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沾化凹陷罗家鼻状构造油气运移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岸水下扇储集砂体是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在对沾化凹陷罗家鼻状构造沙四上段沉积微相、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综合研究基础上 ,详细论述了稠油的形成机制 ,总结了该区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通过对沙四上段储层的综合评价 ,指出了区内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大王庄缓坡带是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南部最复杂的鼻状构造带之一,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区带油气成藏与断裂体系关系密切。该文以研究区主力含油层系沙河街组为例,运用断层生长指数参数法厘定同生断层,并通过其发育特征和成因分析,论述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缓坡带发育多条特征相近的同生断层,断层组合式样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态和油气富集,具有运移通道和侧向封闭的双重性质,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和分布,具有控砂控藏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花状构造的发育表明存在区域走滑作用,与转换带的成因密切相关。构造转换带为物源入口,控制着砂体和沉积体系的运移方向和展布范围;深层反向断裂有利于油气的疏导和封存;复杂的断裂体系有利于断鼻和断块圈闭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构造转换带具有双向油源条件,发育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由此可见该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青东地区是胜利油田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基于该区地层发育特征认识不足以及油气分布规律不明朗等问题,首先在构造、油藏类型、测井和地质资料基础上对研究区发育形态位置进行剖析,在明确了青东地区地层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烃源岩热分解资料,对该区烃源岩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已钻井热解数据找出主要油源层以及生油潜力区,从绘制的沙四上亚段暗色泥岩等厚图和沙三下亚段暗色泥岩等厚图可以得到砂体在平面的上分布规律,进而初步确定了该区烃源岩特征以及油气在横、纵向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有利于对青东凹陷进行深入挖潜,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堡凹陷断层活动与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长断层活动性的定量评价、大量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单井埋藏史等综合分析,对南堡凹陷断层活动与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两条边界断层外,南堡凹陷切穿烃源岩层系且在明化镇期活动的断层总计45条;沙河街期至东营期断层活动性增强,馆陶期为相对静止期,在明化镇期断层活动性再次增强,断层停止活动时间主要为距今7~2.5Ma,平均距今4 Ma。根据明化镇早期断距的大小和断层停止活动时间,将45条断层划分为A、B、C 3类,油气主要富集在活动性相对较强、断层停止活动时间相对较晚的A、B两类断层附近的有利圈闭中。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得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最晚时间主要为距今5~1 Ma,平均距今2 Ma,晚于断层停止活动时间2 Ma;断层停止活动后,当上覆地层沉积厚度为180~300 m时,其在垂向上的通道逐渐闭合。  相似文献   

7.
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低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压力类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导油气勘探。方法 通过大量基础数据,分析了临南洼陷的异常压力特征,以及异常低压对本区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 临南洼陷具有明显的负压型异常压力特征;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结论 临南洼陷的负压异常对该地区油气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异常低压造成深部垂向运移动力较弱,使深部产生的油气不易快速有效地向浅部地层运移,通常只能从洼陷中心向湖盆边缘近距离的侧向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并在深部形成自生自储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区新生代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在岩石圈裂陷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裂陷作用控制着盆地区构造样式和沉积样式的形成与演化,从而影响着烃源岩、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并制约着生油岩成热度和生烃过程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主干断层角度较陡、拆离面较深的伸展凹陷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构造样式从由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或简单半地堑演变成为由铲式正断层或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有利于油气圈闭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地层剥蚀是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等产生影响。乌尔逊凹陷经历了多期区域性构造运动,使得伊敏组沉积与铜钵庙组沉积遭受了较大规模的剥蚀。本文通过建立乌尔逊凹陷沉积建造和改造模式,对盆地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剥蚀量恢复解释,使用地震地层学法恢复了乌尔逊凹陷伊敏组沉积末期和铜钵庙组沉积末期的剥蚀厚度,正确解析出盆地演化过程,归纳出了乌尔逊凹陷断陷期的古构造与盆地油气聚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边缘海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缘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其中,南部边
缘海盆地尚受南海裂解扩张作用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具有断拗双层结构不同类型伸展型或伸展、走滑、挤
压复合型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古近纪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
纪拗陷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受区域地质背景影响,边缘海盆地地壳性质及厚
度从陆缘区到深海洋盆区具有逐渐递变的特点;盆地沉降沉积中心亦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导致其大地热流及地热场
向洋盆区逐渐升高增强,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的相互耦合配置,最终控制了边缘海盆地油气
分布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1.
