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奥胡斯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临床生物化学教授延斯·P·格策(Jens P.Goetze)与延斯·F·雷费尔德(Jens F.Rehfeld)认为:著述至关重要,甚至对于成名的学者们来说也是如此(或许,对他们而言还格外重要),原因有三。科学上取得的成功,主要由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学结果来定义。然而,撰写科学文章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研究方法、报告研究结果、计算统计数据、量化某人在科学家生涯里取得的成就。写科学文章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能改进科学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时期内,表示一个国家特点的科学活动,主要是由二个因素决定的。其一是科学活动在社会价值设想中所占的地位,其二是如何组织科学活动的形式。研究政策和技术政策取决于这二个因素,并且试图在这二方面都取得效果。对研究政策和技术政策必须达到哪些目的的理解,舆论是有分歧的。对技术进展错综复杂的机理、各管理环节——研究活动隶属于它们领导——的相互作用、难于确定的预测以及最终把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迅速地推进到几乎所有生活领域等方面缺乏知识,就难于确定方向。不考虑科学和研究同国家、社会、自然界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学位应该要求学生评估他们生产知识的过程。在科学家之中,有个奇怪的矛盾之处:按理说,科学的重点就是提出各种问题,但是有关科学家以及科学如何研究的问题是个例外。几十年来,关于科学的哲学、历史、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已经以正儿八经的形式进行,研究结果却很少被融入科学教育和科学实践中;即使有,也是寥寥无几。科学家也许不会明白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课题要怎样应用到他们的研究上,但科学并不是发生在与社会  相似文献   

4.
大多效人是不会把科学与"虚假"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当今科学受到人们如此尊重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家们为探求真理而不带任何偏见地搜集证据。在像就智力、教育等这样的任何辩论中,"科学证明"这一词语往往能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不过科学家也早就承认科学界存在虚假因素,也就是存在一种倾向,有不少科学家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在得到的材料上进行一些有利的润色加工。有关虚假因素的最新例证是由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5.
刘式达  刘式适 《科学通报》1997,42(14):1565-1568
地球系统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人类活动、气候和环境变化已迫使科学家研究这四大圈的相互作用.将地球科学和非线性科学联系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地球系统跨越很宽的时空尺度.从湍流到地幔对流,从植物的季节性循环到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其时空尺度跨越10~9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6.
动态点击     
科学家开出增强记忆良方为什么人们的记忆力有好有坏?记忆力好坏与什么因素有关?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雨苍教授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十几年的深入研究,发现记忆肽能够影响人的记忆功能,在国际上率先揭开了记忆之谜。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因子。肽是由两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联结而成的蛋白质小片断。人体的很多生命活动都是由肽完成的,如传递信息、调节代谢等。目前,科学家在高等动物脑内已经发现上百种不同功能的神经肽,其中记忆肽能增强大脑的记忆功能。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神经肽如何…  相似文献   

7.
关于思维科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维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一点是劳动,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语).要制造工具就得思维,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从人类一诞生起,就开始思维活动了.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思维活动越来越频繁,思维形式也就越趋复杂,以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现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就是这两类不同思维型的代表.当然这两类不同的思维,都可导致灵感思维的发.灵感思维也可以看成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升华.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根据这些人们习见的现象,提出了研究思维科学的必要性、意义、方法和步骤.文章居高临下,把人类当前的一切(!)社会实践,分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军事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大类,然后从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四个层次予以分类,汇千头万绪、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各种学科于一表,阐明其地位及联系,使人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再从其中找出思维科学的地位,娓娓谈来,确是大手笔!值得细读.本文又是钱学森同志为纪念《自然杂志》创刊五周年举行的科学报告会的书面发言,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始终是我们办好刊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关注与科学政策相关的重要问题,旨在缓解决策者和科学家之间由来已久的紧张关系由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牵头,50多名科学家、政策专家和决策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PloS综合》上发布了40个"重要的未解问题"清单,即他们想要明确的最重要的科学政策问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活动科学即是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家所做的通常被称为“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的方面和社会的方面。1.个人的方面:“科学是某些人作为个人所从事的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在这种意义上说,科学仅仅存在于个人之中。科学,就其持续存在而言,依赖于从个人到个人的传递。“只有理解科学家本身,考察其言论,看其实际上怎样进行观察、怎样形成假设、怎样用人为控制的实验来检验假设、怎样突然达到对事物的洞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科学。”  相似文献   

