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移动计算应用逐渐开展.针对军事应用需求,本文探讨了移动计算中的视频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就若干关键技术,如传输信道特征分析、压缩编码、数据容错和传输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类情绪会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光环境的影响,如光照周期长短的变化会导致季节性情感障碍患者出现忧郁或躁狂的症状,因此环境诱发的情绪异常也逐渐成为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本项目围绕视觉细胞感知外界光环境变化与大脑皮层下与情绪相关的核团间直接投射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发展从活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尺度、多维度成像及数据整合方法,并应用这些方法解释视网膜直接投射至情绪相关核团的直接神经环路,为"环境诱发情绪异常"分子机制、疾病诊疗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研究进展包括:(1)研制了小动物活体成像的系列线圈;建立了优化弛豫、扩散检测等 MRI方法;建立了多模态影像数据处理的软件工具包;开展了情感障碍模型大鼠 MRI的研究。(2)升级和完善了多种显微成像技术,包括超分辨 STED 系统、软 X 射线相干衍射实验平台与光电关联成像技术;利用电镜成像技术解析了多种超微结构;筛选了可作为X射线敏感探针的纳米材料并在细胞成像中应用。(3)建立了基于真空紫外光源的质谱成像系统;构建了抑郁症小鼠模型;完成了小鼠脑片的初步成像;搭建了基于荧光寿命检测的显微成像设备;鉴定了近红外视觉相关神经环路。(4)建立了复杂生物体系的多尺度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开发了复杂生物体系光谱模拟方法;建立了多尺度实验数据集成分析方法;研发了多模式成像探针。  相似文献   

3.
工程应用中复杂物体的特征识别和缺陷拾取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光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和全息技术,适于复杂物体内部缺陷的识别。近年来,该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因为物体内部缺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支持向量机、Adaboost集成学习及压缩感知等方法,研究视频数字水印的身份认证及版权认证技术,实现了视频帧数据中秘密信息或版权信息的大容量自适应隐藏,应用于3D影视动画制作云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用户身份真伪认证和数字产品版权认证等问题,并可对云平台中的认证异常及时反馈,降低了该系统中的产品外泄、盗版等风险,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急需融合网络化感知、通信、计算与控制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后者已成为国家"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然而,由于工业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潜在威胁性,环境干扰、相互干扰、不端行为干扰和恶意干扰等多源干扰下的复杂无线信道环境严重制约了感知数据的传输效率与感知...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3,(23):I0004-I0004
小犁猛禽。全长25厘米左有,上体及两翼大多灰褐色,体习习多具黑褐色羽十纹以及虫蠹状细斑,并散有棕白色眼斑。额、脸盘棕白色:后颈的棕白色眼斑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半领圈。下羽、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色横斑。下体灰白,嘴淡黄染绿色。爪淡黄色。  相似文献   

7.
序 号中文名英文名注 释2 0 0 0 .DW .111相量感应测井 phasorinductionlog 使用感应测井线圈系 ,同时记录地层的同相分量和相差 90°相位的分量 ,通过信号合成技术消除传播效应影响的一种测井方法。2 0 0 0 .DW .112高分辨率感应测highresolutioninduc 一种先进的感应电阻率测井。与常规感应井tionlog ,HRI 测井相比有更高的垂直分辨率和更深的径向探测深度 ,能分辨 6 0cm厚的薄层 ,在厚度大于 90cm的地层中可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2 0 0 0 .DW .113成像测井imagingwe…  相似文献   

8.
从射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起来的物联网技术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物联网接入网络的多样化,造成感知网络和数据专网的通信困难。智能接入网关是解决网络互联互通的关键产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智能接入网关,他能支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和网络接入方式,并能为中间件或者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方便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种汽车感知系统的开发成功是汽车安全技术的又一大突破. 马自达开发的感知系统是在车身后部相隔60毫米安装了2只CCD摄像机,并和车上的电脑系统相连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矿业勘探的原理与实践以及相关地震阵台阵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非接触重力梯度成像技术,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破译提高技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和交通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车路系统(IVIS)作为一种改善道路性能的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为了解决当前复杂环境下IVIS测评要素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智能车路系统层级解耦与测评要素提取的方法。通过建立IVIS交叉口测评要素高维矩阵,采用欠完备自编码器对高维矩阵进行线性降维,分析IVIS高维矩阵的耦合机理,有效降低数据的冗余度,并针对IVIS效率、环保、舒适性层级中数据的异质性和同质性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有效分层提取主体的测评要素,确定各测评要素的权重,最后利用SUMO仿真软件构建了IVIS交叉口仿真场景并完成了测评要素提取。该方法可以为IVIS测评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IVIS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一、主要技术特点 新型建筑模板是90年代新技术产品,施工速度快、寿命长,水泥浇铸质量好,不需要抹灰,单位水泥浇铸费用是旧式模板的1/8.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如何在心智上接近或达到人类意识,这是技术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然而,智能机器如何拥有真正的心智,或者说如何在技术之外融入“体验自身存在”的能力?这依旧是技术层面和科学层面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时间感知着眼,区分了三种“程序时间”和“感受时间”,并最终认为,智能机器在时间感知上必须突破静态的B理论模型,走向动态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0,(2):50-51
一、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建筑模板即建筑工程浇铸混凝土时用的模板,已取代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的老式钢模板,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水电站、码头施工、立交桥……的水泥浇铸工程中,因其市场广泛,涉及部门行业多,仅中央各部直属工程及地方各省建筑公司模板需求量为数亿元.第一代模板为自然木材的木盒子板,因其浪费木材特别严重,在我国70年代以后已基本无使用者.  相似文献   

15.
脑成像能否作为法律证据是近年来法律与神经科学交叉的一个重要论题,争论双方各自从不同的立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从伦理学的道义论立场出发,在行为动机、道德规则、道德义务三个方面表明,脑成像作为法律证据只能得到部分辩护.文章从伦理学的后果主义立场出发,表明在脑成像技术不成熟的状况下脑成像作为法律证据得不到辩护.  相似文献   

16.
住宅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是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住宅建筑结构体系与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的子课题.研究以解决混凝土住宅结构检测中的关键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混凝土住宅结构的抽样检测技术;混凝土住宅结构质量评定技术;混凝土结构动力检测技术;混凝土质量检测的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混凝土质量检测数据融合技术;砌体住宅结构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技术;住宅结构工程质量动力检测技术研究;砌体住宅结构工程质量现场检测技术研究,工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1999,(10):43-44
一、主要技术内容 ZDT-I型智能堤坝隐患探测仪集单片机、发射机、接收机、多电极切换器于一体,实现了自适应动态补偿、高速采样极化电位抑制、即时自动调零消除通道零飘等独特技术设计,从根本上提高了仪器的精度、分辩率和抗干扰性能,新创了连续测深、现场显示二次场衰变曲线、恒流供电、点测或扫描方式测量自然电位四项实用功能;并配套开发了具有"成像"功能的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和具有汉字提示、人机对话、数据采集、数据显示、数据储存、数据查询、与微机通讯、现场显示测试曲线等智能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光子学与生命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医学成像是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高科技手段.随着激光技术、光谱技术、显微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的飞速发展,探索光子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与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国际上迅速发展的学科前沿.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由于数字身份主体对身份数据化风险感知不足与自身的网络言行缺乏约束、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大数据技术构建的个人数字身份在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数字身份被盗用、数字身份易追溯和数字身份认同等伦理问题。这既危害了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也不利于网络社会的发展,造成现代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悖逆。为此,必须从网络技术的负责任创新、社会规制的系统完善、网络素养的有效提升等方面加以克服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