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1999,(11):32-33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技术将压缩空气(蒸汽)的能量转换成为低频率声波,通过声波导管输入炉膛和烟道内,由于声波呈球面传播经各方面的反射在锅炉内形成一个不留死角的均匀声场,因为声压周期性循环变化,使炉管外壁上的结渣和积灰因疲劳破坏而脱落,达到高效全方位的吹灰效果,声振荡在炉膛内还具有很强的助燃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上传播,因为这些地方有声波传播所需的介质,那在真空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上学时,老师可能曾言之凿凿地告诉你,太空中是寂静无声的。"在宇宙中,你就算大喊大叫,别人也听不到。"人们通常将其解释为,太空是一个真空环境,缺乏声音传播所需的介质。但这样说并不对。太空中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存在少量粒子和游离的声波。事实上,地球周围的声波对我们的生存而言至关重要,而且这些声音听起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家不久前发现显著重子声波振荡信号,这是人类首次利用宇宙深处的类星体进行的重子声波振荡测量,并在超新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之后,获得了暗能量存在的又一独立证据,这也再次证实了宇宙在加速膨胀。重子声波振荡是早期宇宙中声波振荡留下的遗迹,在宇宙爆炸后约38万年重子声波振荡信息被"冻结"。在如今的宇宙中仍包含着与大爆炸时的重子声波振荡信号,所以可将其作为"标准尺"测量宇宙遥远天体间的距  相似文献   

4.
科技快讯     
常温下的“核聚变”据《科学》杂志报道,核科学家Rusi Taleyarkhan、Richard Lahey等,在盛有有机媒体的烧杯中,把丙酮分子中所有的氢用氘替代,然后用声波轰击,同时用高速中子攻击氘化丙酮分子,使其获得额外的穿透能量,并产生毫米级大小的气泡。该气泡比单独用声波所做的攻击要大得多。随后,这些气泡急剧崩塌加热了丙酮,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的问世,叩开了人类探索微观粒子世界的大门。随着粒子加速器的迭代以及相应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其逐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粒子加速器作为“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有利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成为了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视角出发,清晰界定和详细阐述粒子加速器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重大突破”,进而在时间上明确划分出粒子加速器在科学技术史中的四个重要时期的“科学革命”,期望以此阐述学术界关于粒子加速器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中的留白。  相似文献   

6.
量子隐形传态过程的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概念较粒子概念更为基本.利用基于事件概念的Bunge状态空间模型,对量子隐形传态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进行了论证和分析.量子信息传递中有相互作用的发生,展现了违背"定域性作用"假设的非定域性,体现了一种新型的非定域性因果关系的存在.用不确定性原理阐明了量子信息传递中有"能量波动",并将之看做是对经典因果性中"能量传递"概念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正>在强烈的太阳风暴期间,太阳表面的高能粒子被抛射到太空中,当这些粒子与地球大气层顶端碰撞时,会导致极地上空区域获得过量的电荷。然而,新研究发现这些太阳风暴也能产生反效果,使特定区域的电荷流失,直到那里的带电粒子几乎完全被消除。而这种奇特的现象导致大气层上层出现一些电子“几乎被清扫干净”的区域。研究者表示,对  相似文献   

8.
膜催化是近年来在催化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是将催化材料制成膜反应器或将催化剂置于膜反应器中操作,即集催化反应与膜分离过程于一体,反应物可选择性地穿透膜并发生反应,或产物可选择性地穿过膜而离开反应区域,从而对某一反应物(或产物)在反应器中的区域浓度产生调节,打破化学反应在热力学上的平衡,或严格地控制某一反应物参加反应时的量和状态,从而达到高的选择性.膜催化技术应用于低碳烷烃转化反应的研究也完全可能提供新的突破机会.  相似文献   

