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后处理三维重建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胃肠道疾病的MSCT三维重建并与大体病理解剖对照;所有病例均运用16层MSCT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后运用后处理图像技术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显示(Raysum)三维重建.结果:65例中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准确39例;对病变大小、形态、癌肿向周围侵犯的程度、肿瘤灶周血供等情况清楚显示.结论:MSCT结合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的定位、病变累及的范围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宏  魏铭 《甘肃科技》2013,(21):134-135,95
分析了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排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对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增强.16例均为胸腔内单发肿块,大小不等,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最大19cm×17cm×11.5cm,最小直径2.3cm,1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多数内见囊变及坏死,4例内见钙化,4例小肿块密度均匀,平扫CT值21-37HU,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CT值43-85 HU,4例呈“地图样”强化,5例肿瘤内见血管影.7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SCT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对SFTP的诊断有重要价值,SFTP的MSCT有一定的特征,但最终需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3.
任宏艳 《甘肃科技》2023,(3):95-97+100
探讨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作用于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选取白银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3例胆道梗阻疾病患者,均行CT扫描、MRCP检查,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MSCT)、MRCP用于胆道梗阻定性及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评价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MSCT定位诊断与MRCP定位诊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影像方法诊断良性病变结果无差异(χ2=0.297,P>0.05);MRCP定位诊断恶性病变准确率高于MSCT定位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P<0.05);MRCP+FST1WI、T2WI+动态增强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MRCP、MRCP+FST1WI、T2WI(P<0.05)。应用MRCP诊断胆道梗阻疾病能够准确定位梗阻部位,为医师鉴别恶性胆道梗阻病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口底及舌的恶性肿瘤CT及MRI表现,评价影像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口底及舌恶性肿瘤,并将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表明:CT扫描16例,发现病变14例,遗漏2例;MRI扫描19例,均能显示病变.CT、MRI对口底及舌的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显示周围软组织扩散和淋巴结转移方面,MRI优于CT,CT则能较好显示骨质受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7例直肠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内窥镜(VE)、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D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电子肠镜(EC)和手术病理对照。结果:三维成像及CT仿真内窥镜(CTVE)结合MPR、SSD和Ray-sum技术能对直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直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各有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直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和多排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肝脏IMT的临床表现和MSCT表现特征。结果:8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圆形和卵圆形7例,分叶形2例;MS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2例病灶内有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动脉、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明显强化2例,分隔状强化3例,边缘不规则强化4例;MSCT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全面地显示肝脏IMT的生长方式、病灶与周围肝组织、胆道和血管的关系。结论:肝脏IM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MSCT影像特征有助于肝脏I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灌水后CT增强显像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高度怀疑直肠癌的病例46例,先用生理盐水进行直肠灌注后,再行盆腔的CT增强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直肠病变进行诊断,并将所得结果与肠镜活检病理或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以判断直肠灌水后CT增强显像对直肠癌诊断的准确率,以及评估直肠肿块局部浸润情况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结果 46例病例中,CT增强显像阳性为43例,阴性为3例.其中CT显像病变侵犯肌层,但未突破浆膜层25例;突破浆膜层10例;周围组织侵犯8例;病理确诊为直肠癌有42例.CT增强显像假阴性1例,假阳性2例,CT增强融合显像对直肠癌诊断的准确性为93.48%,局部侵犯的符合率为98%.结论 直肠灌注后CT增强融合显像在直肠癌的诊断及判断肿瘤局部侵犯情况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帆  达瑛 《甘肃科技纵横》2014,43(10):98-99
目的:探讨不典型肺脓肿的CT征象,以期进一步认识其CT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不典型肺脓肿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采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20例不典型肺脓肿的CT影像征象。结果:不典型肺脓肿可分为肿块型和肺炎型,且具有以下CT征象:单一或多发小空洞、边缘粗长条索影、周围渗出性病变和邻近胸膜增厚、黏连。结论:脓腔的存在和病变周围的渗出性改变是其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结肠病变患者首先按未做肠道准备的腹部常规CT扫描.然后按照纤维结肠镜检查的肠道要求做好肠道准备,在电视透视下给病人大肠内灌气,再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诊断结果与纤维结肠镜对比.结果:病灶<5 mm、5~9 mm及10~29 mm大小检出率CT扫描与纤维结肠镜对比,常规法CT扫描检出率为0,而结肠充气后CT扫描分别为66.6%,80%,100%.手术中发现6例病变已侵犯肠壁外,常规法CT扫描4例相符,结肠充气CT检查6例全部符合.结论:结肠充气后螺旋CT扫描对结肠肿瘤检出率高,能对病变进行分期,属无创检查,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可用于结肠病变的普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MPR)在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6层螺旋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诊断肠扭转并且经手术证实的1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探讨其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结果:肠扭转MSCT平扫主要征象:11例均可见扭转肠袢扩张积液,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并见液气平面.肠系膜血管漩涡征7例、肠系膜血管走形扭曲聚集4例;肠管C形征8例、肠管漩涡征3例、鸟喙征5例,肠壁靶环征6例;腹水征9例.结论:MSCT平扫能快速显示肠扭转的病变部位、扭转程度、病变形态特征,有无肠壁血运障碍,部分病例并可发现肠扭转原因.16层螺旋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是肠扭转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及CT影像表现,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16例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表现,对二者的影像诊断进行了对比。