。Steve Fretwell利用博弈论提出了理想自由分布理论,该理论可使行为学家能够预测,当动物必须在两个质量不同的栖息地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理想自由分布可以导致在质量不同的栖息地内定居的个体其适合度是大体相同的。很多动物年轻个体的散布可以减少近亲交配的机会,而近亲交配通常会对适合度产生负面影响。当两个近缘个体交配时,它们所产生的后代更有可能携带有害的等位隐形基因,这常常会导致近缘交配者后代的适合度明显下降。短距离迁移是先于长距离迁移的。也就是说,长距离迁移鸟类,很可能是起源于那些每年迁移距离比较短的鸟类。迁移物种起源于热带地区的非迁移祖先。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精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熊猫走向衰亡的原因。学者们有多种看法,而繁殖力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大熊猫雌配子—卵子,发现大熊猫卵巢长满数百只卵泡,就象青蛙的卵泡一样,说明大熊猫还保留着两栖动物的特征。美国纽约动物协会保护部主任乔治·夏勒博士最近撰文指出:“这一最新发现在大熊猫的活化石的三大特征之外又增加了一大特征。”既然,大熊猫的雌性配子如此,而雄性配子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大熊猫的精子外部形态进行了研究。此材料可为大熊猫生殖生理、繁殖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1) 大熊猫精子来自成都市动物园。(2) 方法:1) 取回的精液放入尖底离心管,以1000rpm离心8分钟;2) 去上清液后,用0.1M磷酸缓冲液(PBS,PH7.2)洗一次;3) 将精子混悬于适  相似文献   

8.
林大诚 《科学通报》1984,29(14):896-896
此项工作(1981.3—1983.6)对我国珍稀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进行了系统而较详尽的形态学研究,包括系统解剖和器官组织学的研究。共解剖了七只成年个体的尸体,并以20只不同年龄的个体(包括初生仔、幼休及老年)的部分标本  相似文献   

9.
当我向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冯文和教授约稿时,他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这里我把它作为我们特别策划的关于动物回归自然这个话题的开头: 1984年2月的一天,一只名叫“贝贝”的野生大熊猫闯进了著名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卧龙的“五一棚”野外观察站,此后它每天都到营地去取食2次。6月,保护区工作人员将“贝贝”圈养起来,不久后将它放到距离圈养场7公里的山野,以使其恢复过去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但一个星期以后,“贝贝’自动回到  相似文献   

