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法,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江西省11个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续艳艳 《科技资讯》2011,(32):210-213
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尺度。本文在分析区域人才创新能力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3个模块、7个因素、1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1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科学管理研究》2017,(3):75-78
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现,在全国31个省份中,内蒙古是一个极具科技创新潜力的区域,但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等维度显著落后于其他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创新和提高创新产出水平是提升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劳动力质量和创新资源投入作为自变量,以面板模型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上述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劳动力质量和创新投入的角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应建立信息化基础上的劳动力质量提升模式、强化企业人才培养保障激励机制、增加研发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展企业技术创新非银行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5.
开展旅游创新能力协调性分析有利于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把区域旅游创新能力划分为旅游创新投入、产出、环境支持能力3个一级指标、 8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引入投影寻踪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8-2017年旅游创新能力协调性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旅游创新能力整体表现出由"失调"向"协调"演化趋势,但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中国旅游创新能力协调性的阻力因素各异.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旅游创新能力及其协调性提升,要做到旅游创新环境改善和旅游创新产出能力提升并重,需重点做好旅游创新科技、人力、财力环境的营造以及旅游创新知识产出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教育与生产率及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能促进个人及社会发展的投资。但这个问题真正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产出的增长不能完全由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来解释,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些学者,如舒尔茨(schultz),将人力资本引入声场函数,对生产率的增长作出了解释。其研究导致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多研究中,教育是作为一种能增加产出的重要因素,与物质和劳动占有同等地位。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教育在促进技术革新、提高劳动者在优化个人资源和适应经济环境转换的能力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因此.各个地区的发展现状也很有可能就是由教育水平差异的存在而引起的。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重心模型引入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演变的研究当中,计算了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并分析了其演变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定量研究总结了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16年来快速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偏离我国几何中心;我国科技创新重心与高技术产业重心、经济重心和研发投入重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科技资源的空间集聚、科技创新环境是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对中国2008-2017年30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且引入物理耦合模型对双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时间层面,中国省市的双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在空间层面上,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各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高耦合协调度省市在东部集聚,低耦合协调度省市在中西部集聚,影响因素主要有创新投入、创新结构、创新产出、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并且一个省域双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提高,会带动周边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最后基于研究发现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18,(10):36-39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普遍好于内陆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以据此提出了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区域经济协调战略,达到缩短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对河南省2010—2017年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18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显著,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极不均衡,大致呈现以郑州市为中心由内到外政策创新绩效递减的状态。因此,河南省应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创新发展核心增长极,同时逐步辐射其他地级市,实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河南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对国内有关山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和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展缓慢是影响山西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山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FDI、官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FDI、官产学合作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1995—2008年区域实际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探讨了FDI与官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FDI、官学合作、产学合作以及官产合作是区域创新能力的Granger意义上的原因;FDI、官学合作、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起着显著的正面效应,其中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官产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数据统计和SPSS11.0计算机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我国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较具代表性的14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评分、划类和排序,论证了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大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系数作为测度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根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Nich)以及离差(Di)和比率(Gi)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区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7—2015年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并呈现出阶段变化的特征。(2)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从静态格局和动态变化上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根据各市的区域特点及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将河南省18个地市划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以及弱等5种区域类型;(3)创新能力、人才密集度、科技投入对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作用较大,技术市场需求和信息化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要"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站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科技界和科研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认真学习贯彻这一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影响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哈尔滨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欣  于渤 《科技与经济》2011,24(2):20-24
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4个区域核心城市为研究背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样本城市的创新要素和能力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哈尔滨的剖析可知,其优势在于:区位优势和对俄合作;经济基础和城市综合服务后发优势;国家级园区对科技创新强势带动作用。其不足在于:多元投融资体系未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少;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竞争力不强;对人才吸引乏力;产业集群与技术链条缺失;对创新缺乏宽容持续性。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研究思路、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提出了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方针策略,并以关中为例,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标准差、变异系数和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指标分析凉山州17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并结合区域经济实际情况,阐述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讨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