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娇 《河南科技》2013,(7):180-181
基于同沙水库南部进水、北部出水两个主要监测断面水质监测分析了同沙水库的水质现状及入库污染负荷现状。选择质量平衡方程作为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以CODCr、TN、TP、NH3-N为控制因子,计算了同沙水库地表水Ⅲ水质保护目标下的水环境容量。结果显示同沙水库污染严重,水环境容量超出水库自净能力CODCr4007t/a、TN2098t/a、TP51.9t/a、NH3-N1036t/a。  相似文献   

2.
运用污染综合指数和秩相关系数法,对甘肃黄河流域"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水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持续稳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十一五"期间水质较"十五"末期有明显的好转,但仍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3.
针对嫩江沿岸采用氧化塘处理污水的特点,为充分利用水环境容量,以流域总量控制的原则为指导,建立了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预测不同流量和不同排污情况下的水质,确定不同流量下给定水质目标的临界距离和允许排污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环境日益恶化,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为了研究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污染现状及未来污染的状况,以大庆为例,对主要的湖库、河流进行布点采样,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水质现状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进行有机物去除和脱氮特性研究,考察了缺氧/好氧(A/O)池容比、硝化液回流比和温度对COD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BBR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池容比A/O 1∶3、硝化液回流比300%、室温25℃。在该运行条件下稳定运行,MBBR工艺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64%和97%,能够实现对高浓度氨氮的有效去除。经过好氧MBBR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的COD和氨氮显著降低,可满足深度处理单元的进水水质要求,表明MBBR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流域内多年降水、河道水量等水文情势,分析蛮河流域河流沿程监测断面水质在年际内的变化过程,分析流域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水质的变化。探索流域内水质沿时程、年际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依据1999—2011年湘江出口樟树港站水质监测数据,选取溶解氧等10个水质指标,对数据优化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水质综合评价与分析,发现湘江出口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趋势性,近年来水质有所好转.同时对氨氮、溶解氧、总氮3个指标进行了季节性分析,并运用季节性水平模型计算了水质综合指数的季节比,将13年来的数据分3个年段对比分析,发现水质综合指数季节比与湘江降水量季节比、湘江出口水温季节比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平台下水质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水环境管理的信息资源层出不穷,管理手段繁冗复杂,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抓住问题的本质,辅助管理决策者作出政策性建议,就必须将单项信息进行归纳、计算及综合评估.基于模糊评价,提出了建立水质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证实了模糊评价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占水环境容量中,除了点源污染以外,非点源污染也占有相当比重.但目前以控制污染、改善水质为目的所实施的总量控制制度,主要建立在水环境的点源污染研究之上,基本未考虑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为了把总量控制的思想引入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管理中,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定量化研究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主要介绍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某含油污水站高浓度氨氮废水达标排放问题,本文采用折点加氯法和投加氨氮去除剂两种方法进行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折点加氯法,当次氯酸钠投加量为1 m L时,氨氮去除效果最好,水样中未能检测出氨氮;当氨氮去除剂投加量为3 mL和5 mL时,出水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5.8%和99%,出水氨氮达标,但水样中的COD明显升高。因此,综合现场实际情况、运行成本以及稳定性,本研究拟采用折点加氯法处理废水中的氨氮,旨在为类似污水处理厂提供借鉴,为含油废水处理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解酸化-MBBR工艺对乳品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工艺优化得出乳品废水处理的最优运行参数。主要考察曝气量、硝化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对废水中COD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10 h,曝气量在0. 2~1. 0 L·min~(-1)范围内,COD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3. 9%,所需曝气量为0. 8 L·min~(-1)。而氨氮的去除率在曝气量为0. 8 L·min~(-1)时达到最大值81. 4%。将硝化液回流比的变化控制在100%~300%内,当硝化液回流比升高到200%时,COD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2. 4%。当硝化液回流比继续上升到250%时,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值82. 8%。硝化液回流比由200%上升到250%过程中,氨氮去除效果增幅不明显,所以硝化液回流比的最佳值为200%。污泥回流比在50%~250%变化时,在150%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最大值91. 9%和84. 6%,确定最佳回流比为150%。由此可以看出水解酸化-MBBR处理乳品废水有着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COD在线监测仪在污染源废水监测中,由于水质中所含还原性物质成份不同,氧化反应难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段污染物浓度波动也较大。这种现状客观地要求COD在线监测仪工作时,消解时间、消解温度、曲线有效取值区间要与水质情况相匹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值,针对不同水质要通过现场实验确定上述运行参数,才能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一、监测原理及相关影响因素HD02-I型COD在线监测仪方法原理与经典的化学法———重铬酸钾法在反应机理上是一致的,即在酸性溶液中,用重铬酸钾将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机物)氧化,其生成物为…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湘江段生态经济带建设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流经长株潭三地的湘江段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开发规划,采用成熟的模型,进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并求出各污染物相对其容量的保证率.容量计算结果表明:长株潭湘江段的纳污量已经很大,其环境容量已相当有限,例如汞的容量仅为5.44t/a,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王亚洁 《河南科技》2022,(6):125-128
本研究介绍了BOD5和COD的测定原理,根据四种不同水质样本的COD值和BOD5值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并阐述了回归方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部分样本COD与BOD5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但是不同水质的COD与BOD5相关性强弱也有较大差别.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且成分相对稳定的水质,样本的COD与BOD5相关性较高,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清泥河为研究对象,选取水温、p H值、DO(溶氧量)、COD(化学需氧量)及水环境因子进行单因子评价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清泥河整条河段受到中度及其以上的污染,其中最高点为排污口4,综合污染指数值达到82.20,说明该样点已受到最为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比天然沸石与锆改性沸石对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天然沸石覆盖与锆改性沸石覆盖的试验组均可有效降低上覆水体的氨氮、总磷与COD的污染浓度。第30天,锆改性沸石试验组的上覆水体的氨氮、总磷与COD分别下降了35.5%、45.2%与15.9%,其中锆改性沸石覆盖对于总磷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天然沸石覆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广州市某河涌为试验区域,采用微纳米曝气结合生物膜技术原位消减试验区河涌黑臭底泥。结果表明,在无截污、自然状态下,经过3个月试验,试验区河涌的黑臭底泥厚度减少44%~58%,底泥的含水量、有机物质、有机碳和污染物含量等显著减少。同时,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显著增加,氨氮含量、COD、SS、TP均显著降低。微纳米曝气结合生物膜技术可有效实现黑臭底泥的原位消减,并显著改善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兰州某石化污水处理装置生产的实际案例验证了低浓度甲醛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时对氨氮的影响.工艺运行数据表明,在甲醛浓度超过5mg/L、持续时间超过8h时,虽然对废水中COD的处理未见影响,但是对氨氮去除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质指标通常采用的是水体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来衡量,具体检测方法为氧化法,而氧化法存在氧化不完全或无法氧化的缺点。当发生水体污染事件后,建议对主要污染物指标进行检测,才能达到综合判断和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表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污水效果,研究采用表流人工湿地-聚砜(PSF)膜处理含油污水,结果表明:经过表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后,含油污水中的含油量、COD、总氮、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3.51%,55.82%,49.70%,54.70%和61.67%.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出水中的平均含油量、平均COD含量、平均总氮含量、平均氨氮含量、平均总磷的含量分别达到Ⅰ类,Ⅲ类,Ⅲ类,Ⅲ类,Ⅱ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