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城镇 ,过去大多数是由城墙围起来的 ,墙内是城 ,墙外是乡。后来由于商贸集市、工业发展的带动 ,在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域、河流谷地或河川三角洲平原地区 ,有一定的地理区位条件下 ,逐步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育形态的居民点、小集镇 ,甚至是小城镇。西安东郊的半坡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 ,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城镇雏型 ,至今仍可见其居民点内40多座房基排列在一起。又经过几百甚至1000多年的历史 ,大中城市开始形成了。这种新的城镇空间形态和结构 ,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工业化的运动 ,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人口集聚的速度加快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城镇体系与江河流域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淮河流域是一个例外——淮河流域从古到今似乎从未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一个解释是,由于黄河与淮河水系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条件(天灾论点).作者通过历史资料分析,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镇体系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但由于极权政治导致的体制固有缺陷,中国历史演化很难维持百年以上的和平.淮河流域之所以没有发育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作用(人祸论点),而不是黄河泛淮.淮河水系是中国南北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界线,在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的南征北伐常常扫荡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在此地无法平稳地发育成型.  相似文献   

3.
室内空间与空具形态是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地理环境、文化特质、审美兴趣等的差异,显现出室内空间与家具形态的千姿百态,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纵观中国传统室内空间与家具形态的发展,论证形成这些形态特征的原因所在,探究室内空间与家具形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着规划失控、居住环境恶化、风貌趋同等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以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利用吉林地域特色,构筑新型格局,提升文化内涵,打造人居品牌,塑造城镇魅力,走特色城镇发展之路”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分析吉林省东部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民族等区域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吉林东部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同时,从历史人文、自然山水、民族特色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当前吉林省东部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的特色进行解析,以期能为未来该地区特色城镇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艺术样貌、个性特征,但其母题却始终如一,那就是--中国现代主义诗人最关注的是与个体生存、民族生存相关的一系列现实主题.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由于个人、民族的生存空间的迥异,这一共同的母题呈现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黄连是中国特产的药用植物,向视为珍贵药材之一。通常以“雞爪黄连”为贵,何以形成雞爪的形状,是由于外侧芽不断发育的结果,形成直立的根状茎;若由内侧芽发育则成为商品所称的“毛毯黄连”,品质较次。所以当栽种时要选“当生”“当年”“原封”等形态的秧苗,始达其目的。并纠正过去对于“雞爪黄连”的错误认识甚至不明白其形态。追溯历史,明其来源。阐述形态,知其特性。选列病例,使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7.
空间布局问题是分析小城镇的空间形态、规划结构模式、各项主要用地安排以及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与内外交通之间的关系等。本文主要对城镇镇总体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布局空间形态模式与规划结构进行了介绍、重点对镇区内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新荣 《科技信息》2013,(25):361-361
城镇规划是一个城镇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布局以及各种建设项目的综合统筹、具体安排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城镇按市场经济规律,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安排和实施各项建设,以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吉波②(东南大学建筑系,南京210018)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经济建设状况不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时间和深度上都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较早,特别是保护那些保留了整个地区文物建筑及历史风貌的城镇,从而形...  相似文献   

10.
邓杨  袁犁 《科技咨询导报》2007,(33):92-92,94
城镇形象是城镇给人的综合印象,是城镇内在精神、文化、性格的外在表现。面对我国小城镇建设高潮,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小城镇特色保护与建设面临的问题,笔者基于小城镇形象设计CIS原理,切入历史城镇外在形象背后的本质识别特征进行探讨,从这类小城镇的理念形象识别、行为形象识别以及视觉形象识别三方面入手分析,提出历史小城镇内外在形象聚合塑造与识别保护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