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推移质输沙率公式难以兼顾高、低输沙强度计算的不足,提出结构上考虑推移质泥沙滑移及跃移特征的输沙率计算公式.基于无后效Markov随机理论,通过改进泥沙状态转化概率矩阵,优化了泥沙随机交换过程的描述.综合考虑床面遮蔽、水流脉动特征及床面泥沙运动特征的影响,从理论受力分析及概率统计角度,确定了床面推移质泥沙数量.通过引入推移质泥沙滑动、跃移平均运动速度,建立基于泥沙随机交换过程及不同推移形式的推移质输沙公式.最终计算结果与不同输沙强度下的试验及现场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公式能兼顾高、低推移质输沙强度的计算,可应用于工程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建立的推移质低输沙率公式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讨论了以拖曳力和平均流速为主要参数的两类推移质输沙率公式.指出了两类公式存在的问题.在揭示推移质输沙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影响输沙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泥沙输移的强度效应和速度效应.尽管各类输沙率公式都可以归结为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只有考虑泥沙运动的随机因素才能正确概括泥沙起动时的低输沙率过程,才能明确起动时低输沙率的物理机理.  相似文献   

3.
平衡输沙条件下推移质级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虑床面泥沙颗粒起动概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输沙时确定推移质最大粒径的方法及计算公式.从理论上分析得到了泥沙颗粒起动无量纲临界切应力参数Θ的最小值,对个别及少量起动分别为0.020和0.030,由此可计算出推移质最大粒径d c,max .同时提出了计算推移质级配的方法及公式,该公式仅与床沙平均粒径d m ,床沙粒配百分数p 0i ,推移质最大粒径d c,max 及其所对应床沙级配的组数m有关.验证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1000组推移质输沙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就泥沙粒径对推移质输沙率影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为:当无因次粒径较小时,随无因次粒径的增大输沙率减小;而当无因次粒径较大时,输沙率与无因次粒径无关。并给出了一个考虑泥沙粒径影响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相似文献   

5.
来沙条件对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规律,在西南山区吊嘎河进行推移质运动野外观测和人工加沙试验。观测发现,推移质输沙与水流条件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关系,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明显受到来沙量、来沙强度、级配等条件的影响。在同样的水流条件下,推移质输沙率在汛前和第一次洪水后可能相差数百到上千倍,推移质输沙率-水流强度关系呈顺时针"绳套型"。试验表明,粒径较小的推移质颗粒(D<20mm)运动主要决定于来沙条件,而粗颗粒泥沙的运动则主要依赖于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规律,在西南山区吊嘎河进行推移质运动野外观测和人工加沙试验。观测发现,推移质输沙与水流条件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关系,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明显受到来沙量、来沙强度、级配等条件的影响。在同样的水流条件下,推移质输沙率在汛前和第一次洪水后可能相差数百到上千倍,推移质输沙率-水流强度关系呈顺时针"绳套型"。试验表明,粒径较小的推移质颗粒(D20mm)运动主要决定于来沙条件,而粗颗粒泥沙的运动则主要依赖于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7.
山区河流河床结构对推移质输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床结构是山区河流河床在洪水过程中达到较强阻力及较高河床稳定性时床面大颗粒的组合,对山区河流的推移质输沙起重要影响.引入河床结构强度S对山区河流河床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使用河床结构测量设备对河床强度进行测量,采用类似于坑测法的子母双槽进行推移质输沙率实测,对云南小江流域的15条主要支流河床结构及推移质输沙进行野外实测,发现推移质输沙强度至少受单宽水流能量与河床结构发育程度共同影响,在同等级水流能量条件下,河床结构的发育程度越高的河流(或河段)其推移质输沙强度越小,河床强度值越小的河流(或河段)推移质输沙强度越大.单宽水流能量小于50kg/(m·S)、河床结构强度大于0.35时,推移质输沙率接近零.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来沙条件对河床结构及推移质输沙率的影响过程,认识山区河流的推移质运动规律,选择在云南蒋家沟泥石流堆积体上进行野外试验。试验选择在非汛期进行,在试验河道采用人工加沙模拟上游来沙,对不同加沙率时的推移质输沙率及河床结构强度的变化过程进行连续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上游来沙(或推移质运动)会使河床结构强度Sp降低,对河床结构造成危害,导致推移质输沙率的迅速增加;而推移质连续来沙必须先改变河道的河床结构强度才能增加推移质输沙率。在水流能量和河床结构强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河流的推移质输沙运动相似。  相似文献   

