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稀土镁球墨铸铁球化后铁水氧活度与球化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判定稀土镁球墨铸铁球化率的氧活度界限。应用氧浓差电池法检测稀土镁球铁球化率,简便易行,可快速准确地用于球铁生产的炉前检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使用喷射法,用无镁稀土合金作球化剂处理不同含硫量的铁水制备球墨铸铁的可能性。喷射法由于改善了球化反应动力学条件,稀土和镁一样是优良的球化剂。文中对稀土球铁的稀土残留量范围、不同种类球化剂的相应处理方法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喷射法是稀土球墨铸铁的合适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稀土在铁水中的球化作用和反石墨化作用,证明了在低硫铁水中稀土和镁具有同样的球化效果。得出镁和稀土在获得同等球化效果时,其临界残留量具有Mg:Re=1:3的当量关系。同时还证明了在试样获得球化1级时,稀土球化剂无论在加入量和残留量方面都有很宽的变化范围。稀土具有比镁更强的反石墨化作用。在薄壁铸件中获得无游离渗碳体和铁素体基体的稀土球铁的关键是高碳过共晶原铁水。搅拌作用可以强化稀土的球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多年来球墨铸铁被用来制造一系列承受交变载荷的零件。随着我国国防、机械、冶金、矿山、石油等工业,特别是农业机械的迅速发展,从而对球墨铸铁这一新型结构材料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目前结合我国资源特点的稀土——镁球墨铸铁的生产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稀土——镁球墨铸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了稀土——镁中间合金作为球化剂,使石墨形态发生了变化,圆整度下降,在金相试片中经常观察到球状、团状及团片状石墨,即石墨较难以单一的球状存在,往往是几种石墨形态同时出现。已经实验测定稀土——镁球墨铸铁中团状石墨对静载下机械性能的影响并不象镁球墨铸铁那样大。石墨球化类型是评定稀土——镁球墨铸铁质量标准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如何正确地划分石墨球化类型,特别是球状、团状石墨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前言正火态的稀土镁球墨铸铁,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强度水平,故被广泛用来代替锻钢制造轴类、齿轮、连杆等承受高负荷的另件,并在长期实践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稀土镁球墨铸铁的综合机械性能,对稀土镁球墨铸铁的部分奥氏体化与低碳奥氏体化正火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于地方生铁制造稀土镁球墨铸铁另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指出:稀土镁球墨铸铁的部分奥氏体化与低碳奥氏体化,其所以较全面地提高了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稀土镁贝氏体球墨铸铁作了一系列等温试验研究,对钼-铜等合金元素对等温淬火的稀土镁球铁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中还对稀土镁球铁的疲劳性能,作了试验研究和分析.实践证明,贝氏体球铁能承受较大负荷,有一定耐磨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无镁稀土球墨铸铁采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稀土作球化剂,完全不用主要靠进口的镁,工厂可直接用包钢一号稀土硅铁合金生产球铁,不需自行熔制稀土镁合金.由于采用了新的球化处理工艺——包底吹氮气法(此法可连续完成脱硫、球化与孕育处理.稀土吸收率高,劳动条件好),同时还试成了炉前准确控制残留稀土量的方法,因而球化稳定,机械性能良好;耐磨性比含镁球铁更佳;皮下气孔倾向比含镁球铁小.但大断面中石墨球的圆整度和大小均匀性似乎稍差.  相似文献   

8.
采用钝化镁作为球墨铸铁的球化剂,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的球化反应包,将球化剂装入变壁厚的金属管内,使球化反应强度均匀、平稳进行,镁收得率〉25%,与其它球化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使用稀土基涂料和稀土镁基涂料实现了灰铸铁件表面层石墨的球化, 在原铁水不同的碳当量和含硫量的情况下, 分析和比较了使用不同涂料处理的灰铸铁表面层的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的变化规律, 以及结晶凝固冷却曲线.  相似文献   

10.
