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铃虫是我地区棉花中后期为害花、蕾、铃的一种主要害虫。在一九六五年之前,棉铃虫发生数量很少,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从一九六五年以来,发生数量逐渐增多。去年宁波地区普遍地大量发生,成为棉花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的虫害,有的地方为害严重程度超过红铃虫。由于对该虫认识不够,药治不够及时,因此造成很大损失。据慈溪检查,第四代棉铃虫,伏桃被害率一般在20%左右,秋花、蕾被害率在70%以上,损失率一般在二成以上。第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是我省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在关中地区每年发生四代,其中以二、三代为害最严重,特别第二代造成棉花损失最大。1974年鱼化地区棉铃虫大发生,加上后期阴雨,造成棉花减产。因此,棉铃虫的为害引起了广大贫下中农的重视,成为棉花增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棉铃虫的防治问题,西安市鱼化公社的鱼化大队第五生产队、朝阳大队第四生产队、双旗寨大队第二生产队、老烟庄大队第二生产队与陕西师大生物系七三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是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70年代末在本地区为害棉花严重,以后通过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和引进杀伤该虫的新型特效药剂--菊酯类农药,该虫得到了有效控制。至1994年以来棉铃虫的危害逐渐加重,发重数量是常年的15-20倍,发生期比常年提前7-10天,而且发育参差不齐,世代重叠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是棉花的一种常发性害虫,但一直为害较轻,在棉花“三虫”的防治上处于弱势地位。2002年石总场仅有两块棉田棉铃虫发生较重,占棉花总面积的0.2%;2004年棉铃虫发生达8.5万亩,平均减产6.8%,最高百株幼虫量为50头,减产幅度达20 ̄30%。2005年垦区加大了对棉铃虫的系统调查和棉  相似文献   

5.
上海郊区的棉铃虫一年发生四到五代,从第二代开始进入棉田为害,其中以第三、四代,特别是第四代,发生量大,为害棉花最为严重,是重点防治的世代。根据广大群众的经验,在产卵盛期喷药,以杀灭虫卵和初孵幼虫,防治效果较好。因此,我们于1972年以上海县北桥公社为基点,摸索了第四代产卵盛期的预测方法。 1.发生期预测的三环节根据发育进度推算害虫发生期的“发育进度法”,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害虫预测预报法。这类方法的优点是它考虑到多方面环境条件对害虫发育速度的综合影响,并以田间害虫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迁飞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纵卷叶螟Cnag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自70年代以来上升为海南省水稻三大害虫之一.海南省澄迈县一年发生9代:第2、4、6、9代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代;第5、7代为大部分外地虫源迁入代;第3、8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代.广东省阳春县一年发生7代:第1、4、6代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代;第2、5代为大部分外地虫源迁入代;第3、7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代.每当水稻正处在分蘖期迁入的世代为害较为严重.往往引起突发性猖獗为害;而迁出代则意外地为害轻微.  相似文献   

7.
原有的棉花红铃虫第一、二代测报方法,既烦琐又不准确。省农科院植保所和镇海县农业局病虫观测站为了准确地掌握虫情,及时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又作了进一步研究。据试验,利用黑光灯在仓库里诱蛾,可以预测第一代红铃虫的发生期,同时利用黑光灯还能消灭仓库内大量越冬红铃虫。1971年在镇海观察,玻璃管里的越冬红铃虫6月1日开始羽化,6月11日为初盛期,6月17日为高峰期,6月28日为盛末期;黑光灯下观察仓库内越  相似文献   

8.
小造桥虫又叫棉夜蛾。近年来,它的发生出现了新动向,为害与年俱增。这只常年不大引起人们注意的无名小虫已成为我地棉麻生产的一大障碍。1977年是特大发生的一年,发生量之大,危害之严重,是非常惊人的。7月下旬有的棉花、红麻地一亩有虫几十万到几百万条,一株棉花、红麻上高达几十到上百条;个别田块的红麻变成光杆,下面虫粪有厚厚一层,造成损失较大;我所20瓦黑光灯下8月13日一夜就诱获小造桥虫成虫2,172只,相当于轻发生年份全年总蛾量的几倍或几十倍。为了摸清小造桥虫在我地的发生规律,给予测予报提供资料,及时准确地指导防治,1977年我们对其进行初步研究,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杨小舟蛾是为害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苏徐州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是种群基数的积累阶段,第二代是种群数量的增殖阶段,第三、四代为成灾阶段。笔详细报道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和天敌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地栗蓬刺束间或树皮裂缝中结茧化蛹(化蛹于白色丝茧中)越冬,或以幼虫在被害栗蓬总苞内越冬.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盛发期.第2代幼虫在7月初孵化.化蛹场所高度集中在原被害蓬上.第1、第2代为害板栗较重,第3代为害较轻.豫南丘陵板栗产区采用农业和生物方法防治该虫,6年防治实验表明,该方法平均株杀灭效果可达90%.  相似文献   