乌尔逊凹陷是中国东部一个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盆地,经过东西向拉张、北西—南东向拉张以及后期的反转挤压,断裂发育,断距大,发育较多同沉积断层,多期次活动特性明显.笔者以断裂活动期次研究为基础,对乌尔逊凹陷的断裂按活动时间进行划分,并从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古近纪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压力,探讨地层高压发育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旨在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地化及油气测试资料,利用Bowers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恢复平湖构造带单井压力剖面,以实测地层压力结果为约束,分析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认为该构造带异常高压主要分布在埋藏较深的平湖组,随深度增加,高压幅度呈阶梯状增大;平湖构造带不同构造单元高压顶界面的深度具有明显差异,从平中区向平北区高压异常顶界面有变深的趋势,其中平中区为3.3km,平北区为3.7km。压力场的纵向叠置决定了油气的分布,高压发育与油气层分布的耦合关系分为4种类型:双封闭高压型、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常压型,其中以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和单封闭常压型为主。单封闭常压带、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和双封闭高压带的顶部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海上钻井地质、地震反射等资料,从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序列角度,分析南海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断裂体系及构造样式,并探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在演化序列上,文昌凹陷的主要断裂分为古新世~始新世伸展断裂、渐新世走滑-伸展断裂和早中新世走滑-伸展断裂。文昌凹陷的构造样式可归纳为伸展相关断裂样式和走滑-伸展相关断裂样式。断裂体系与构造样式具有耦合关系,与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时期断裂体系和构造样式影响着油气成藏要素,渐新世走滑-伸展断裂和早中新世走滑-伸展断裂体系和构造样式控制了油气分布。提出了文昌凹陷南部陡坡带、北部超覆斜坡带两个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4.
对沾化凹陷孤北洼陷下第三系沙三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孤北洼陷下第三系沙三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十分发育,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及5个微相。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湖盆边界断层产状等因素控制,扇三角洲又可划分出退积型、进积型、陡坡型和缓坡型4种类型。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好,可以构成优质储层。较深湖暗色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扇三角洲前缘的砂砾岩体是较好的储集层。本区生、储、盖发育齐全,有着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区域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研究渤南低凸起北斜坡构造脊的成因模式,结合油气成藏要素分析构造脊与油气的内在联系,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渤南低凸起北斜坡区在古近纪早期,由于洼隆效应形成了盆地基底构造脊;之后在同沉积褶皱作用下形成了盆地盖层构造脊;最后在晚期反转作用下,龙口19-1N浅层构造脊的规模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6.
车古201潜山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潜山油气藏是济阳坳陷内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车古201潜山是济阳坳陷内较为典型的断块型潜山,深入研究其形成演化过程,不但对了解其油气成藏过程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认识断块型潜山的成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构造期:加里东-华力西潜山雏形期,潜山呈现出低幅度背斜构造的形态,初具雏形;印支逆断期,逆断层的出现控制了潜山地层的沉积和剥蚀;燕山隆升块断期,由于埕南大断裂的生成,以及埕宁隆起的影响,虽然整个济阳坳陷处于拉张作用的背景下,但车古201潜山处于强烈隆升阶段;最后为喜山潜山定型期.由于潜山形成的多期性以及岩溶作用的影响,使车古201潜山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在平面上叠合连片的层状油藏.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沙四段深水成因蒸发岩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东营凹陷沙四段广泛发育的蒸发岩在剖面上与暗色泥岩、页岩和深水浊积砂体呈明显的韵律层。在平面上,蒸发岩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北部深大断裂带附近,即断陷湖盆沉降中心陡坡一侧。东营凹陷沙四段蒸发岩类的盐源是深部古老地层中的盐类物质,凹陷中北部相同沉积深大断裂是沟通凹陷与地壳深部盐类物质的通道。对东营凹陷沙四段盐湖研究还发现,硬石膏岩发育有数量可观的晶间孔,并在其中见荧光显示,说明与生油岩共生的深层硬石膏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且具有优先储集油气的便利条件,有望成为含盐地层全新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伊犁盆地是西天山褶皱带中一个构造残留盆地,纵向上发育二叠系、侏罗系两套烃源层系,形成上、下两套油气系统.伊宁凹陷是伊犁盆地中最大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二叠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侏罗纪末期及第三纪以来的两次成烃充注,分别与晚海西及燕山期所形成的构造圈闭相匹配,是伊宁凹陷有效的、主要的油气系统.南部斜坡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断块、断鼻及岩性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BASIMS盆地模拟系统对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天草凹陷白垩系烃源岩的油气生成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白垩系烃源岩的油气生成过程经历了早白垩世早中期初步生排烃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大规模生排烃阶段和晚白垩世以来生排烃停滞阶段3个时期,全区累计生烃1836 80Mt,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是天草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系,其生排烃量占总量的90%。用聚集系数法计算的天草凹陷的总资源量为0 74×108t,在同规模、同等勘探程度的油气勘探新区中是很有资源远景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