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艺复兴时期技术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工匠技艺为主并开始向手工业工场专业技艺转变,后者逐渐占上风.技术与科学之间出现早期结合,表现为技术向科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手段与理论提升的经验资料.人文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理性和自由的角度为技艺提供间接的人性基础;自然哲学从哲学角度阐释技术的本体存在,并影射到人工制品的二重性问题.此间的思想开启了通向现代化之门.  相似文献   

2.
工匠精神是推动技术和工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工匠精神将促进我国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工匠精神在现代性转换中面临着一系列历史困境,与现代生产观、技术创新观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工匠精神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时代诉求,要求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求精与求效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造物与育人的统一。结合工匠精神的历史困境和时代诉求,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核重构应从厚植工匠文化、强化技术教育、完善工匠评价激励机制、创设尊崇工匠的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3.
工匠的技术角色期待需要现有工匠人才提高文化资本、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囿于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已被固定建构在技术社会化的过程之中,家庭资本缺失、社会区隔及社会阶层固化、群体文化反叛,更是在社会结构层面阻碍了工匠再技术社会化过程的社会地位提升及社会角色转换。因此,提出了四个应对路径以改变上述状况。  相似文献   

4.
试论日本工匠精神的中国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工业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通过考察日本工匠精神之历史形成、宗教内涵和其与中国民间信仰民俗的关系,可以发现,日本工匠精神中对职业、对工具的崇敬与感恩皆为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承继与发扬。对日本工匠精神之中国起源的探讨,能够启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从而促进当今工匠精神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以轴心时期中西方经典技术文本的代表《考工记》与《建筑十书》为切入点,借助技术哲学的分析框架,发现中西方工匠技术主体虽然都是“人”(工匠),但中国工匠技术是在礼乐、阴阳等文化规训下,工匠凭借经验,依靠身体技术与工具技术,以实现制器造物的“悟性技术”,区别于古罗马在古希腊人文、神学等文化影响下,建筑师以“理性技术”制导工匠“悟性技术”,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等造物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勇义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2-55,F0004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没有将意向性结构运用到对技术创新的追问中去:考察了意向性概念的变化,提出它在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考察技术创新是揭示技术本质的方式之一。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得以显现其自身的前提和地平线(horizon);技术具有清晰的意向性或存在论的结构,即技术“在——技术创新中——存在”。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独特的身心学说既是其创立三个世界理论和进化认识论的逻缉起点和中介环节,也在20世纪西方心智哲学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其核心观点是:1.否定身心问题是语言问题;2.把身心问题纳入宇宙生命演化的整体视域;3.认为意识和精神现象是宇宙自然生命演化中“突现”的客现实在;4.承认精神状态与躯体物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波普尔的身心学说作为一种研究纲领对当前的心智哲学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思想家、哲学家的视野。然而,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12-12
本课题面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面向过程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WIA-PA网络)性能;拓展研究面向工厂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新技术,保持自主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并建立WIA-PA一致性测试平台和性能测试平台,为自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为WIA在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WIA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技术进化特征,即技术产物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技术系统的自组织性;探讨了技术进化社会选择的三种形式,即市场选择、政府选择、文化选择;论证了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技术与人类的共同进步,技术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协同共进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1953年发现、1957年首次检测的宜兴周处墓铝质残片,曾被认定是西晋人工炼铝的制品。由此,引发了公元3世纪能否炼制金属铝以及残片确系晋代遗物还是后世混入物的讨论。该文通过调查,对铝质残片的发现、检测、质疑和存疑作了分说,就天然铝的发现和火法炼铝的当代工业试验作了陈述。附录A介绍了宜兴溪隐村下龙潭铝铜合金有孔圆片的出现和初步检测结果;附录B为李学勤先生对同地出土的铜镜所作的年代鉴定。作者认为周处墓铝质残片的来历及其年代迄今尚无定论,悬案有待勘破,学界仍须努力。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弘扬科学精神,拓展科学实践,不懈地探求真知,才是为学的根本。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和宽容精神,才会有真正的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宋代以前开发之重要矿泉全部分布在由海岸线与海南儋县-四川西昌-青海西宁-河北赤城连线围成的蛋壳状区域内,且相对集中于山地丘陵地区。北方地区矿泉的开发总体上要早于南方地区,区域矿泉开发之先后也反映了区域国土开发之先后。矿泉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旅游与宗教诸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东周时期的名学思想是先秦诸子关于名的界说、名实关系和正名思想的讨论。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东周时期中原和楚两大文化区先秦诸子的名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厘清这两大文化区域名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麻风名词有3000余年历史,有厲、疠、癘、癞、冥病、恶疾、癘风、大风、天刑、麻风等,978年(宋朝)最早使用"麻风"。箕子、豫让作伪麻风,周夷王、楚鄂王、冉耕、曹时、王粲、拓跋焘、周兴嗣、崔谌、仲年德如、卢照邻、刘攽、祖可为麻风名人患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2003—2012年中俄(NSFC-RFBR)双边合作项目的背景、类别与机制。对双边合作交流项目和双边研讨会项目资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项目资助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思考,并对加强双方未来合作的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双方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实质性双边合作提供了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科学研究颇具特色,主要体现为"主宾之辨"的认识论前提、"理一分殊"的宇宙观基奠、"格物致知"的核心方法论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精神等几方面。这些研究特色成就了作为科学家的朱熹,而同时亦限制着朱熹在科学研究上难有更大的作为。通过对朱熹科学活动的个案研究,对人们正确认识评价朱熹及其科学研究、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乃至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利用四分历步气朔公式,求历元公式和“借半日法”对包山楚简历法材料进行计算,证明包简主民日干支全部合历,楚国行用丑正殷历,产针“借半日法”的使用提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主要是传教士在译介西书的时候注意到名词统一的问题,并开始有所实践。益智书会以及后来的两个名词审查会作为民间力量,在生物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方面影响深远。清学部的编订名词馆和中华民国国立编译馆作为政府部门,分别在不同时期参与或领导了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工作。中国科学社等科学社团在生物学名词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学的发展、官方力量的介入都是生物学名词统一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葫芦考略     
葫芦被我国古人当作瓜类的一种,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植物之一,在距今七八年千的我国新石器遗址中曾发现它的残果和种子遗存,文字记载也很早。它在我国古代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除果实和叶子供食用和作药物外,成熟的果实还被用来制作各生活用具、乐器等等,另外瓜瓤被用作喂猪,种子被用于榨油浇制蜡烛,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出于对这种植物极端推崇的缘故,古人甚至认为人类也由它发源而来。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葫芦应是一种起源于我国的栽培植物,原产地可能在华南或华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