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戴轩宇  李升峰 《河南科学》2008,26(4):472-474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从保护区带来正面效益的角度,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建立大丰麋鹿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雅江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四川雅江县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的草本植物资源特征,并为该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搜索查询的方法,对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的草本植物资源进行分析.格西沟自然保护区有草本植物74科331属836种,主要划分为观赏、药用、可食用、工业用、蜜源植物、有毒植物和饲料植物,保护价值极高.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内拥有极为丰富的草本植物资源,需要广泛的关注,应加大对保护区各类草本植物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辽中仙子湖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保护对象不明确、功能区划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提出了仙子湖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和保护对象,对其重新进行功能区划分,并对各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有效保护仙子湖自然保护区,促进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线路调查法、典型样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对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和区系地理分析,旨在为保护区建设管理和植物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本底资料和基础数据支撑.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2科143属179种;优势科为含5种及以上的科;属的分化较大,以含1种的单种属为主.种子植物的62科以热带成分占优势,可划分10个分布区类型和2个变型,占非世界分布总科数的73.81%;143个属也以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可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和3个变型,占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58.47%.总的来说,保护区内科属的地理成分性质以热带成为为主,兼具一定的温带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交汇性.针对保护区现状,建议在现有保护鸟类生境的基础上,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生境加以重视,加强对植物物种的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建立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测度体系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方面.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容量、通量和质量,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测度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容量指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物种数的绝对多度和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是衡量生物多样性容量的较好的指标.通量是指不同自然保护区之间在生态系统类型或物种组成上的相似性与连通性,可以采用β多样性来衡量,如Cody指数和Li指数.当保护区之间的通量值较低时,需要进行整体插值,建立新的保护区.质量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的价值、特色与脆弱性,可以采用Li质量指数来测度.最后,讨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和质量的保护区群网规划,认为通过保护区群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更多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和植被多样性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特有种、植物区系、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物种以及其他特色的保护对象,指出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多样,是重要古老木本蕨类桫椤的重要种源库。同时物种和生境的多样性,使得植物群落类型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性。根据群落发生的不同以及“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的划分标准,将该保护区自然植被划分为 5个植被型,人工植被划分为 6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珲春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多样性,自然特征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7个方面对珲春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最终得出评价分值:74.7.珲春自然保护区表现出了在野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优先地位,它与现有国家级同类保护区相近,符合《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国国家标准中有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应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予以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班是森林资源统计和管理的第三级森林经营区划单位,也是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管护分区的重要层次单元,林班尺度的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编目与动态监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是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集约化管护水平的有效途径。自然保护区林班尺度的优先保护评价,合理利用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可以实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长期监测和评价,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并对增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于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运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自然保护区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石人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典型样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本文研究了河南省石人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地貌特征、气候水文特征、土壤化学性质以及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特征和植被分类等,为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保护区的管理、规划、保护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为压力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和自然保护区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确定34个保护优先县基础上,耦合物种分布环境信息,进一步识别了保护优先生境.结合优先县的人为压力指数和保护空缺分析,根据保护优先生境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对云南省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4个优先县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12.04%,其中有14个优先县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小于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总体偏小;优先县内81.75%的保护优先生境面积还未被自然保护区覆盖而未受到保护,保护地体系优化存在较大空间; 34个优先县人为压力指数总体较低,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小于5%的优先县人为压力指数较大;无保护区分布的昆明等4个优先县,以及有保护空缺和IHP值等级低的玉龙等3个优先县均存在未来保护区范围调整的潜在保护优先生境.因此需将更多保护优先生境纳入就地保护体系中,特别应重视以上7个优先县的保护地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及有效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自然保护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将保护区划分为天然维持区、控制利用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利用区6个功能区,并对有效管理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改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数量、面积快速增加的同时质量问题凸显,保护区没有管理好、没有经营好、没有利用好。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原因:目前国力下保护区范围过大,投资不足、资金未能统筹利用,因政策倾向、管理体制、权属等问题造成保护和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将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重点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上.增大对保护区的财政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修改有关管理法规,填补政策漏洞,规范自养方式,促进建立社区共管共利机制,并在条件成熟时试点改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马建华  张丽 《河南科学》1997,15(1):112-116
在对西峡、内乡恐龙蛋化石群发现过程及当前保护中存在主要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对建立西峡内乡恐龙蛋化石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制定了划定保护区的三个基本原则,并在地图上具体圈定了保护区的范围。最后就保护区的管理问题提出了五条意见。  相似文献   

14.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主体功能区划是保障生态功能区划落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两项工作各有侧重,不能替代。因此,研究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概念、编制依据、评价内容及其关系,对于指导两区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抽象和结构分区,指出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包含天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社区系统、旅游产品开发运行系统以及管理系统,并把保护区区域按照功能结构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外围区与居住区。在对自然保护区复合系统分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反馈机理,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自然保护区系统论奠定基础,为科学管理和规划自然保护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但是在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为了协调自然保护区中不同利益主体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宜构建保护区共同管理机制,即在林业部门的引导下,建立由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委员会,同时建立共同发展、内外支持、科学运行的机制,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表征M区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指导新井部署,确保天然气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平台,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地震解释和地层划分与对比相融合,"岩相模型相控、流体模型相制"的方法,研究M区砂体展布、流体分布及接触关系。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指导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在储量核算时能够充分匹配实际生产动态,便于剩余气分布规律研究,有效指导天然气高效开发,提高砂体控制程度。这种方法对于砂岩气藏储层较为适用。  相似文献   

18.
药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地缘相接,存在着唇齿相依的联系.药山自然保护区为周边社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周边社区面临着烧柴、用水和经济滞后等现实问题,但从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启发而在自己的土地上植树造林.保护区是社区发展的生态保障.本研究发现了管理环境和资源的一个多层次管理体系.讨论了平等互利、协作、自愿和惩奖制度化的共管原则,并提出了共管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缓冲区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概要地阐述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分析的技术支持、基本原理及算法后,就缓冲区分析技术应用于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效应评价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景观的干扰程度分析进行了实例讨论.结果表明,天津卫津河河道整治绿化工程对沿线产生的生态效益影响范围是300m左右;采矿点必须设在距保护区2000m以外才能保证自然生态景观免遭人类干扰.由此可见,缓冲区分析技术在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面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慧丽  查东平 《江西科学》2014,32(6):903-909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范围,是防治饮用水水源污染,使保护区管理有法可依,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以修水县东津水库为例,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有关技术原则为指导,采用3S集成技术,以资源3号(ZY3)遥感影像作为基础底图,可以很好的表现水源地的自然状况、风险源分布情况和保护区边界划分情况。划分过程中借助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等空间信息和水库水文、风险源外业调查和违章建筑调查资料等辅助信息为合理划分保护区提供依据。研究利用DEM提取保护区周边集水范围,并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判断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为划分基准,制定2套保护区划定方案,并将不同划分方案进行科学比选,为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工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