10.
提起科学,人们往往归功于某些科学家个人.诸如聪明的天才,异乎寻常的努力,忘我的实验等等.这样讲,当然无可厚非.尤其是在科学的萌芽时期,一些着名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总是与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的.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达尔文、孟德尔等等,都是代表着某一科学领域在某一时代所达到的高度.然而,随着人们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本身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逐渐社会化,迫使科学家也由单干过渡到集体.当代科学的前沿、边缘,总是吸引着许多人共同研究.除了极少数的领域(如某些数学难题)外,很少有单干的可能。近些年来某一领域的诺贝尔奖金,总是分发给几个科学家(不是一个),也反映了这一特点.这样一来,讨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在这方面,玻尔是起了带头作用的.玻尔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智慧,深邃的洞察力,敏锐地抓住了别人放弃或反对的量子概念,提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只能  相似文献   

11.
正"翱翔计划"是由北京市教委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提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在参加"翱翔计划"的过程中,每位学员可以依据各自的兴趣选择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这四个学科领域,并与对应的基地校和高校实验室实行双向互选,进入基地校和高校实验室完成相应科学课程及科学实验探究。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参加一系列科学讲座,与科学家进行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以此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的胖瘦与基因的关系更大,而与吃多少或吃什么的关系不很大。好几年来,到底是基因还是饮食方式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因素,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最近由美国和丹麦科学家共同进行的研究结果可能有助这一问题的解决。科学家研究了540个自婴儿起就被人收养的人。有的被收养者比养父母胖得多,研究表明此人的亲生父母也很胖。有的被收养者比养父母瘦许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科学》2010,(3):F0003-F0003
<正>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由《科学》杂志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评选的2009年度"科学与工程视觉挑战"奖评选结果出炉,分别揭晓了图片类、图解类、信息绘图类、交互式和非交互式媒体类的五个奖项的冠军。以下是部分获奖的图片。  相似文献   

14.
郑永飞  郭正堂  柴育成 《科学通报》2010,55(16):1638-1638
<正>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科学通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于2010年5月15~16日在广州召开.此项系列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结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纪念活动和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的公民.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奖领域的最高奖项.195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并在当年第一次授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殊荣由华罗庚、吴文俊、钱学森三位科学家获得.此后直到1982年第二次授奖,一等奖正式更名为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技术、医学史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家有个人所共知的缺点。当你问他们未来怎么样,他们总是告诉你过去怎么样。这对历史学家不一定是个缺点,因为不懂得过去,一定无法把握未来。我们既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联接过去与未来的瞬间。在这里,我要谈的是未来,但我考虑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总是温故而知新。本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学史研究亦然。这一领域的先驱竺可桢、丁文江、李俨等本是科学家、而非历史学家。他们努力探索两个中国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当时的中国,他们作为科学家要使中国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另一个是古代的中国,他们在对古代中国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天才和优秀的科学组织,而且中国曾一直是科学先进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2014,59(3):318-318
<正>2013年12月19日,Nature杂志评选的201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揭晓[1],我国科学家陈化兰作为其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当选.这是Nature杂志自2011年起第3次举办的人物评选,今年遴选的是2013年度有重大影响的科学人物.陈化兰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是中国第一位OIE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动物流感,特别是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诊断技术、新型疫苗研制、分子演变及分子致病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研制的系列禽流感疫苗已经在多个国家的禽流感防控活动中累计应用1000多亿份.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上的不道德行为到底是指什么呢?欺诈,伪造资料,抄袭别人的科学思想……这些都是。那么有选择地解释资料而抽去那些不利于假设的要点,不信任别的研究者,不愿意与同事共同使用化学试剂,保留着毫无条理的笔记或扔掉原始资料……这些行为是属于科学上的不道德行为还是这些科学家本身的不良习惯呢? 这些问题并不是很轻易就能回答的,而且在现在这些的时代:当公众和国会都以科学家们研究尚不熟悉的生物的那种专注来研究科学行为时,它们就变得极其重要了。在国立卫生研究院,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窗     
科学之窗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暗物质的暗物质是人们看不见的物质。虽然看不见,但科学家认为它确实存在,而且其质量占宇宙所有质量的大约90%.这是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自然定律而确认的。由于暗物质不产生光线,由正常的技术手段搞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上个月,两个太空科...  相似文献   

20.
新型高分于材料的研究是化学科学与材料科学两大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芳香族聚合物材料由于具有特异的多功能如导电性、液晶性、电色性、生物传感性和分离性等,因而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做出开创性研究的美国艾伦·马克迪尔米德、艾伦·黑格和日本白川英树三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