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层气的主要成份为甲烷,因而有潜力成为使用方便、高效的清洁能源。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约为美国的3倍。地壳浅层(埋深小于2000米)总贮藏量约为(30~35)×10^12立方米,与陆上天然气资源量测算值38×10^12立方米相当。从资源地域分布上看,我国煤层气与天然气资源有良好的互补性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煤层气资源则分布在中部地区和天然气缺乏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开发利用煤层气是降低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保障煤矿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资源量达36.8万亿立方米,为常规天然气的70%,世界排名第三。上世纪80年代至2002年,国内照搬美国中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在我国未取得成功,截止2002年煤层气累计探明储量仅754亿立方米,未形成工业产量,  相似文献   

3.
从“十五”开始,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列入了煤炭和石油的规划,但是,从国家层次上并没有统一的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专项。根据能源专家对我国能源资源的评价,到21世纪中叶,煤炭消费比重也只能降至55%左右,国产化石燃料仍将是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即在未来的50年中,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难以改变。因此,开发利用煤层气事业,需要制定国家层次的长远发展战略,并站在长远战略高度进行部署、实施和跟踪管理,切实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刘静  李备 《中国科技成果》2013,(5):79-80,F0003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在中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三分之二以上,并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对于严重依赖煤炭及相关能源的中国,煤炭、煤层气和煤系页岩气等能源的安全开采和综合利用,将继续影响能源供给和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33-34
承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协作单位: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玉贵 煤与瓦斯突出区,构造煤发育,是典型的煤层气低渗富集区。课题开展构造煤低渗富集区煤层气开发区块分级;低渗富集区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规律;构造煤判识技术、构造煤低渗富集区煤层气井下定向压裂增渗抽采技术研究,打破“构造煤为煤层气开发禁区”的认知,提出低渗煤层(构造煤)赋存和储气性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工艺、设备、技术急需通过引进、吸收、研发、试验、优选、试用,煤层气地质条件和排采技术也需要深化研究。通过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分析,并结合多年的现场经验,为快速发展中国煤层气产业,提出了一些适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在中国有一批燃料电池专家,他们用对科学的满腔热情,为中国的燃料创新之路写下生生不息的音符。他们默默耕耘,努力实现中国新能源材料的突破,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活力,其中一位就是我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方面的专家王绍荣教授。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探索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煤层气成藏潜力,本文在整理分析以往煤炭勘查资料的基础上,以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利用煤层气资源评价常用的参数体系,客观评价了青海省中祁连木里煤田煤层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木里煤田煤层厚度较大、埋深适中,部分矿区的单层煤厚可达17.97m,埋深在1000m以浅;煤层变质程度总体处于中低变质阶段,煤储层吸附性处于中至好级别,兰氏体积最高21.97m^3/t,兰氏压力最高4.75 MPa。煤储层孔隙度普遍较高,渗透率较大,储层均质性较好。以往资料显示,煤层瓦斯含量多在4m3/t左右,局部地区瓦斯含量可达10m^3/t以上,达到煤层气成藏下限。整体来看,中祁连木里煤田具备形成煤层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有一定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8):31-31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课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王学求博士负责。这一课题由中国牵头,联合南美大陆的资源大国巴西和哥伦比亚,非洲大陆的资源大国埃及和南非、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开展了以下3个层面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发电技术。它工作温度高,废热可以得到有效利用,能量转化效率高;因运动部件少,工作时安静;采用全固态结构,无酸碱腐蚀性物质包含在电池中,电池的污染排放低,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的一种绿色发电技术。此外,SOFC的运行温度使得燃料的内部重整成为可能,原则上不仅可以使用纯氢燃料,还可以用资源丰富而且经济的天然气、煤气、生物质气等作为燃料。这就使得SOFC的运行费用大大低于其它使用纯氢气的燃料电池。这种费用较低而效率高的能源技术特别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不但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传统火力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还将带动和促进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的国土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人口相当于世界的一个中等国家,在国内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因此,培育适合黑龙江省社会、经济、自然特点的强大的科技力量,始终是深化公共科研机构改革、整合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8):80-80
天然气作为洁净、高效、优质的燃料将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已探明的天然气资源分布特征,海上天然气特别是深水天然气的开发将足实现能源供应立足国内战略的重点。井口天然气一般都含有饱和量的水蒸气,有的还含有硫化氢、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5.8万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1.3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2%,已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大国。然而要加快我国由信息产业大国向信息产业强国的迈进,就必须提高我国信息材料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生产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但正如路甬祥院士所说,当前我国制造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未来20年制造业的增长,如果单纯依靠数量增长,这是资源、能源和环境所不能承受的。因此,我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取绿色制造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努力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1,(24):66-67
随着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等常规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能源需求和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战略性领域。据美国政府部门统计,目前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达4495亿吨,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规模达3921万亿方,是常规天然气资源的8倍。致密气、煤层气、重油、沥青砂等已成为全球非常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3,(5):19-19,21
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是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先决条件。在盐碱度较高的可耕地(盐碱度大于0.3%),其它粮食作物很难正常生长,而甜高梁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在盐碱度0.3%~0.6%的土地上仍能较好的生长发育。在提供燃料乙醇原料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兰花,指兰科兰属植物中地生兰,即常见栽培的春兰、春剑、寒兰、建兰、墨兰、蕙兰、莲瓣兰等,其姿态秀美,芳香馥郁,被古人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也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我国为兰花资源大国,兰花文化十分发达,但中国兰的产业化生产却起步很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7,(6):59-59
劣质煤气化技术是沈阳市节能监察中心在市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两年的时间完成的实用科学技术。该项技术打破了只能使用优质煤的传统的煤气发生炉技术,让使用的燃料更加广泛,适应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属于劣质煤的实际情况。不仅节约国家优质资源,使产量丰富的劣质煤提高了使用价值,同时降低了用户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地球上每年产生的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可达2000亿吨,其中超过1500亿吨是以木质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植物生物质(Plantbiomass),是唯一可预测的能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燃料的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木质纤维素分解难,成为限制含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利用及环境治理上的瓶颈环节,因此加快分解木质纤维素无论对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还是环境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改变传统的能源利用和能源生产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清洁能源是一项必然的选择.作为人类传统燃料的农作物秸秆,是来源于太阳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含碳量低的特点,加之在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CO2而成为碳元素的汇(Sink)而被称为清洁能源[1].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高品位的商品能源的比例增加,秸秆所占的比重正逐步下降.燃烧秸秆成为被替代的对象,田间地头或田间焚烧的秸秆量逐年增加,这种污染在收获季节集中排放,使得短时间内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