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科学界和人文学者对科学审美的不同认识和视角,认为对一般个体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研讨有功于聚焦科学人文的视线。为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科学审美意识的获得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进而说明科学美育与科技传播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科学美育将对科技的良性传播起刮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传播理论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普及的理论建设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对科学与技术、科学普及、科学传播、技术传播以及科技传播等近似概念,却往往缺乏明晰的区分.本文力图对科学与技术做出区分,进而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展史这一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界限模糊的概念组群,发掘其背后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传播中由于科学家话语的缺失和科学家的缺席而导致科学传播发生延迟性、误导性和可信度的降低.文章结合"蕉癌"事件,对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缺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继而提出构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若干可行性思路,以适应当代科学传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传播什么是科学传播的首要问题。结合两阶科学传播理论,对中美六家有影响的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内容调查,量化分析其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科学研究过程、科学工作心得、科学研究之社会意义五种类型内容。统计结果显示,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科学传播内容类型上差异较大。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实践上较好地达到了两阶科学传播观念层面的传播,对我国科学传播内容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的存在都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它常常以多种形式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为了更好地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科学传播的施众需要通过类似于生物进化的选择过程,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各类科学传播隐喻语言的适应性做出判断,并选择出具有最佳个体关联性的源域。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办,由《科学时报》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中国科学皖研究生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协办的首届全国科学传播学术会议于2007年11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从事科学传播科研、教学、出版的各界人士等6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所做的科学传播,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在知识、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上,系统阐述了科学所蕴涵的求真精神,而以人文思想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又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启民智、推进民主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开始触及到科学的灵魂,实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从而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革新,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科学传播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传播内容,而忽视了本来就是传播学最重要内容的对传播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简单地以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的科普概念也是存在问题的。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传播学和出版学的角度论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在中国各领域的普及传播,主要涉及译书出版、口岸传播、留学生传播、通过日本转口输入、办学和实物传播等模式.文章分析了晚清出现传播科学高潮的成因,提出研究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接触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今天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初步分析了这些传播模式的特点、作用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今天科学传播进行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普及除了国家立场和科学共同体立场外,还可以设想一种个体公民立场,这三种立场与三种科普模式有大致对应关系,其中传统科普对应于国家立场,公众理解科学对应于科学共同体立场,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对应于个体公民立场.作为科普新形态的科学传播,也有自己的若干信条.  相似文献   

12.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与“业余科学爱好者”相比。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大规模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存在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反映,它与1980年前后的社会氛围有关,与大众语境和大众传媒对科学活动的误读有关,也与其自身偏执的心理倾向有关。对此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又可以为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在当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科学的本体论及方法论上的进步落后于科学本身的发展,所以,面对新的科学事实、新的科学问题,哲学的反思在今天显得犹为必要。本文以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对科学前沿的时间与空间的性质、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问题,及科学方法论上的经验证实、模型方法等问题给予了一定意义上的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太空美术是建立在太空科学与宇航学发展基础上的美术形式,同时具有科学与艺术的特质。它把科学知识融入了图像世界,成为我们了解太空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太空美术和太空摄影相近,但又是不可代替的两种视觉语言形式,太空美术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给现时期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模式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出至今的近二十年中,尽管元理论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现实感召力和现实到场的程度仍存在局限;同时,纵观国内现有的三种科学传播研究范式,均未能真正回应"第三阶段"的内在诉求。文章认为,为缓解这两大问题,可引入"边界对象"的概念。文章主要论述此概念如何拓展"第三阶段研究"的方法论、理论与"第三阶段科学传播实践",以及如何使三种已有研究范式体现出具有"第三阶段意味"的"整体性特征"。以此,为拓展、推进"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史、人类学与"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编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科学史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文站在科学编史学的立场上,分析人类学中“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科学史研究的启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对这种方法的借鉴和引入可能给科学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以及这种借鉴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科学进入了后学院时代。为了促进产业发展,“科学-社会”系统建立了一套与产业科学相适应的激励体系即后学院科学的奖励制度。与学院科学相比,后学院科学的奖励制度具有奖励来源多元化、奖励形式多样性、奖励范围广泛性、奖励标准可操作性等特点。而且,后学院科学在把精神性奖励与物质性奖励结合运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性奖励在促进科技、产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