11.
西安郊区许多地方种植棉花,近年来棉铃虫、棉蚜等主要害虫连续发生为害,造成棉花产量下降、品质低劣。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虽好,但由于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棉虫产生抗性,致使药效降低,防治次数增多,药费开支大,用工多。尤其是棉株生长盛期,植株茂密,施药困难,在防治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并可形成杀伤天敌昆虫,留有残毒等问题。为了寻找防治棉花害虫的新途径,我们在1975年开门办学期间,利用天敌对棉花主要害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棉叶螨的为害已成为棉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来由于其危害逐年加重,使我市的棉花生产受到很大的损失。据2004、2005年统计,全市两年累计发生面积28.8万亩,损失皮棉68.8万公斤,深入分析其发生特点及猖獗原因,对今后开展监测和防治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慈溪市是浙江省的棉花主产地,常年种植面积为1.63万hm~2。进入90年代,我市棉铃虫的猖獗程度加深,频次增多,从90年代前平均每3.2年暴发一次;到90年代平均每2年暴发一次。特别是1994年以来连续4年大发生,主害代第4代发生面积年平均高达1.56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5.6%,虽防治177.9万亩次,但防治后百株残留虫量仍高于防治指标,产量损失10%~15%,个别地块减产超过50%,严重影响了我市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棉铃虫在我省棉区的为害显著加重。1972年比1971年发生面积更大,为害持续时间更长,损失程度远远超过红铃虫。列棉铃虫的消长规律过去我省很少研究。因此,迄今尚不能准确掌握虫情,及时防治。为了初步摸清棉铃虫的消长规律,去年在前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此虫田间发蛾和产卵消长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河故道生态区,一般年份棉铃虫发生4个世代,若气温偏高,有第五代或不完整的第五代发生。经调查,摸清了第五代棉铃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的特点,为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0—2001年频振式杀虫灯与性诱剂、黑光灯诱蛾对比试验,频振式杀虫灯与性诱剂防治效果比较,2002年又进行杀虫灯田间防治棉铃虫效果试验。杀虫灯具有诱蛾虫量大、种类多、对天敌杀伤力小、有效降低田间着卵量和蕾铃被害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黑光灯诱虫是植物保护工作中比较理想的工具,但是要人每天晚上六点钟去开灯,第二天早晨去关灯,由于连续点燃的时间过长,不但浪费了很多电,同时镇流器和灯管经常要烧坏。1972年我们第四生产队7盏黑光灯,就烧坏灯管10支,镇流器3只,其余4只镇流器也因受热流出了沥青。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经过了多次的反复研究试验,利用旧闹钟改制成功了黑光灯自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里木植棉区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塔里木盆地植棉区棉铃虫的发生,逐年发生较重,只有掌握棉铃虫在植棉区发生规律,采取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减轻棉铃虫的发生危害,保证棉花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9.
诱虫黑光灯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能诱杀有趋光性的稻田螟虫、果树、森林等害虫。我县长岭公社农机站最近试制成光电自控20瓦晶体管黑光灯,采用直流电源,光电自控等设计,故具有使用方便、设置灵活、节省人力等特点,适合无电网或远离电网的田块使用。光电自控晶体管黑光灯分别由推挽振荡电路,复合光敏电路,施密斯双稳电路,温  相似文献   

20.
湖北沔阳县下查埠公社的科技人员,根据磷元素对棉铃虫有驱避产卵的习性,近年来开展了大面积棉叶喷施过磷酸钙驱避棉铃虫产卵的实验,取得较显著的效果。据在12873亩喷磷棉田的多点调查,第3代棉铃虫发生时,喷磷区百株卵量均在10粒(防治标准)以下,对照区有55%的面积达到防治标准;第4代棉铃虫发生时的调查结果趋势一致。同时,棉叶喷磷还有根外追肥的效果,对棉花增产、早熟和提高皮棉品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