球墨铸铁轧辊一向是采用金属镁作为球化剂的,由于冷速缓慢,辊芯往往出现变态石墨而使轧辊的强度下降,断辊率增高。采用钇组重稀土硅铁合金全部或部分取代金属镁作为球化剂试制了20多支φ805×1200热轧薄板轧辊,经过轧制对比,结果表明:轧钢量平均提高了50%,断辊率由67%下降到25%。对重稀土球铁轧辊进行了解剖,发现辊心石墨组织在球化,细化和均匀化方面获得了改善,辊颈的机械性能也有显著的提高。 探索了几种稀土合金加入工艺,认为,在现有镁球铁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把附加的稀土合金随孕育硅铁一起冲入辊芯的方法,经济,简便,具有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落石法向恢复系数是运动轨迹分析的关键参数。为研究碰撞速率和材料参数对落石法向恢复系数的影响,基于球板碰撞模型,在考虑材料弹塑性基础上建立岩石球砾法向恢复系数理论模型,并利用ABAQUS模拟球板碰撞过程,监测岩石球砾碰撞前后速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最大差值在5%以内。随着碰撞速率的增大,岩石球砾法向恢复系数逐渐降低,且下降速率逐渐减小;球砾法向恢复系数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弹性极限的增加而增大,且均呈线性关系;泊松比对球砾法向恢复系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龄期不断增长.然而,与抗压强度相比,弹性模量随龄期的增长并不明显,相关的研究也较少.本文在混凝土弹性模量双重球和三重球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水泥浆体与骨料间的界面过渡区效应,建立了混凝土弹性模量四重球理论模型,且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界面过渡区在混凝土弹性模量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对混凝土弹性模量发展起到主要作用的参数按重要程度依次为骨料体积分数、骨料粒径及界面过渡区效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测试,分析了计算公式中不同P1、P2计算点下塑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及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与轴心抗压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点以30%、70%轴心抗压强度为宜;弹性模量与轴心抗压强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岩石的动静弹性模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川东北飞仙关组的储层和致密层岩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弹性波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相应岩石的各种物理力学参数和声学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拟合,建立了不同岩性的岩石的动弹性模量与静弹性模量的相关关系,为石油开采中钻孔测井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由于受岩体的完整性和风化破坏程度等影响,岩石试件用动力法求得的动弹性模量和用静力法求得的静弹性模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且岩石动静弹性模量的关系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油套管特殊螺纹球面对锥面密封结构,基于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考虑密封面作用扭矩的球面密封接触应力理论模型,研究了球面半径、管体球面弹性模量和密封面作用扭矩对密封面接触宽度和接触应力的影响规律并提出改善球面密封性能的措施,结果表明:随球面半径增加,密封面接触宽度呈抛物线增大,接触应力呈指数减小,且密封面应力分布趋于均匀;随球面弹性模量降低,密封面接触宽度增大,接触应力减小;随密封面作用扭矩增加,密封面接触宽度和接触应力均呈抛物线增大。为提高球面密封性能,建议适当增大球面半径、对球面熔覆合金以降低其弹性模量,同时合理控制密封面作用扭矩,从而增大密封面接触宽度并适当降低密封面接触应力水平。研究结果对优化密封结构、控制上扣扭矩以及提高螺纹密封完整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拉伸试验,研究了塑化杨木单板不同压力时的顺纹拉伸性能,分析了其与塑化压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塑化杨木单板的拉伸模量与塑化压力呈非线性关系;随塑化压力增大,单板的弹性模量有减小的趋势,顺纹抗拉强度呈增大趋势,但当压力增大到一定值时顺纹抗拉强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针对球墨铸铁生产中的球化剂———稀土镁硅铁合金中的稀土总量、硅、镁含量的测定,提出了1种经济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传统测量方法是在铂金皿中加碱熔融试样后,用沉淀重量法测定,其操作不易掌握,且成本高。本法是在塑料烧杯中用硝酸、氢氟酸溶解试样,定容后分取不同体积母液,调节不同pH值,用偶氮氯膦Ⅲ与稀土元素显色、钼酸铵与硅显色、偶氮氯膦Ⅰ与镁显色,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得其质量分数,其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合在工厂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约束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动态力学试验,研究了应变率效应对约束再生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影响.分析不同应变率下再生混凝土动态破坏特征以及受压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可以发现:在不同应变率、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或体积配箍率下,再生混凝土单轴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上升段基本一致,而下降段差异较为明显;随着应变率的提高或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下降段曲线随之变陡,而随着箍筋配箍率的提高,下降段曲线明显随之趋于平缓.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分析,提出约束再生混凝土受压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动态放大系数函数模型;随着应变率的提高,约束再生混凝土受压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均随之增大;而约束再生混凝土受压峰值应变动态放大系数增加幅值低于受压峰值应力动态放大系数的增加幅值;进一步分析了应变率效应对约束再生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初始弹性模量和应变率的函数关系,并给出了初始弹性模量动态放大系数函数模型.随着应变率的提高,约束再生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动态放大系数随之增大,但其增长幅度要比受压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动态放大系数的增长幅度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普通混凝土与木材受应变率影响的动力性能,设置五种不同加载应变率,通过液压伺服试验机得到两种材料不同加载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破坏形态。通过应力-应变曲线提取峰值应力、峰值应变与弹性模量特征值,对比分析两种材料动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普通混凝土与木材均存在动力率的相关性,从破坏形态分析两种材料受动力影响破坏机理基本相同;普通混凝土与木材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均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而提高,但木材受动力率影响更为明显,同时木材存在的稳定强度也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而随之提高。两种材料峰值应变与应变率关系相对离散,木材即与混凝土材料同样存在离散性与随机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