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现行分为20篇的《论语》,是西汉未年“精习《论语》的张禹(前?-前5)根据《鲁论》、《齐论》合校而成的本子。汉成帝封张禹为安昌侯,因而又称《张侯论》。 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六艺  相似文献   

2.
《论语》在孔子"自卫反鲁"后由孔子弟子开始编辑,成书于孔子生前的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480年间。孔子曾为《论语》的编辑提供过若干材料。成书于孔子生前的《论语》约包含了今本章数的百分之九十,其余为孔子卒后《论语》修订时所加。  相似文献   

3.
<正>"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论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读到引自《论语》的名言,如"学而优则仕""三思而后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德报怨"等,可你真的读懂了吗?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仅看字面意思,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某个人学习优秀,就可以去做官。其实,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仕而优则学"。上下句结合,意思是:"仕"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  相似文献   

4.
《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中,有其丰富和深刻的教育理念与人文意蕴。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教育可能性的"性近习远"、教育目标的德才兼备、教育内容的全面平衡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无不展现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意蕴,表达他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生命的关爱。他教育实践中对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培养,流露出其仁爱、忠恕等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 诚信这个话题,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论语》的《学而》篇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证》篇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还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本文结合《说文解字》、《马氏文通》、《汉语史稿》对《论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化播报     
潘基文:孔子为我指方向如果有人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能够背诵中华经典名句,恐怕很多国人都难以置信。然而,不久前在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这位年逾花甲的韩国前外长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潘基文说,目前,孔子的很多教  相似文献   

9.
一、孔孟教育目的比较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17·5)。孔子的高徒如子贡、子路、冉有等都做过官,为春秋时代的政治活动尽了大力。孔子这种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法则在任何阶级社会都是必须的、必然的,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孔子为政治办教育的方式是消极的,他着重提倡“臣事君以忠”(《论语》3.19),并不提倡积极干预政治,最多不过是忠言谏君,不听则走,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8.13)。这种消极的教育目的使孔门弟子的仕途亦  相似文献   

10.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对子路等人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徒手搏虎,徒足涉河,这完全是莽夫所为,笨得到家了,孔子是不取的。在他的入门弟子中,就曾经有这样一个莽夫,后来被他成功地改造了。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和文化有过很大影响的孔子,基本上是个大教育家,他一生诲人不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他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教人做人,不是要人读死书。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后生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一词是"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在汉语中,使用的概率非常高.但是真正正确理解"学习"一词的含义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只把"学习"的台义简单地误认为是"学",而忽略了"习"字,或者把"习"字误认为只是复习、温习等含义.认为只有读书、听讲、做作业才是"学习",把"学习"的含义理解的非常狭隘.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阐述"习"字的真正含义,进而阐述"学习"一词的真正含义,以纠正在学习和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3.
"无讼"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意思是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不争讼。孔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几乎历朝历代都将其奉为圭臬而遵守之,没有太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学作为传统专门之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问题众多.文章主要围绕《论语》的编纂、《论语》的意义解读及孔子的思想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力图在固有旧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阐释,为《论语》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他认识到造就人才对治国安民的极端重要,因而结合政治活动,兴办私学,毕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在我国历史上破天荒地培养出一大批很有才能的学生,“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创造性地为我国古代的人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供了一系列值得珍视的理论原则。孔子确实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共有二十篇,每篇各有若干章。我们将选取《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在本栏目内分几期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路》有子路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有孔子对子路的认识和评价等,但过于简略。《论语》等典籍中有许多子路的相关材料,可以对照、补充《仲尼弟子列传·季路》,以丰富我们对孔子著名弟子子路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礼学思想其内容丰富而深邃,从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实践,可认知礼是修身之道,相处之道,为政之要,礼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其实质是仁心和敬让。从当今社会道德伦理需要出发,礼的当代价值体现为它是行为的准则、文明的基础、道德评价的依据。礼仪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一书中孔子及其众多弟子的形象都栩栩如生,而子路的形象更是大放异彩。子路不同于孔门其他弟子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形象中包含了一些异于儒家学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