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心怡 《今日科技》2011,(11):56-59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北京时间3日凌晨的"太空一吻"载入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也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迈向更为广阔舞台搭设了新的一阶"天梯"。中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从神五到神六再到神七,到今天中国顺利实现了两个航天器的在轨对接。掌握了在轨交会对接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又一次华美嬗变。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9,(5):6-6
美国航天基金会日前宣布.将该基金会的2009年“太空成就奖”授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团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神七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等代表神七任务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并领取了奖项。  相似文献   

3.
《当代地方科技》1999,(6):79-79
人类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数万人40年不懈的努力并数以千亿美元的投入为代价的,这样高的投入是否值得?中科院院士、中国空间协会理事长、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王希季先生撰文阐述了这一问题。1961年4月12日,俄国人加加林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掀开了世界载人航天史的第一页。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俄国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但这些载人航天取得的巨大发展,是以上万人40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投入为代价的。时至今日,人类并没有从载人航天得到多少回报。这就引发了"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和值不值得搞载人航天"的旷  相似文献   

4.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舟七号从发射、出舱到返回一气呵成,整个过程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用中国航天人的话说,一切都按程序进行,非常完美,简直是太完美了。尤其是翟志刚一手扶着舱外栏杆,飘浮在太空,一手握着中国国旗,在太空挥舞,这一幕让人激动,让人着迷,这历史的一刻将永载史册。茫茫太空印记了这一刻,中国人来了,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使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出舱活动,已经顺利返回,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个里程碑。从神舟六号到神舟七号用了3年时间,20多分钟的舱外活动凝结了广大航天科研人员的艰辛的劳动和智慧。翟志刚的太空一小步,是中国人的一大步。让捌门回首神舟七号的太空之旅,领略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展望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近日,到武汉参加湖北大学超级稻鉴定工作的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谈到太空育种时说,“神舟”五号飞船携带1公斤左右的植物种子上太空,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技术的广泛运用上跨上了新台阶。 航天育种是指将植物种子或枝芽搭载于返回式航天器,利用太空微重力、多种宇宙射线和短期过载等因素,使种子基因发生  相似文献   

6.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世界知识》2008,(20):14-15
9月28日晚,神七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出舱后挥手致意。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跨越,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能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廖可 《创新科技》2009,(11):60-60
<正>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威胁宇航员的健康和飞船的安全,目前已是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细小的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往往会在航天飞行过程中发生突变,给识别工作带来困难。为此,美国太空总署正在研制开发一种基因芯片,来识别这些不速之客。  相似文献   

9.
太空是人类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的第四活动领域。第四活动领域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改变昼夜节律等特点,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开发前景。以发展载人航天器为重点的、由航天员参与的载人航天技术是以对太空进行探索以及利用太空环境进行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综合工程技术,它是新技术群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高技术密集的尖端科学技术。 文章从载人航天技术的概念、内容和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意义三个方面对载人航天技术进行阐述,说明载人航天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还对世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概况与未来的发展做了介绍,最后提出了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05,(3):54-54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早已得到实现。不过,有人觉得像宇航员那样升空仍然不过瘾,太被动,要从制作火箭开始,彻头彻尾地体验一把征服太空的乐趣。据报道,美国一名火箭迷就梦想成为世界首位“土宇航员”,他自己动手研制了载人火箭,并准备在2006年某个时候乘着它遨游太空。  相似文献   

11.
当杨千伟的脚再次踏上地球时,中围载人航天宣告成功。这是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第一次把中国人送上太空,而且是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实现裁人航天的国家。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全民的凝聚力的迸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而且是无法用任  相似文献   

12.
 自1957 年前苏联发射第1 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进入太空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从最初的发射人造卫星发展到今天的空间站建造天地往返飞行月球及行星探测等,航天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航天器越来越大型化,国际空间站的长度达到了110 m,总质量超过400 t,其上共有8 个大型太阳电池阵,每个长度达到34 m;美国的地球三维地形观测任务从航天飞机上伸展出60 m 的支撑臂来支撑雷达天线,通过雷达干涉成像获得了精确的三维地形;卫星的星载雷达天线的尺寸也越来越大,为了接收到几万千米以外的雷达信号,往往需要雷达天线的口径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美国因拥有星载大口径天线技术而使其卫星通信导航太空侦查技术处于全球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作为世界重要航天国家和欧洲航天局主要成员国,与中国有着久远的人文与科技交流,为人类探索太空的许多里程碑任务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追溯了意大利悠久的空间科技发展史和诸多亮点,包括中国火药对其“火”箭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归纳了意-中在载人航天、地震空间电磁监测、空间科学卫星等领域开展的重要合作以及系列丰硕的成果;并指出意中科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共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如“西学东渐”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活动等。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意中携手,可在探索浩瀚宇宙奥秘征程中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安徽科技》2005,(11):54-56
航天技术和百姓生活有多近? 自从前苏联在1957年将人类带入航天时代,随后的近50年间,人们目睹了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先实现人类的太空梦,美国的阿波罗工程6次拜访月宫的壮举,人类一次次地实现着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载人航天技术使得我们的活动空间从陆地、海洋拓展到了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我们终于可以亲自看到孕育人类的地球是怎样一个美丽的蓝色宝石.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2009,(20):6-6
英国《每日电讯报》2009年9月15日报道,由军方负责的中国太空计划,已经在中国南部新建的航天中心横空出世。随着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中国原本发展迅速的太空计划又实现了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作为太空强国的崛起尽管一直面临他国的阻挠和孤立,中国仍在航天领域成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中国的太空事业起步于1956年。那一年,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走向太空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15日.一个将永久载入史册的日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巍然挺立在发射场上。上午9时整火箭在震天的轰鸣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急速飞向太空。飞船中乘坐着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神秘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  相似文献   

18.
从第一艘"神舟"飞船飞上太空到天宫一号在浩瀚的宇宙中安家,12年的时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向建造空间站这一多年前确定的目标稳步迈进。作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后,又将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王晔  周媛 《世界知识》2021,(2):60-62
中国和俄罗斯是除美国之外最具实力的两个航天大国。过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莫斯科的首选合作伙伴。而现在,许多俄罗斯航天业界人士将中国视为未来的主要伙伴。2020年12月2日,中俄总理举行第25次定期会晤后发表《联合公报》提出,两国将拓展卫星导航领域的长期合作,将就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推动开展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20.
王江 《天津科技》2003,30(2):50-50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拉开了人类航天的序幕,人类从此开始了航天新纪元。 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当时的苏联政府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射的那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全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会让“苏联”二字誉满全球。它也没有料到,那一次发射竟然会成为人类步入太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