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德”?我们无意在这里作词源学或语义学上的细究。从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特定的场境或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义:其一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它指的是社会对于生活其间的每个成员所应遵循的特殊规范、行为准则和要求;人们按照这种规范、准则和要求去做便是“德”。这种“德”具体到各行各业就产生了相应的、各具特点的职业道德,如教师要讲师德,医生要讲医德,从事学术研究的要讲学术道德等等。其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通常与人的品质。品性、人格、人品等相近概念相联系,主要指一个人做人的资格(权利)和为人的品格(义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年前,我发表了一篇论文《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不可通约的”术语吗?》。在那篇论文中,我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否定性的回答。因为爱因斯坦在1946年撰写、1949年发表的“自述”中,马赫在1905年出版的《认识与谬误》、可能在1895/1896年的系列讲演“探究的心理学和逻辑”中,都曾经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le,inkommensurabler)术语——先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在本文,我拟通过手头的资料论证,库恩也不是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首次使用“范式”(paradigm)术语的人。  相似文献   

3.
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值此世纪之交,在回顾即逝世纪和展望未来世纪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把眼前的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比喻为一位“灰姑娘”。这句话的含义绝对不是要贬低—我也绝对无意贬低—技术哲学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如果从现象层面或事实层面来看问题的话,也许应该说,现代社会首先是一个“技术社会”,其次才可以说它是一个“科学社会”。对于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在西方学术界有两种“极端化”的观点:一个极端是把技术视为“应用科学”(认为技术“从属”于科学);另一个极端是把科学视为“理论技术”(认为科学“从属”于技术)。从“表面观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科学还是人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社会科学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的归属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的四种看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社会科学特点的多面性,尤其是它在科学和人文之间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由此也引申出对科学和人文的含义及关系的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戴维森的规律观及其方法论底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10):13-16,49
本文通过解读美国分析哲学家戴维森原规律学说(特别是“严格规律”和“闭包理论”两个概念),从而揭示该学说蕴涵的方法论内容,阐明了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上他何以采取二元论的、分离主义的立场之缘由。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理智探索活动,科学哲学从古希腊业已开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这一命名方式既揭示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科学,也揭示了该学科的学科类型是哲学。在科学哲学共同体内,对科学作了三点至关重要的区分:()一般科学与特殊科学的区分;(2)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的区分;(3)科学理论体系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区分。按区分(l),科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般科学方法论(狭义的科学哲学)和特殊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的哲学问题研究。按…  相似文献   

7.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八十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从西方请来了“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在中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以期救治中国政治的黑暗和经济、文化、思想的落后。中国人从此迈开了政治现代化和思想现代化的坚实步伐。时至今日,民主和科学虽然在古老的中华大地登岸,特别在近二十年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其进展似乎仍未能尽如人意,遑论在中国的社会肌体和民众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生根。看来,民主和科学将仍然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思想启蒙的主题和社会建制的目标,是中国走向物的现…  相似文献   

9.
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李佩珊,薛攀皋一最近,在一本由荷兰出版的《植物分子生物学》(PlantMolecularBiology,简称PMB)期刊1995年第28卷3期上,刊登了一篇由PMB主编R.A.SchilPeroort署名的“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上把atomic weight改为relative atomic mass是有道理的:(1)此概念应是mass(质量)不是weight(重量);(2)若改为atomic mass容易误解为一个原子的质量,实际上是NA(阿伏加德罗数)个原子的质量,故加relative以区别。然而中文“原子量”既未混淆“质量”和“重量”,亦无产生“单个原子的质量”误解之虞。一个科学名词不可能尽含其定义,在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愈简短愈好。故我支持科学界早已习惯的用法——原子量。“分子量”的问题同此。  相似文献   

11.
论恩格斯科学问题的哲学解答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背景下,科学主体对某个科学问题在从科学层面、用科学方法不能进行“科学解答”时,而应当从哲学层面、有哲学思维方法进行“哲学解答”,即在特定条件下对科学问题进行的哲学解答,这是蕴涵在恩格斯哲学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思想。恩格斯这一科学问题解答的思想,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功能,因此,其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社会”:哲学抑或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科技与社会”早已成为科技哲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关于它的学科性质迄今依然未见辨明。本文认为,“科技与社会”既与科学社会学迥然相异,也与STS界限分明。“科技与社会”的学科定位当是哲学性质的。主要理由有三:(1)“科技与社会”是科学观的主要组成部分;(2)保持“科技与社会”特点的需要;(3)增加“科技与社会”理论深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软”系统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软”系统方法论的内容作了较详细评介。认为:(1)用于“人类活动系统”的可操作性(2)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准确构造相关系统模型(3)融合“事实认识”和“价值选择”的行为研究程式是该方法论的三大特色。同时沿着创立者的哲学探索足迹,展望了未来科学统一的可能途径,并对其哲学观点的主要偏颇之处做了适当评点。  相似文献   

14.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哲学工作者都痛感哲学──更准确地说是“哲学在中国”的贫困。现在,中国哲学界已很少有人谈论这个“学术贫困”的问题;原因之一大概是由于“钱袋贫困”比“哲学贫困”问题更能“刺痛”一些人的心。也正是自八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哲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经济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如“万斛泉涌”般出现。虽然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数量统计”,而实际上,无需这些统计数字人们已能深深感觉到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增长”(dramaticgrowth)。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势头目前仍在继续。在历史上,经济哲学曾经繁荣过,…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外相继兴起过科学发现问题研究的热潮。这一研究热潮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它一反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的发现与发明的二分法,将科学发现纳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围。这就抓住了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因为“科学方法论的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如何发现和如何证明?”(江天驻)国内外探讨科学发现问题采取了大致相同的策略:国外“发现之友”们十分重视案例研究,因为他们遵循“科学实际上是怎样的”方法论原则(历史主义学派),而抛弃了“科学应当怎样”的方法论原则(波普尔)。国内学者则更明确地提出:先作案…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初的“语言学转向”实质上也就是“语形学转向”。这是因为,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主要是把形式句法的规范性同经验性联系起来,将科学哲学研究引向经验基底的句法层面,因此,从“语形学转向”的形成、本质特征及其意义等方面对语形学进行详尽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预示其未来发展的研究趋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是:(1)相对主义,(2)科学的意识形态化,表现在对科学理论,实验,客观真理,理性的全面解构之中,表现为“强纲领”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后殖民科学观与激进的女性主义。所有这一切与科学哲学中的后实证主义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以人文涵盖科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观及其偏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二是泛道德主义。其偏颇之处在于:一方面,把科学狭隘地理解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精神片面地归结为儒家的“道德精神”,并强调以人文涵盖科学,其结果是人为地加剧了所谓的科学(事实)世界和人文(阶段)世界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56-56
本课题是我国首次启动的关于“海岸带生境修复”的国家863计划课题(2002AA648010)。课题针对渤海湾的主要海岸带类型——淤泥质海岸带,选择不同的海岸带生境类型,运用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在技术研究层面、技术应用示范层面、管理协调技术层面3层面上构建海岸带生境修复技术体现的框架,从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