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针对以往本构模型或过于简单而不能全面描述土体的性质,或过于复杂而不便于应用的问题,以非线性弹性、弹塑性、艳正曼辛准则及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为基础,并将曼辛准则扩展至三维,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而又能同时合理地考虑土体非线性、动力滞回和流变特性的统一弹塑一黏塑性本构模型.通过试验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土体动本构模型研究评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土体动本构模型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着重对复杂荷载下动力弹塑性模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最后提出了土体动本构模型未来发展的一些方向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苦干问题 .  相似文献   

3.
在数值模拟中合理选取土的本构关系与模型参数,对模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为研究西宁地区LNG储存罐基础原状黄土数值模拟中本构关系与模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采用三轴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Mohr-Coulomb、土体硬化及修正剑桥模型3种本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原状黄土采用土体硬化双曲线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较高,其模量随应变增大而减小的特征与原状黄土实际力学特征相似,土体硬化本构模型更加符合土体的实际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土体动本构模型研究与应用的现状,着重对复杂荷载下动力弹塑性模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最后提出了土体动本构模型未来发展的一些方向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两种常用本构模型在基坑开挖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基坑分析中难以选择土体宏观本构模型的现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2种常用本构模型对基坑开挖问题的适用性。首先,基于双轴压缩试验,求解与离散元试样在力学特性上相匹配的M-C和D-P模型参数;其次,进行基坑开挖模拟,以离散元的应力、应变路径分析结果为参考,讨论2种本构模型在基坑分析中的特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M-C和D-P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开挖过程中土体的复杂应力发展,难以表征土体的变形发展;2种模型的基坑开挖分析结果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沉桩挤土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了沉桩挤土效应的有限元计算,考虑到桩周土体由于桩桩贯入引起的挤土效应,选和了修正剑桥模型作为土体本构模型,通过相应的试验,拟合出挤土作用对土作用土体初始弹性模量影响的计算公式,确定了土体本构模型和其他相关的计算分析参数,对2个试验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土体的塑性性质和桩体贯入过程的挤土效应对分析桩周土体的应力和变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土体本构模型参数的优化确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提出了一种确定土体本构模型参数的最优化法,该法以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由模型算得的曲线绝对误差作为目标函数,以模型参数为变量,利用最优化技术优化迭代,求得最优解,即最优模型参数,它能使得由本构模型求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最优地逼近试验曲线。该法快捷、准确,适用于多种模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体本构模拟的热力学方法,分析了Collins土体热力学本构模型,针对其硬化定律的不足,引入统一硬化参量进行改进,将其扩展为能反映砂土和黏土变形特性的统一热力学模型.运用建立三维临界状态模型的方法将改进模型三维化,并针对常规三轴实验试样的轴对称变形特点,编制了改进前、后的土体热力学模型的有限元程序.对上海粉细砂常规三轴实验的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模拟与试验变形一致,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粗粒料颗粒破碎特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颗粒破碎的度量指标、影响因素、对土体强度特性的影响和本构模型4方面对粗粒料在高应力条件下的颗粒破碎特性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分形理论在颗粒破碎度量中的应用;初始应力状态对颗粒破碎率的影响;土体结构性对颗粒破碎的影响;土体尺寸效应对颗粒破碎的影响;考虑微观力学机理的颗粒破碎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土的不同本构关系对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概述宏观上假定土体为连续介质材料或者固体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受力阶段和应力-应变关系特性,连续固体材料的本构关系可以分为弹性、塑性和粘性3大类本构关系[1].这里主要考虑理想弹塑性模型中的Mohr-Coulomb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这3种模型都是土体数值模  相似文献   

11.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soi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IntroductionAccordingtothedifferenttheoriesappliedintheestablishingconstitutivemodel,theconstitutivemodelisgenerallygroupedintotwocategories :elasticmodelandelasto plasticmodel.Asoneoftheelasticmodels,Duncan Chang’smodel[1] iswidelyappliedinengineeringpr…  相似文献   

12.
液化后土体的流态化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液化后土体的流态化运动通常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基于流体力学理论,从流动破坏角度进行地面液化后变形分析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首先简述了近年来对液化后土体流体性质的认识过程,分析了液化后土体的流态化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常用于液化变形分析的宾汉姆模型和假塑性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指出应结合工程实践,开展针对液化土体的流体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对相关流体模型进行修正,并进一步提出,在液化变形研究中,未来发展应该考虑建立基于固-液-气多相流理论的综合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3.
填石路堤的沉降分析是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工程问题。在填石路堤的变形计算时,除了根据已有经验数据进行预测以外,多是通过对其本构模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其应力应变及沉降值,从而指导设计与施工。因此,本构模型的研究是填石路堤变形研究的基础。系统介绍了目前填石路堤有关的本构模型及其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邓肯一张模型及其在填石路堤沉降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和土的本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地确定材料的本构模型是求解连续介质力学问题的前提,随着有限元等数值方法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在不同的状况下合理地选择混凝土和土的本构模型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论文综述了混凝土和土的本构模型,深入地分析了各模型的特征和建立的依据,指出各自的适用性,并对两类材料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冻土动态本构关系,基于损伤理论研究冻土的变形过程,用唯象模型将冻土看成黏性体和损伤体的并联组合体,并且利用强度理论以及复合材料等效夹杂原理获得冻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方法. 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冻土进行冲击加载实验,获得冻土在不同应变率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冻土具有明显的应变率相关性. 对比实验曲线和理论曲线可以看出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建立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且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冻土动态加载过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宽级配砾石土的应力路径试验及其本构模型验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宽级配砾石土的几种应力路径试验结果,分析了该土料的变形特征,讨论了目前土的本构模型理论。邓肯非线性模型和修正椭圆抛物双屈服面模型模拟应力路径转折的计算结果表明,它们可用于宽级配砾石土的应力变形计算。  相似文献   

17.
以基于纤维模型的OpenSees软件为平台,首先,选用常用的钢筋本构(Steel01,Steel02)和混凝土本构(Mander,Hoshikuma),对PEER数据库中的两个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进行了数值建模与对比分析;再采用OpenSees软件中Reinforcing Steel钢筋本构模型,对钢筋单调拉压试验、循环加载试验、疲劳试验以及钢筋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进行了模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已相对成熟,并能较好地满足非线性数值模拟的精度要求,混凝土本构模型的改变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而钢筋本构模型的改变则会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Reinforcing Steel模型有效地提高了非线性模拟分析的精度,但也存在着对钢筋滞回曲线捏拢效应体现不足、分析结果偏于保守、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且较难收敛等缺点,尚需要对钢筋本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用剑桥模型和关口太田模型对偏载作用下的地基变形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并结合真三轴试验成果比较分析了这2种模型柔度矩阵的特点.结果表明,这2种模型均不能合理地反映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土体应力各向异性.建议通过复杂应力条件下不同应力路径的真三轴试验,建立合理的各向异性屈服准则,进而建立各向异性非线性弹塑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