116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X线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71例,正常38例,可疑7例。CT薄层扫描+骨算法重建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107例,正常4例,可疑5例。CT薄层扫描骨算法重建可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分级,可疑X线DR平片应行CT骶髂关节薄层扫描,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研究在诊断大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1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患者,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主动脉夹层包括范围、破口位置、内膜病变,主动脉瘤及有无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大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及并发的相关疾病、主动脉瘤及先天性疾病等)的影像表现在图像上显示清楚,能够确切显示微小病变结构,克服了搏动伪影等多种干扰因素。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清晰显示血管壁、管腔以及病变波及的范围等,从而作出精准的诊断,对临床抢救及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探讨多层螺旋CT(MSCT)MPR重建技术在腰椎椎弓崩裂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22例腰椎椎弓崩裂在多平面重建(MPR)矢状位和横轴位图像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平面重建(MPR)矢状位和横轴位图像对322例347处椎弓崩裂均显示良好。结论:MSCT的多平面重建(MPR)矢状位及横轴位对腰椎椎弓崩裂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能明确诊断腰椎椎弓崩裂,对病变的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占位及畸形中的技术与应用.方法:对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91例,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所有数据传输到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C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1)重建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2)所有病例图像三维重建后,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结石患者可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4)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5)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6)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结石、占位、畸形诊断中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尘肺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床诊为尘肺的患者17例进行CT检查后,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尘肺的CT表现主要为:①肺内小结节;②块状纤维化;③肺间质纤维化;(胸膜改变;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改变;⑥肺气肿.结论:多发肺内小结节及块状纤维化对于尘肺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非上皮性良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研究的12个病例中,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囊肿、鳃裂囊肿和淋巴管瘸各2例,血管淋巴管瘤、血管畸形和脂肪瘤各1例.其中,9例肿瘤位于腮腺浅叶;7例形态规则.5例形态不规则;9例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楚,3例分界不清;8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增强后2例不均匀强化,1例(脂肪瘤)未强化.结果显示.腮腺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MSCT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性,多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形态规则,边界清楚;脉管性病变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楚;颈部均无异常肿大淋巴结.MSCT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诊断肺栓塞的检查方法、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MSCT图像.21例患者均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延迟约20秒,从肺尖到膈下行MSCT扫描,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行MPR、MIP、VR重建.结果21例患者肺动脉充盈良好,血栓表现为部分或完全腔内充盈缺损.对PE的显示MPR效果更佳.结论MSCT是肺栓塞安全、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对肺栓塞的治疗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肠道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其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大、小肠Crohn病患者的MSCT资料,观察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及强化方式,并对比不同年龄组肠周并发症特点.结果:在20例肠道Crohn病的病例中,15例发生在回肠中下段,其中1例累及盲肠,5例为结肠;MSCT所见包括肠壁增厚(20/20),肠壁异常强化(20/20),肠壁分层(16/20),多型强化混合存在,假憩室(4/20),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12/20),肠系膜淋巴结增生(18/20).并发症表现为肠瘘(8/20),腹腔脓肿(5/20),其中1例合并脐尿管膀胱脓肿,肠梗阻(3/20),其中2例为小肠粘连性肠梗阻.60岁以上组6例,5例发生肠穿孔,60岁以下组14例,发生肠穿孔3例.两组并发肠穿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6.706,P0.05).结论:MSCT影像学表现能正确诊断肠道Crohn病,可与其他肠道疾病相鉴别,判断活动度、急时诊断并发症及评价疗效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薄层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病人56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病变的CT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情况。CT检查均为平扫与增强及薄层靶扫描。结果:肾上腺增生22例,CT表现主要为体积增大,其中髓质增生14例,肾上腺皮质增生8例,两者在形态及大小的CT表现无差别;肾上腺皮质增生中结节性增生4例,增强扫描后均为轻度强化;肾上腺皮质腺瘤14例,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5例,中等强化7例,明显强化2例。34例肾上腺肿瘤性疾病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为77.14%。在定性诊断中,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一致有39例,误诊17例。结论:CT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CT对大多数的肾上腺肿瘤性疾病诊断较为敏感;对于肾上腺髓质增生与皮质增生的鉴别,则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与皮质结节性增生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r对肺栓塞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08年2月。2010年12月经CT肺动脉增强扫描证实为肺动脉栓塞患者15例,并将图像进行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再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像学表现。结果通过64层螺旋增强扫描以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有效显示肺动脉栓塞累及的范围和肺动脉栓塞间接征象。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并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无创、安全、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