10.
人为因素影响生物多样性,并已导致世界各地许多动物种群的缩小与灭绝.本文通过对近300年来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爆发期间(18~19世纪)大熊猫分布区发生了快速收缩.同时,在大熊猫历史分布区,由于政府农业政策和引进新作物的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导致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破碎化.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大熊猫保护策略,即应积极保护和增加这个标志性物种的栖息地,尤其是已确定为高人类压力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
哺乳类动物减数分裂标本的简易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有余 《科学通报》1979,24(6):282-282
减数分裂过程普遍见于行有性繁殖的动、植物性细胞,是使遗传单位(基因)在亲、子代之间得以进行重新分配的主要机制,因此,研究减数分裂是理解动、植物遗传的染色体基础的一个先决条件。性细胞对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包括许多药物)和某些病毒的作用十分敏感。当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国宝,有独持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其数量十分稀少,繁殖也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对大熊猫的人工繁殖非常重视,本文提供一些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并恳切希望从事大熊猫工作的同行订正,补充。从一九三七年,大熊猫苏林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首次展出以来,人工饲养大熊猫将近五十年,半个世纪中,全世界各地的动物国内,大熊猫怀孕分娩四十二胎,幼仔成活半年以上,即算繁殖成功的有二十胎,成活二十仔。动物园内还没有一胎双仔同时成活的记录,详见表一。其中首例自然交配繁殖成功(编号1)和首例人工授精繁殖成功(编号19)都在北京动物园,编号31是国外唯一一例人工授精繁殖成功。大熊猫怀孕期最长记录是一百七十多天,在北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父权确定的DNA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及昆明动物园圈养繁殖的大熊猫14胎次,19只幼子,25只次参配雄兽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肝,甲醛固定组织细胞,以及粪,尿等样品,采用同位素与荧光素标记基因探针作DNA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玫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在半散养条件下,经常发生多只雄虎与同一只发情雌虎轮流交配的情况,可能产生多重父权.多重父权可以有效提高遗传多样性的保存能力.本研究针对一个东北虎圈养种群采用的一雌一雄和一雌多雄交配体制,通过微卫星分析了后代的父权和遗传多样性情况,比较了两种交配体制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种交配体制中,亲本群体之间和子代群体之间的等位基因数(A)、期望杂合度(He)、有效等位基因数(Ne)、标准个体杂合度(SH)等群体遗传学参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一雌多雄制在66.7%的胎数中存在多重父权.子代与亲代比较时,两种交配体制的A,He,Ne也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P>0.05),但一雌多雄体制的SH发生了明显的下降(P=0.029).然而,采用有效标准个体杂合度(ESH)消除了各组双亲之间血缘关系的影响后,SH未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虎及其他猫科动物人工饲养种群中,可以采用一雌多雄的交配体制,提高多重父权比例,从而提高遗传多样性的保存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内外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中国政府圈地式抢救了大批湿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公园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但是至今还没有在国家水平上评估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以及保护区布局的合理性.本文利用最新完成的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数据库和按照同一分类体系提取的4期(1978~2008年)中国湿地遥感制图数据,辅以相关保护区、环境等数据,对30年来91个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初步评估.主要结果如下:(ⅰ)30年来,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8152.47km2,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9%;(ⅱ)虽然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湿地大幅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有79%(面积)的保护区保护效果较差,主要分布在长江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三江源湿地区和西南诸河湿地区;保护效果优良的面积只占15%,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湿地区;(ⅲ)在全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中,52个是自然原始的,面积占88%,远高于个数所占的比例(57%),但有相当比例的保护区达到预警等级,亟待引起重视;(ⅳ)根据保护成效和生态压力的评估结果,列出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优先关注排行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史密斯索尼安国家动物园(Smithsonian NationalZoo)的科学家们正在对大熊猫的觅食习惯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大熊猫的觅食习惯很可能与人类存在着某些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世界珍贵动物,其中85%以上分布在四川境内。大熊猫繁殖能力低,加之栖息环境的逐渐缩小及环境地间的隔离,使遗传交流中断;以及人类的干扰等因素,导致大熊猫在自然界已濒临绝灭境地。为了拯救大熊猫物种,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联合四川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工作者,十年来围绕大熊猫的诃养,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者们将研究论文及研究简报汇编成册,以翔实而丰富的内容,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大熊猫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高度重复序列DNA的分子克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政安 《科学通报》1989,34(23):1823-1823
有关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属于熊科(Ursidae)、浣熊科(Procyonidae)或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的分类争论已延续了120年之久。近年来,根据单链DNA杂交、同工酶遗传距离、免疫距离、染色体G带及蛋白双向电泳等方法分析的结果,建议将大熊猫归类为熊科动物大熊猫亚科。这些研究均依据“分子钟”假说。 在真核生物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DNA,尤其在限制性卫星DNA的研究中,已查明某些卫星DNA与生物进化有关,某些卫星DNA表现出某种属(Genus)专一性,而某些卫  相似文献   

19.
贺芳  王子兴  赵静  鲍洁  丁钧  阮海斌  葛晓梅  谢青  张作明  高翔 《科学通报》2003,48(22):2308-2314
由于小鼠和人类基因组的高度同源, 修饰和改造小鼠基因组已经成为建立人类疾病模型和研究基因功能的最重要的手段. 通过C57BL/6J雄性小鼠的ENU化学诱变和子代的表型筛选的方法, 对G1代3172只小鼠的形态学、行为学、神经功能、学习记忆、听力、视觉生理、骨代谢、血糖和心功能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高通量检测, 筛选出595只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显性基因突变个体, 其中毛色转换、眼疾和听力缺陷发生频率较高, 而代谢性异常的显性突变率较低, 提示血糖和心电等重要代谢功能的遗传调控稳定性高于外周神经系统功能. 小鼠单侧性眼疾存在明显的雌雄不均一性和左右不对称性. 骨密度异常与小鼠性别也有一定相关性. 在对104只G1代突变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交配的可遗传性检测中, 已有14只的异常表型被确认可以遗传, 其中行为学异常小鼠的可遗传性较低, 提示行为学异常可能和多基因突变相关. 这些突变小鼠品系的建立, 为疾病表型的发生和病理过程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克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稀有动物。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深得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心和喜爱。目前,有关大熊猫的研究,多集中于大熊猫繁殖方面,这说明大熊猫种群繁衍及大熊猫未来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熊猫的未来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