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确实表达了彗星、小行星与地球关系的某种真谛。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彗星被作为灾难的先兆,因此星相学家特别关注彗星的出没;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人们仍然对彗星以及小行星给予极大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甚至地球上的水都来自彗星。迄今的探测了解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另一种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物种的灭绝,特别是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时间最长的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细微末屑好景观 在…  相似文献   

2.
彗星的碰击可能是地球海洋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是依据纽约的康耐尔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奇巴提出的理论得出的.假如在距今45和38亿年间,有10%的彗星碎屑与地球撞击,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在此期间,年轻的行星与地球的撞击可能导致了早期海洋的产生奇巴关于当地球还很年轻时,有若干物体撞击  相似文献   

3.
胡中为 《自然杂志》1996,18(3):160-164
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击木星的轰动事件令人类更关心彗星撞击地球的问题.接近地球的彗星尤其引人注意.1995年发现了Hale-Bopp彗星,预报它在1997年3月23日从离地球1.98×10~8km(1.98亿公里)飞越过去,可能比哈雷彗星亮10倍,甚至100倍.1996年1月30日发现的Hyakutake彗星却先飞来,3月25日从离地球1.530×10~7km(1530万公里)飞过去,成为1556年以来见到的最亮彗星.公众以目睹彗星奇观为幸,而天文学家则借此良机观测研究彗星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太阳风     
看见过彗星的人,都会对彗星的长尾巴留有深刻的印象,它总是近似指向背离着太阳的方向.这个现象,引起过人们种种的猜想,一种流行的观点曾认为它是由于太阳光的光压所造成的.但是,仔细的定量计算表明,太阳光的光压远没有如此之大的能量.直到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才找到造成彗尾方向的真正起因——太阳风. 太阳风的基本特征太阳的外层大气称为日冕,它由温度约1.5×10~6K、粒子浓度约10~7~10~8/厘米~3的稀薄等离子体组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12日,大量"彗星"突然穿过大气层,降临到地球的海洋当中。但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些貌似"彗星"的家伙竟能够自主运动,显然是有人在操纵它们——原来,这些都是外星人的进攻武器!随着外星侵略者的强势攻击,地球上各大城市相继沦陷,而人类武装力量协同作战,奋起反击。本来  相似文献   

6.
天地大冲撞     
彗星和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来去匆匆的行者,自古以来人类对它们的神秘莫测充满了敬畏,至今人类也不能说对它们已彻底了解。近年海尔-波普彗星和苏梅克-列维彗星的出现再次吸引了人类的目光,尤其是后者撞击木星更是震动了全球。好莱坞最近也接连推出了《天地大冲撞》等两部耗资巨大的灾难片以表现人类面对灾难的态度。影片的结局当然是以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美国英雄拯救了地球和人类。英雄们拯救地球的方法,比如乘飞船飞上高速冲来的彗里去引爆核弹将其炸毁,无疑纯属幻想,其实际的可能性无需评价。但彗星真的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却并不是个幻想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最普遍的想法是,宇宙如此之大,地球不过是沧海一粟,你怎么知道直径才1千米的天外来客就偏偏要撞在地球上呢?  相似文献   

7.
类地天体上的陨击坑及陨击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陆玲 《科学》2006,58(6):40-43
1994年休梅克-利维9(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引起了人们关注地球被陨击的问题。虽然地球上已识别的陨击坑不多,但月球、水星、火星等类地天体上普遍存在的大量陨击坑使我们认识到,陨击作用是类地天体的主要地质过程,陨击事件有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在外太空要面对宇宙垃圾等很多潜在的危险,同样我们的地球也面临着这类威胁,只不过地球的对手是一些个体更大的小行星、彗星等天体,但是,好在碰撞几率要小得多.2004年3月19日,一颗直径30米的小行星在南大西洋上空约4.3万千米处"疾驰而过",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地球与外来天体距离最近的一次接触,当时曾引起一阵恐慌.  相似文献   

9.
宇宙中飞驰的天体如小行星和彗星,有时离我们的地球十分近,有时候它们与地球的撞击不可避免,这时天外来客会以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撞入地球内部,在地面上仅留下被称为陨石坑的“火山口”,在古希腊语中它叫做“恒星伤口”。 不久前,有人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一假说甚至连昼夜长短、地轴摆动都是由远古时期某个巨大天体的撞击引起的。加拿大教授特里姆艾因和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研究人员道温斯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后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象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可能起源于地球.现在有两位科学家提出了生命起源的新观点,他们是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F.Hoyle)和威克拉马辛(G.Wickramasinghe).他们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在化学上起源于外层空间巨大的气体尘埃云,星际云中的生物分子由彗星和流星带到地球和其他行星上.这两位科学家长期从事光波和射电波的研究,以获得宇宙化学结构的信息.他们发现在外层空间巨大的气体尘埃云中,  相似文献   

