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薮内清发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存在极限限制因素,难以转型成现代天文学。回顾明清史可以发现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后遭遇了本土文化的严重排斥和学习吸收不良。上述二者是导致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同为面对外来文明,较之日本对中西天文学的吸收和取舍之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天文学的不顺遂存在着深刻内因。  相似文献   

3.
《几何原本》曾是元代钦天监所用书籍,为何它所代表的西方科学思想核心未能影响古代中国思想传统?本文提出三个尚未见系统涉及的假设。第一是语言的障碍,元代阿拉伯天文学家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他们来中国后的入乡随俗,应当是随"操蒙语的蒙古人"之俗,而不是随"操汉语的汉人"之俗。第二是元代中西天文学展现出"差异",它没有像明末清初中西天文学凸显出"冲突",这是由于回回历法服务于伊斯兰信徒,以及回、汉天文台独立运行,客观上减弱了交流的动力。第三是李约瑟所说的古代科学带有种族烙印性质,具体而言,回汉天文学缺乏共同的数学语言,古代中国天文学和数学均具有坚强的传统,使得《几何原本》只有留待近代科学的兴起后才重新在中国被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远镜曾对17世纪欧洲天文学产生深刻影响,天文学的意义因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清之际,望远镜随欧洲天文学一起传入中国,并在当时天文历法改革的中西法斗争中为欧洲天文学最终被接受起了重要作用.在历法争斗中,望远镜曾作为"要器"观测交食,使得观测精度和公开性大大提升,确立了西法在交食预测方面的优越地位.另外,通过其观测到的天象,中国天文学家改变了对日月、五星、恒星甚至整个宇宙的认识,这为第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被接受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对近代科学何以未在中国产生之若干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们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各种原因时,首先应当讨论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问题。这是因为,当欧洲在十六、七世纪(约当我国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期)产生出具有深远影响的近代科学以后,欧洲的科学技术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地发展着。而中国科学在当时则没有象欧洲那样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中国科学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和按原来的速度缓慢地行进着。这样一来,中国科学技术同欧洲科学技术相比,便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差距。因此,中国当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由先进转向落后的起点。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是一个牵涉到好多方面的问题,既有中国科学本身的弱点,也有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消极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影响,从而得出源于本土、巴比伦、印度或其他文明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据艾约瑟、湛约翰和艾德等人在1884-1888年间发表于《中国评论》上的相关论文,回溯他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巴比伦起源的争论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的明清之际诞生?”人们对这个问题作过不少的探讨。本文仅从明末至清中叶(以下简称明清间)的科学家对中西科学关系的认识来分析这个问题。明清间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中国当时的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注意到学习和吸取先进的西方科学,提出“会通”中西科学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因而李约瑟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差异,它们已经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世界科学的演变》)但是,明清间中西科学的会通,没能够改变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总体格局。相反,中西科学的差距正是在这期间增大的。造成这一历  相似文献   

8.
南怀仁所造天文仪器的技术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69~1674年,南怀仁为北京观象台主持设计制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各一架,取代了浑仪和简仪等传统仪器。南怀仁主要参考了第谷的设计,同时吸收了中国的造型艺术。他将欧洲的机械加工工艺与中国的铸造工艺结合起来,实现了他的设计。南怀仁等人所造仪器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先进仪器相比则是比较落伍的。  相似文献   

9.
近出张柏春君著<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1]一书,书中主旨在于考探西学东渐以来,欧洲近代科学与应用技术对17、18世纪中国测天仪器的制作和对中国天体测量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它的历史地位等等诸问题,并做了深入的研究.该书立题新颖,内容扎实,插图尤为丰富.读后略抒管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引言 科学和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甚至指出,在15世纪以前的好几百年里,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但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不仅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也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相形见绌,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我们这个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术语》2010,12(3):61-63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科技术语研究》和《中国科技术语》从1991年到2009年分10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916个。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集审定了第11批新词112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科技术语研究》和《中国科技术语》从1991年到2008年分九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815个。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集审定了第十批新词99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术语研究》2010,(3):61-63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科技术语研究》和《中国科技术语》从1991年到2009年分10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916个。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集审定了第11批新词112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  相似文献   

14.
2001年5月9-1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世界空间天文台和紫外天文学(WSO/UV andUVA stronomy)"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64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艾国祥院士、欧洲空间委员会(ESA)紫外天文学专家W.Wamsteker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程福臻教授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来自9个国家的10位外国专家以及来自我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天文台、高等院校等单位共31名专家参加了讨论会.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1)世界空间天文台(WSO/UV)的科技创新及未来的紫外卫星;(2)世界空间天文台(WSO/UV)的重大科学课题国际紫外天文学发展趋势;(3)世界空间天文台(WSO/UV)计划及中国紫外天文学发展策略.W.Wamsteker、艾国祥分别作了"世界空间天文台总体报告"、"中国空间天文学未来十年的设想"两个主题评述报告,12位中外专家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近代数学落后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数学在古代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近代却落后了。落后的主要原因是:(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已没有多少问题需要数学去解决了,因此就不能再推动数学前进了。(2)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动力天文学,到了近代基本上耗竭了。(3)中国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变得极其微弱。这三个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中国近代数学的落后。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已引起学者的兴趣,相对而言,乾隆末叶之后到《谈天》刊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中西文献,特别是英国所藏的中国沿海港口出版物,以天王星知识的传入为例,分析嘉庆、咸丰年间欧洲科学新知在沿海城市的传播以及被不断更新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术语研究》2009,(1):21-22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科技术语研究》和《中国科技术语》从1991年到2008年分九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815个。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集审定了第十批新词99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传教士开始将西方科技介绍到中国。1723年雍正帝下令驱逐传教士,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又发禁海令,实行闭关锁国。从此至19世纪中期,正是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迅速发展的时期。鸦片战争后,近代科技又逐渐传入中国,其规模是空前的。这一传入过程十分复杂,各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遇到了一些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原因何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论著甚多。本文仅就中国社会接受近代机械工程技术作初步的探讨。这里笔者所理解的机械工程技术包括机械理论、设计方案、工艺方法、技能、技巧、经验,以及工具、仪器、机械设备、机械材料等。  相似文献   

19.
清初康熙年间(166l-1720),中国的科学技术曾一度闪烁起新的曙光,产生过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就。导致这种新的形势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深究当时中国新科学技术的勃兴根源,不难看出它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明的东新而形成的。不同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欧洲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20.
中西学术差异:一个比较文化史研究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试图以文化史比较的方法,对中西学术的源流——主要是对作为中国文化起源的先秦学术,与作为欧洲文化起源的古典希腊学术,作一比较,从而探讨东方与西方这两大文化学术和文化类型的一系列重大差异;找出在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基础上,之所以必然不能孕育出近代欧洲那种新形态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