9.
量子测量问题悬而未决已近一个世纪,而目前学界日益倾向于将之归结为两个必须由量子理论回答的问题,即"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21世纪初,John H.Conway、Simon Kochen等人提出了"自由意志定理",主张粒子具有自由意志。这意味着粒子具有自主选择与知觉的能力。粒子的知觉能力与自由意志均进一步地与能量这一基本物理量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两条基本原理:"知觉-能量原理"和"意志-能量原理"。凭借这两条基本原理,"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便可得以解决,一条新颖的量子力学诠释进路也因此而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暗物质的属性是什么?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今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无法回答的最基本和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科学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项目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先行和实验预研的作用,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验探测设计相结合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为开展对暗物质的间接和直接探测提供可靠的物理依据和可行的实验设计及有效的探测方案,推进我国空间卫星的天体粒子物理实验平台、国家深部地下实验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7):57-57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是由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张一敏教授主持完成,针对我国含铁渣尘(包括冶金渣尘、化工渣及矿山渣等)现状,经7年时间系统研究及工业现场应用,形成了集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在内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含铁渣尘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处理后的含铁渣尘加工成能满足冶炼需求的产品,循环于冶炼主流程,使渣尘中有用成分得到高效利用,环境得到改善与控制是该项目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地球大气中一直含有大量微小的灰尘、烟粒、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颗粒物质,气象学上将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颗粒物质称为大气气溶胶。通常情况下,自然界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直径在10微米以下,肉眼不能分辨,因此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如静风、逆温等稳定大气状态下),如果人类社会向大气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质,使空气中的气溶胶不断在某一区域聚集致使其浓度过大,产生可见的光散射作用,人们就能感觉到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如果由于悬浮在空气中不可见的微小颗粒散射作用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时,就称霾(音mái)。形成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的直径分布在0.001微米到10微米之间,它们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使空气变混浊,影响视野。在有霾的天气里,看远处的物体如同隔了一层纱,物体颜色减弱、边缘模糊。由于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属于可吸入颗粒物的范畴,能够通过呼吸直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有霾的天气里要减少户外活动或采取个人有效防护措施。形成霾的颗粒来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排放。自然界产生的颗粒物主要包括灰尘、矿物、硫酸盐、硝酸盐等气溶胶物质;人类活动排放的颗粒物主要包括燃烧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和生物质燃烧(植物秸秆、动物尸体和生活垃圾等)、工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等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有很多有毒和有害水溶性粒子的气溶胶。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会加大霾发生的频率,稳定的大气状态是发生霾的重要天气条件。人类可以通过控制大气中的工业排放量或保护植被、改善自然环境等减少霾发生的频次,却无法人为清洁整个大气层。大气的净化主要依靠自然过程自我净化。形成霾的粒子依靠自身重力作用降落到地面的过程非常缓慢,但在不稳定大气状态下,形成霾的粒子会在风或对流作用下向远处和高空输送,在光化作用或遇到合适的水汽条件时,作为云、雾的凝结核,形成云、雾和雨滴,最终降落到地面。清除空气中悬浮粒子最直接有效的自然过程是降水冲刷。容易与霾混淆的天气现象有雾、轻雾(旧称霭)和浮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能见度恶化,影响视程。它们的区别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形成条件和所含颗粒物不同。起雾过程本质上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达到饱和,空气相对湿度达到100%,就产生了凝结态的雾滴(能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因此,形成雾和轻雾现象的物质颗粒主要是水汽。霾和浮尘天气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因此形成霾和浮尘的天气现象的物质颗粒主要是“干粒子”。浮尘天气一般出现在大风、沙尘暴天气之后的无风或风较小的天气条件下,其颗粒物主要是裸露的地表或建设工地等处的尘土被风吹向空中,大风过后较大的尘土粒落地,而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微小尘粒继续飘在空中并向下风方向移动,形成浮尘天气。霾一般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的天气条件下,粒子除包括尘土外更多的是其他气溶胶,粒子平均直径一般也比浮尘小。第二,影响视线程度不同。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为雾,在1~10千米之间为轻雾。霾和浮尘的水平能见度均在10千米内。从视觉上来说,雾和轻雾通常为乳白色,浮尘一般呈土黄色,而霾在不同的光线背景下颜色有所变化——远处明亮的物体呈浅黄色或橙红色,暗的物体则呈蓝灰色。第三,形态和尺度不同。雾一般呈乳白色,像云一样,不均匀,有雾区与无雾区有明显界线,水平尺度大小相差悬殊,垂直厚度一般在几百米以下。霾和浮尘比较均匀,与晴空区没有明显的界线,水平尺度在数十千米以上,垂直厚度可达数千米。第四,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自然界的雾除了影响交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形成霾和浮尘的颗粒物会严重损害人类健康,也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2006年4月16—17日的一场浮尘天气,仅在北京市的降尘量就达到30万吨,北京市民经历了从黄天到黄地的过程,看到了北京一夜之间成为土城,但未必能想到如果没有“及时雨”冲刷,植物将被叶面上的尘土憋死。期盼着“阴霾终将去,浮尘昨日天”,各国政府和全人类正在为此努力着。  相似文献   

