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煤矿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煤矿冲击地压灾害日益增加。冲击地压是一个特殊的矿山动力现象,但会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威胁。本文总结了再煤矿采掘过程当中巷道冲击地压的分类、特征、原因以及治理方法,给巷道冲击地压的防御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冲击地压是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为了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要加强对冲击地压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孤岛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机理,通过对23070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微震事件分布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其发生冲击地压主要是地板参与型冲击,并依此采取相应的防冲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突然产生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在我国,冲击地压最早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煤矿。近年来,陕渑煤田义马矿区某矿先后有冲击地压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4.
禹州新河矿冲击地压严重,冲击地压发生应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力源因素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引起煤岩体应力分布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采动影响。本文利用Flac软件模拟工作面推进情况,分析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厚砂岩层变形移动的应力分布情况,找出高应力集中区域,从而为预防工作面冲击地压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前,矿井皮带运输系统是原煤运输的重要环节,因此其安全高效运行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由于耿村煤矿矿井皮带运输系统分布广,信息分散及控制要求高,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矿井也需要现代化管理,加上矿井冲击地压危害影响,对皮带运输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处于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强力皮带,探索其在地质条件复杂、地鼓变形发展较快的区域如何实现无人化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前,矿井皮带运输系统是原煤运输的重要环节,因此其安全高效运行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由于耿村煤矿矿井皮带运输系统分布广,信息分散及控制要求高,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矿井也需要现代化管理,加上矿井冲击地压危害影响,对皮带运输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处于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强力皮带,探索其在地质条件复杂、地鼓变形发展较快的区域如何实现无人化操作。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染料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产生的印染废水成为了水系环境的重点污染源之一,而染料的数量和品种的日益增加,及产品结构和印染工艺的不断改变,使得印染废水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处理难度也随之加大。本文主要介绍生物吸附处理法的机理、优缺点及生物吸附剂的选择,通过对传统吸附方法的比较,对生物吸附法进行评价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胡利  任勇 《河南科技》2023,(24):4-7
【目的】为了发挥微型传感器作为配电网中的重要监测设备的功能,有必要对污秽条件下微型传感器的闪络特性进行分析。【方法】以微型传感器绝缘件环氧树脂为研究对象,利用固体层法模拟不同程度污秽,用冲击发生器产生雷电波,并进行了500多次雷电冲击试验。【结果】得到不同盐密(ρESDD)、灰密(ρNSDD)与雷电冲击闪络电压的关系,结果表明,ρESDD和ρNSDD均会对雷电冲击电压产生影响,即雷电冲击闪络电压会随二者的增加而降低。【结论】灰密的闪络电压分布和清洁条件下的分散度基本一致,盐密的闪络电压分散性显著增大。盐密和灰密的影响特征指数分别为0.17、0.12,即盐密的影响特征指数大于灰密。  相似文献   

9.
临矿集团古城煤矿延深设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冲击地压。在设计中有效地削弱或避免冲击地压的产生和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旋转冲击钻井技术是深井、超深井钻井常用的提速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提高钻头破岩速率。相较于旋冲工具的迅速发展,冲击参数对钻头破岩效率影响的量化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利用有限元法研究旋冲钻井配合PDC钻头的破岩提速机理,研究冲击参数对岩石破碎体积、机械钻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冲击载荷增加,冲击破碎坑深度和体积相应增加,增加趋势先快后慢;使用Φ215.9mmPDC钻头旋冲钻井,中硬地层推荐冲击力20~45kN。利用有限元法模拟钻头破岩过程,可针对不同岩性地层、钻头类型、钻井参数进行冲击参数优选,为旋冲工具的参数优选和性能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巷道是煤矿井下生产的脉络,每年巷道掘进达千万米,保证其在安全状态下快速掘进对保证矿井接续和煤炭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防治煤巷掘进冲击地压及煤与瓦斯突出问题,不仅能够保障安全生产,更能加快煤巷掘进速度,为回采工作面消除突出危险性拓展空间和时间。因此,研究煤巷掘进防突防冲技术和工艺是防突防冲工作的重点,是冲击和突出危险矿井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解决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掘进的防突防冲技术问题,既关系到煤矿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同时又是振兴煤炭事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正>一直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其中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较为突出,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笔者所在的千秋煤矿,在2011年11月3日,发生了冲击地压矿难,造成10人死亡,因此,做好事故应急措施,在事故发生后积极营救被困人员,是煤矿安全生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笔者就永久避难硐室在千秋煤矿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永久避难硐室概述1.永久避难硐室概念及特点。永久避难硐室是煤矿采掘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其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提升地震地质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在分析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省级和市级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思路与建议,并设计出一种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结果】通过对建设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地震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系统、搭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保障措施等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完整的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体系。【结论】该体系的应用能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及数据分析和决策水平,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概念的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获取手段也在呈级数增加.就矿山而言,从原始的地质条件分析,到普查、详查、精查,这样既费时费力,又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甚至由于当初对其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不是很充分、详尽,而造成了当前生产的被动局面.同时,在工作面形成生产能力后,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也时时威胁着安全生产,迫使人们分种类进行探测,采取相应手段去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碘量法、定电位电解法、非分散红外法和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本文重点综述了这4种监测方法的原理、现场监测过程和注意事项,并提出了一些现场监测经验做法。同时,对4种监测方法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数据变化趋势及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定电位电解法和非分散红外法不适合高浓度一氧化碳和高含水率的烟气二氧化硫的测量,而碘量法和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能够取得满意结果,这为后续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监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集合最小需求法、Moore回归分析法、Nelson城市职能统计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分析了高速公路对城市群内不同城市职能结构演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速公路发展对沿线城市职能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能够促使部门职能强度在各种流的强化和转换过程中发生强弱变化,加快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化,城市性质也随之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概念的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获取手段也在呈级数增加。就矿山而言,从原始的地质条件分析,到普查、详查、精奁,这样既费时费力.又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甚至由于当初对其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不是很充分、详尽,而造成了当前生产的被动局面,同时,在工作面形成生产能力后.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也时时威胁着安全生产,迫使人们分种类进行探测.采取相应手段去预纺、控制。  相似文献   

18.
矿井煤岩动力灾害预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微震信号的监测,微震信号具有频带宽、谱成分丰富等特性。在微震监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获取和识别微震异常信号的频率特征及发生区域,微震监测技术在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中的应用,关键技术是根据破裂的分布范围及其密度,结合岩层的性质,以确定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和形状。文中论述了微震定位和监测的原理,分析了影响微震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对各种因素的产生机理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通过分析煤层底板断裂引起的突水,提出了将微震信号监测技术应用于矿井煤层底板突水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冲击载荷下发动机附件传动系统响应不清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传动系统冲击响应特性的研究方法。其间建立三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的动力学模型,结合时变啮合刚度对系统施加阶跃冲击载荷,得到系统的响应。同时,以发动机附件传动系统的子结构为例,开展冲击载荷下附件传动系统的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冲击载荷对传动系统负载的影响较动力输入端更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长管拖车用大容积钢质内胆玻璃纤维缠绕气瓶进行落锤冲击试验,而后对冲击部位进行音响敲击划出音响异常部位,并利用DR检测对损伤形态及分布进行统计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冲击损伤分布主要是在缠绕层的中部及上部,相同冲击载荷作用下对不同气瓶产生的损伤有明显差异,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形成的空洞数量增加,空洞体积增大,冲击产生的损伤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