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了近代中国国情,抓住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盟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它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的双重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盟体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成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正是没有认清这一主要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盟与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我的看法是: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方面)尚未全面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就政权的性质、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论证这个问题。 一、正确的总结和理解我国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特点是探讨建国初期 社会性质的重要前提。 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个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5.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奠基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现代化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取向,对革命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均作了理论思考。这些思想不论正确与否都是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思想镜鉴。  相似文献   

6.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步从一个封建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除了必须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外.还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围绕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录学作为一种读书治学的工具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目录学的研究或集中在对书目的补充、考证,或集中于揭示其文化价值与学术功用,很少涉及目录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目录学的社会功用也由过去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宣传转而成为宣扬近代一系列政治革命与变法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8.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作为党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积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研究,尤其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有着较为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张太雷对近代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对当时社会特点的一些初步探索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其态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对张太雷的相关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炼。回顾并分析张太雷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对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夜为止,前后八十年。它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的近代中国,不仅在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上与在它之前的封建社会的古代中国相区别,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社会阶级结构以及革命性质上还与在它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的现代  相似文献   

10.
英国对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在早期多为纪实性作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无论是人员、机构、资料或出版物都有很大进展。《中国季刊》至今仍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英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近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至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人物、华工、香港史、中国科技文化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达州市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孕育了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达州人民开展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否定了“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思想革命,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先河。“寻找意义”的叙事结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和集体主义化的精神追求,共同演绎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这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一种先锋性。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以发展国计民生、谋求国家富强为宗旨,以工商立国、振办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业救国思潮迅速兴起,成为近代中国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在清末民族危机的刺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实业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区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各种方式,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深入的革命动员,争取到了广大农民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从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其实,除了这一外部因素外,还应该涉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近代启蒙运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等因素。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苏曼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集革命气质、浪漫情调与禅子法性于一体。他在革命的道路上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凭着对革命的向往和热情,坚持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