11.
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着手制定一项近期空间任务:把从四个不同彗星上收集的彗星的尘埃和气体的样品送回地球.美国的"取回多彗星样品"飞行将是美国首次广泛利用空间站回收能力的深空任务.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站的回收能力可以做到把从D'Arrest,HMP,Giacobini-Zinner和Tempel-2彗星收集的物质取回来.  相似文献   

12.
在科幻电影的历史上,"毁灭"似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题材。于是,一年又一年,我们无数次在大银幕上目睹了人类文明乃至地球的毁灭。而这些影片背后蕴含的哲理,也往往能引人深思。毁灭原因之一小天体撞击代表作:《天地大冲撞》《绝世天劫》1998年,这两部以小天体撞击地球为题材的灾难片相继上映,引起了人们对发生这类撞击事件,并由此诱发大范围海啸和灰尘蔽日全球冰封的担忧。有一种猜想认为,恐龙灭绝就可以归因于小行星或彗星一类的地外天体的撞击。而发生在1994年的苏  相似文献   

13.
核-幔差异运动与地磁场倒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志 《科学通报》1983,28(1):50-50
关于基本地磁场的成因,通常认为地球内部发电机模型较合理。但在流体外地核运动的能源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对地磁场倒转现象还没有满意的解释。本文认为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核-幔差异运动是地球基本地磁场赖以产生的动力来源,从而解释了地磁场的倒转现象。  相似文献   

14.
天文学家虽然热衷于从降落到地面的陨石中获取星际尘粒,可许多人还梦想从另一个来源——从彗星上获得宇宙尘。由于彗星几乎不会降落到地球上(对地球来说是幸运的)所以收集足够的彗星物质就意味着要离开地球——拦截一颗彗星,而后把样品带回地球。欧洲空间机构(ESA)已经制定计划,由罗塞塔使命——21世纪初期,欧洲空间机构的“基石”使命之一——实施此项任务。罗塞塔将要寻找到一颗驶向地  相似文献   

15.
王庆 《世界科学》2001,(8):18-19
通过模拟地球与彗星的高速碰撞 ,科学家们发现 :彗星上搭载的有机分子有可能在撞击中幸存下来 ,并为地球传播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正>太阳系每2.5亿年闲适地环绕银河系的"银盘"一圈。但这条路径并非一路顺畅,太阳系每3000万年在银盘中沉降、冒出一次。有科学家推测,这或许与地球上发生的物种大灭绝有关,例如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恒星经过奥尔特云(位于太阳系外围,由小天体构成)所造成的扰动,会推动"云"中的一些彗星朝着地球奔去。在此过程中,或许就有彗星撞击了地球,从而引起地球的物种大灭绝。还有科学家相信,随着太阳系每次在银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我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之前,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地球上会充满生命,而火星则是一个贫瘠、多岩石的"前哨站",金星被笼罩在一片稠密的大气层中。我在某个地方读到彗星是原因所在。当一颗挥发性的富含有机质的彗星撞击岩石行星后,就会产生与地球类似的环境。两颗彗星的撞击会产生一颗金星,没有彗星撞击的结果就产生火星。当然,这个理论远过于简单,无法解释不同的内行星形成方式的差别,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足够近距离地探索过彗星,从而知道彗星如何会改变一颗行星的  相似文献   

18.
季江徽  田蕾 《科学通报》2015,(2):164-169
2004年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罗塞塔"轨道器经过10年飞行到达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罗塞塔"释放的菲莱探测器安全降落于彗星67P表面,成为首个在彗核表面着陆的探测器.着陆后菲莱开展了系列探测,顺利完成了主要的预定任务,并已传回彗星表面和浅层物质的分析数据.然而,登陆彗星后不久菲莱的主电池电量耗尽,且日照不足,太阳能电池无法支持其继续工作."罗塞塔"和菲莱拍摄的图像显示,彗星67P表面被毫米至米尺寸的表壤和碎石覆盖."罗塞塔"采集的彗星67P水蒸气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蒸气中D/H(氘氢比)约为地球海洋中水的3倍.探测小行星和彗星有助于揭示太阳系形成、地球上水的来源乃至生命起源的奥秘,还有助于减缓近地小天体灾害.虽然国内在彗星、小行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小天体深空探测亦在推进之中.  相似文献   

19.
胡中为  阎林山 《自然杂志》1995,17(5):281-284
从卫星拍摄的地球白昼气辉紫外像上发现了暂现的暗斑——大气洞。弗兰克(L.A.Frsnk)用进入大气高层的小彗星瓦解和蒸发的水汽云遮蔽气辉来解释大气洞,推算出每年有上千万颗小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对这种解释,有些学者提出异议,有些学者找出新证据,陨冰很可能就是彗星穿过大气而落到地面的残块。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理查德·胡佛在《宇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在陨石里发现了来自太空的外星微生物化石。他同时还坚称,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不是地球的污染物,而是在彗星、月球和其他星球上生活的活体有机生物的遗留物。胡佛的论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