9.
对推移质造床河流提出了一个新的河相关系式,联合水流动动方程,连续方程,底沙的临界开动流速公式和输沙率公式,根据输沙率为零的平衡状态和输沙率为定值的动平衡状态,导出了河床演变在两种极限平衡条件下水平均水深,河宽及河底纵坡降的成套公式。这此公式特别适用于有坝取水束台和保要素的水力计算,用其对已建的新疆喀拉喀什河取水枢纽的上,下游整治段布进行了校核计算,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得到了该枢纽1/36整体  相似文献   

10.
推移质对水流阻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挟带推移质的水流能量平衡方程出发,引入Meyer-Peter和Muller推移质输沙率公式,推导了挟带推移质的动平整床面阻力系数公式,实测资料对公式验证的结果表明,该公式具有一定的精度,可用于实际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验室及现场实验结果,本文介绍一种钻井现场用测量和计算洗井液流变参敏的新型装置.该仪器可直接安装在井场泥槽或泥浆池內.整机由计算机遥控,由打印纸带输出计算结果.仪器测量与计算结果与美国范氏35SA型粘度计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对所给出的流体剪切力测量装置Stanton管,在空气管流与风洞中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这种差压管所测量的流体剪切力值可由文中所导出的公式表示为压差的幂函数,Stanton管的敏感结构尺寸在于它的总高度H,若能从结构上将Stanton管在固体表面法向上的高度尺寸降至湍流边界层层流底层厚度以下,则可不必对其进行标定而直接利用公式从压差值△P导算出流体剪切力。  相似文献   

13.
双孔微剪切法测定材料的局部强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工程上进行焊接接头强度设计或承载能力评定时,需要测定焊接接头各区域的局部强度.文章提出一种双孔微剪切局部强度试验测定方法.在被测材料的小区域两侧开2个小孔,剪切压头从其中一孔对被测区域加载直到破坏,根据加载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确定材料的强度.实验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精度.通过对管线钢、紫铜和6063铝合金三种材料的标准拉伸和双孔微剪切的对比试验,发现拉伸屈服强度是屈服剪应力的2.01倍,抗拉强度是最大剪应力的1.46倍.最后测定了焊接接头局部强度,其分布趋势与硬度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4.
计及基体刚度的单向复合材料应力集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计及基体拉伸刚度效应的修正剪滞模型,用于研究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由于纤维或基体破坏所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问题。文中定量讨论了纤维/基体拉伸刚度比及纤维体积分数对断口邻近的纤维和基体的应力集中的影响。证实了当基体拉伸模量较低(如树脂基复合材料)及纤维体积分数较大时,可以忽略基体刚度对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对于其它情形(如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就不可忽略基体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剪应力指向判别平面应力状态两个主应力与主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无需记忆任何规则或约定,直观且准确。  相似文献   

16.
超高碳钢马氏体相变及超细晶粒对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入揭示淬火超高碳钢的马氏体亚结构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含碳量为1 4%(质量分数)的超高碳钢进行超细球化处理,获得了铁素体基体上分布超细碳化物的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淬火处理.透射电子显微镜组织观测分析表明:奥氏体晶粒尺寸平均为2μm左右,淬火组织中存在大量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中含有大量位错与孪晶.通过计算证实,在马氏体亚结构形成过程中,随晶粒尺寸减小,孪晶切应力比滑移切应力升高得快,导致滑移成为变形的主要机制,位错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当前国际最先进的流变测试系统——安东帕第三代Physica MCR301模块化智能型高速流变仪,采用三阶段加载方式,对某泥石流沟原样进行了测试。得到泥石流原样剪切速率同剪切应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变化的拟合公式。分析了剪切应力随泥石流容重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下的剪切应力同剪切速度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对泥石流流变特性的认识,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及泥石流工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自行改造、加工的高应力单剪仪试验系统上,对饱和粗砂、干粗砂、饱和细砂、干细砂与钢材、混凝土界面的剪切特性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经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高应力单剪条件下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段与双曲线模型较一致.干砂界面的初始剪切刚度和界面抗剪强度均大于同基底下饱和砂界面的值.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知,相对于土性和基底材料两影响因素,砂的干湿状态对剪切特性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弹性理论方法,给出了受自重作用的弹性介质边坡内最大剪应力作用面的分布规律和最大剪应力迹线,从而对分析边坡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抗剪强度较弱介质提供了可能的滑移面的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