13.
毗邻研究型大学、拥有优越的生活生态系统和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前提条件。物理技术—经济范式的持续变革是其生成的内生动力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创新文化的激励机制、政府政策的引导机制、中介机构的服务机制和用户需求的导向机制等是其生成的外生动力机制,起加速或减速作用。根据这些机理,必须对深化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的路径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技术自组织演化机制和序参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系统演化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技术系统内部自组织机制是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外界因素将以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方式或控制参量的身份参与技术系统的演化。技术目的是技术演化的序参量。  相似文献   

15.
评估对象是一项发明专利--种制剂的制备方法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一种国家二类抗癌新胶囊的生产,生产出的产品主要用于肺癌的治疗.其独特工艺在于对主要药材有效部分的提取,该专利有3大特点:一是工艺流程中各项参数均能得以有效控制,保证了提取重量的稳定性;二是用阳离树脂醇化,使有效成分更纯,疗效更高,渣质更少;三是用指纹图谱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使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取利用,保证了药的高疗效低毒性.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向云团发射激光后,能生成风暴和闪电的新技术。该技术借助"双激光"刺激云团中的粒子。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有一天可以通过向云团发射高能激光束人工降雨,或者是激发闪电。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和光子学学院以及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项技术成功的关键是让第二道激光束围绕在第一道激光束周围,把它当作一个储能器,比以前更大距离地支持中央激光束。这个次要"装点"束负责为高强度的主光束提供能量补给,并防止它消散,如果单凭主光束自己会很快消散。云团中的水冷凝和闪电活动与大量静电带电粒子息息相关。借助正确类型的激光刺激这  相似文献   

17.
共性技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针对太原市节能减排领域,在技术预测的基础上,设计共性技术选择方法,据此选择共性技术并进行评价,希望为区域重点产业的共性技术选择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中的纳米科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是一种异常的表面光学现象,它可将表面分子的拉曼信号放大约百万倍,甚至对于某些纳米粒子体系可放大至百万亿倍,因此有望成为单分子科学中的重要检测工具.本文通过介绍SERS的历史、特征和前景,表明它是纳米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SERS技术与纳米科学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它表征技术的结合,将有望揭示20余年来争论未决的SERS机理以及有关的基本科学问题,SERS也将发展为表面科学和纳米科学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胶体悬浮粒子体系的稳定性和聚集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对其各种应用极为重要,特别是在化工、食品、制药、环境工程,乃至生物和纳米技术方面的作用都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奔腾流动的江河水流,可以携带大量悬浮泥沙颗粒而不沉降,但一旦进入富盐碱水域,水中的离子可抑止泥沙颗粒之间的排斥力,会造成颗粒间快速聚集,使之突然大量沉降,造成河道淤积;又如空气中的浮尘在没有聚集前,可以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作为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空气污染。绝对聚集速率常数是表征胶体体系聚集动力学特征的一个关键参数,其准确的实验数据对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解或反…  相似文献   

20.
自原子时代以来,我们在努力做到避免滑入可怕核深渊的同时,使原子能较好地造福了人类。然而,地球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更为强大的能量,那就是黑洞。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俄科学家亚力克山大·特罗菲蒙科认为,50年后,黑洞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室制造出来。一个原子核大小的黑洞,其能量将超过一家小型核工厂。当人类学会如何掌握反物质——欧顿时,就如同当初学会了掌握原子核一样,只要能有效控制其在军事上的不良用途,这种新能量将用来发电,从而为人类提供取用不竭的高质量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