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群芳 《科技资讯》2006,(18):246-248
新科技革命正以比前两次科技革命更加猛烈的态势影响着当代世界,它不仅已成为牵引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前进发展的重要核心因素,而且由于新科技革命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由此也造成了国际关系以及国际社会发展的日趋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国家主权日益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和影响;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国防高科技实现了由传统战争向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转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信息差距”日益扩大;网络技术强化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西方七国近年来的科研投入情况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掀开了20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序幕后,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西方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日益增加。如美国1965年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就曾高达2.87%。英国、法国的这一指标当时也已分别达到2.30%和2.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同着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的竞争风行一时,以致西方各国对科研的投入又有了新的增长,如美国在1978年卡特执政期间,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曾下降到2.12…  相似文献   

3.
 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掀开了20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序幕后,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西方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日益增加。如美国1965年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就曾高达2.87%.英国、法国的这一指标当时也已分别达到2.30%和2.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同着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 高技术的竞争风行一时, 以致西方各国对科研的投入又有了新的增长, 如美国在1978年卡特执政期间,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曾下降到2.12%;1981年则增长到2.65%, 1985年又增长到 2.80%。  相似文献   

4.
以发展高科技为杠杆谋求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为使高技术能更充分、迅猛的发挥聚集效应,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鼓励性措施。 一、战略计划 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按照是否能全面提高国家竞争能力这样一个标准,重新审定和调整本国的高技术计划,这是近几年来在高技术政策上发生的重大变化。通常,一个国家竞争能力主要是指经济竞争力和对付未来战争的潜在能力这两方面,因此,关踺技术战略计划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军事竞争的实质是高技术优势与高技术人才的竞争。 1986年我国发布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重点。1992年通过了“科技进步法”,确立了促进科技进步的基本法律机制,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高技术开发就是把现代科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现代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展高技术产业,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从发达国家引进高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技术研究与生产脱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脱节就是其中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建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几点值得注意:(1)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已从追求高速增长和充分就业转变为谋求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平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2)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改变,国际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非价格因素比价格因素的竞争更为突出。(3)金融业务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形成24小时业务。资金移动规模空前。(4)国际资金流向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相互投资比重上升,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比重下降,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也流入发达国家。(5)高科技工业发展特快。争夺高技术的领先地位已成为各国争夺政治、经济、军事优势的焦点。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既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又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7月30日,4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一些国际机构的代表在萨拉热窝通过了《东南欧稳定公约》(简称《公约》)。克林顿总统把该《公约》比作二战后美国为恢复西欧经济而实行的“马歇尔计划”。许诺加承诺《公约》的内容可以用“许诺”加“承诺”来概括。1.西方许诺以一个“小型马歇尔计划”帮助巴尔干地区重建。重建工作包括:为难民和无家可归者提供基本的食物、药品、衣服和住处;为当地居民供水供电,以使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建立新的法律和商业体系,同时制定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帮  相似文献   

9.
原苏联自1948年起,建立了以军事为目的的高技术发展战略。1985年12月18日苏联与经互会成员国合作,制订了《到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共同全面发展高技术所有领域,力争到本世纪末使苏联、东欧国家在科技和生产方面取得“现代化革命性进展”,由于苏联、东欧国家内部和国际共运等种种原因,致使东  相似文献   

1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经过20年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它不仅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2007年3月26日,“863”计划发布了2007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863”计划专题课题申请统一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址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网上集中申报。为便于科技人员申请“863”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联合办公室对“863”计划申请的共性要求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对申请者须知、申请与受理要求、申请书撰写等内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论语》和《理想国》都以人为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将组成政治共同体的人分为最高的统治者、中间的辅政者和最低的被统治者三个层次,并以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的人为主体奠定了东西方权力政治学的共同旨趣;而其对理想统治者的不同希冀以及对现实辅政者的不同建构,却在人类思想的开端处为东西方伦理政治思想的发展埋下了分殊的种子。东西方也据此演绎出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既为相互借鉴确立了前提,也为殊途同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创新和创新的社会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最富于竞争活力的源泉。由于创新本身“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这使高技术创新除了受创新机制本身条件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外部条件的制约,因此,营造一个适合高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当前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经济关系今非昔比.苏联、东欧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目前已比战后初期增加了几百倍,其他各种渠道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加强,东西方经济关系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经济交往必然影响到政治关系.本文试从东西方经济关系的现状,探索八十年代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政治形势的影响.迅速发展的七十年代东西方经济关系战后三十多年来,东西方经济关系如同政治关系一样,经历了从解冻逐步发展到建立比较牢固和广泛联系的过程.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上半期的十年间,赫鲁晓夫发展了同西方的经济贸易.东欧随之也打开了同西方的关系.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改革,出于实际需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与经济》1996,(3):1-12
南京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今后15年是我市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本着服务经济、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切实可行的原则.特编制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技术化为核心的《南京市科技发展“九...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一些政治家、学者认识到南北关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第三世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能为西方国家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助于西方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为此,他们提出种种利用西方资金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改善它们的财政经济状况和加强它们政治稳定的计划建议,名之曰“新马歇尔计划”。这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在国际上的运用。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种计划是不大可能实现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比较现实的途径是依靠自己的资源条件,大力开展南南经济合作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南北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给予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对发展它们的民族经济,对巩固它们的民族主权,以及改变这些国家的落后面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反,美帝国主义给予不发达国家“援助”,是利用“援助”的幌子来达到其侵略性的军事—政治目的,干涉不发达国家内政,保证垄断组织的巨额利润,保证资本和商品输出,控制受“援”国家的经济命脉,竭力使它们处于从属地位。“美援”是服务于美国侵略政策的工具。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今年1月在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共同安全计划”的执行报告中说:“共同安全计划提供的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是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目的所必须  相似文献   

17.
知识篇     
“863”计划是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的提议下,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导,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而实施的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的宗旨是:组织少量精干的科技力量,选择对我国今后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力争有所突破,并造就一批新一代的高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863”计划在促进观念转变,探索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道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增强了我国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后工业经济”,后是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199...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产生了多种看法.先是美国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后工业经济”;接着是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再接着是1986年英国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明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高,渗透性强,应用性广,风险高,利润大。为了发展这一新兴产业,迅速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适应世界高科技的激烈竞争,早在70年代初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企业与集团均采用了股份制的经营管理模式。“有限风险,无限效益”——是股份制企业风险机制最基本特点,也是股份制经济具有诱惑力、生命力和活力的因素之所在。它具有主体的分离化,权利的证券化,管理的社会化等“三化”特征和双层决策体制,高技术的股份化正是利用了股份制的运行机制达到资金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