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ay_may 《科学之友》2004,(4):83-83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的文化不断地融合,以前保守的中国人开始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思维方式,习惯了西方的许多节日,其中不少是宗教的节日。  相似文献   

2.
李响 《科学之友》2004,(4):83-83
不久前,十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一致呼吁:救救传统节日。他们认为,现在中国人对西方节日有种崇拜心理,几乎每节必过。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气氛越来越淡,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目前,传统节日不是法定节假日,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考虑过节,因此西方节日挟着年轻人的崇洋心态“乘虚而入”。因此,要改变目前人们热衷过西方节日的心理,就应该让传统节日在法定节假日中占一席之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时间的一种方式。如果将一些公众认同感较强、…  相似文献   

3.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涵的外化和表现,它的形成和形式都是独特的,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质。它甚至是神奇的,比如中国的许多节日,带有节令预告和神话情结的双重特征,当此节日时,不但气候应时而变,庆贺方式也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异邦异族难以学习到精髓的。然而,曾几何时,西方的节日却风行神州,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感恩节等等不一而足,尤其近些年,这些“舶“来的“洋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像那么回事,过节的人越来越多,倒使中国本土的许多节日相形见绌,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许多热心于传统文化保护的人站出来力推…  相似文献   

4.
宜欣  王可 《科学之友》2005,(2):78-81
感悟篇· ·永不消逝的传统 如同圣诞节对于西方人一样,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所包含的内容在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在变,但春节在中国人生活和意识当中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中国人的春节,据说已经有 4 000 年的历史,不过起初不叫春节  相似文献   

5.
<正>在秋季北方的夜空中,一个“W”形的星座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星空里著名的“王冠”——仙后座。在西方的神话故事里,她是埃塞俄比亚的王后;而在中国古天文中,这里是马车夫王良为天子策马御车在阁道上飞驰的星官。  相似文献   

6.
指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大约是中国或是世界抗衰老“第一人”,或者说是“先驱”吧,可惜他最终还是带着他的理想去了阎罗殿,那时马克恩还没诞生,上帝离咸阳也太远。不过他寻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却代代相传了下来,贵为“天子”者都想万岁,芸芸众生也都想多活几年;老人想返老还童,青年希望青春永驻。抗衰老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过洋节日,只不过是大家觉得生活无聊想找个时间热闹热闹而已。西方的节日比较热闹一些,这可能是年轻人们喜欢过的原因。我国的中秋节,以前是小节日,现在不也挺隆重的么!如果谁能把端午节也搞得热热闹闹,过的人也不会少的。“不过是和朋友的聚会和资金的浪费,我们能期望在过洋节的时候得到西方的文化精髓吗?”我们过圣诞节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借洋人的日子热闹一下而已,不是为了什么西方的文化,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管他什么文化不文化。与西方文化无关@小流星  相似文献   

8.
说到李约瑟,中国科技界对他并不陌生,因为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最杰出、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他是让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无限空间和生命永恒邵水浩摘译卡尔·荣格在把他的一本书题名《现代人在寻找心灵》时,他就示意标题的意思是当真的。荣格发现宗教信仰和实践的稳定衰退招致了最严重的后果。因缺少一种满足的神话,西方社会已进入一种持久的精神危机状态。”他认为关于起源的一种解释对人...  相似文献   

10.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到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期,节日期间,各国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的春节。  相似文献   

11.
泽泽 《科学之友》2004,(4):84-84
仔细分析热衷洋节日的中国人构成会发现,90%过洋节日的人为38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他们中的一半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用北京王府井某商家的话来说,“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日就是专门策划给有钱的年轻人的,中老年人对此不感兴趣。”面对“洋节”现象,有些人深感忧虑地说:“这是值得警惕的文化侵略”。对此,专家们却不以为然:“这不过是一种快乐的借口,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讲的是家人团聚,而洋节日的狂欢色彩使它更像是为自己而过。我们不过是喜欢朋友间聚会时的狂欢,喜欢舞会中暂时抛开所有烦恼的轻松感觉而已。”当然,热衷洋节日的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科学不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继承,而是西方科学传播的结果。追本溯源,传播西方科学的先行者是一批来自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传学”,从一开始就与传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西学传播的速缓兴衰也与传教事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万历四十四年(1616)五月,南京礼部侍郎沈灌上了一道《参远夷疏》,他指控西洋传教士王丰肃(Alpho-nse Vagnoni,1566—1640,意大利人)等有以“大西”对抗“大明”,以“天主”凌驾“天子”,以治历法“暗伤王  相似文献   

13.
雅芳 《科学之友》2007,(23):89-90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到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期,节日期间,各国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的春节.  相似文献   

14.
偷走圣诞节     
在美国的节日故事中,最感人的当属作家苏斯博士(Dr.Seuss)写于1957年的《老精灵格林奇是怎样偷走圣诞节的》这一篇。苏斯博士原名西奥多·苏斯·盖塞尔(TheodorSeuss Geisel),写过许多广为流传的儿童故事,这篇故事完全抓住了美国人常说的那种“节日精神”的实质。 脾气很坏的老精灵格林奇一个人和他的狗住在石山上,山下是一座古老的村庄。一到圣诞节,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温馨的团圆气氛,让格林奇嫉妒得要死。这一年,他下决心“偷走”村人的圣诞节,夺去他们的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59年的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受中华文化影响,亚洲地区的不少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端午活动.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人世界各国的视线.现在,赛龙舟在西方很流行,也很受欢迎.还有一些国家尽管不过端午节,但对吃粽子情有独钟.由于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沿袭的差异,各地在欢度端午节时所举行的活动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7.
张文俊是值得让人刮目相看的.当然这多少与他的经历有关。1979~1989年期间他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先后获得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正是这段背景,使他成为极少数精通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的中国人之一,也是他日后一系列事业发展的基石。在他荣获启明星称号3年后的今天,《今日启明星》专刊在上海大学访问了这位有南斯拉夫背景的中国年轻学者。18年前,张文俊是因国家高教入管部门的一项安排,从当时的若干城市应届高考的优秀生中直接挑选部分学生到欧、美、日等国完成高等教育。此一试验性的只有实行l~2年就因种种原因而改变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陈丹青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是将中国油画从"伤痕美术"中走出来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开创了"乡土情"和"生活流"的先河.<西藏组画>用客观的视角真实直观地塑造了藏族人民纯朴的人性美,是对人性的讴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作品,从纽约回国后,陈丹青的内心充满了中西方的碰撞与摩擦.这样他继而放弃了<西藏组画>,走近了董其昌等人的"山水"中,把它们如实地照搬到画布上.从表象上看,他是用油画再现中国的水墨山水,画的是"画中画",试图把中西方的艺术结合到一起,但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说,他的作品,既是写生,又是反写生:既是传统写实,又以此质疑传统写实--就像艺术革命,有时也是反艺术革命.  相似文献   

19.
木白 《科学之友》2006,(1):84-87
每逢年末,节日的气氛就会扑面而来。某天,看到大街上的橱窗里摆上了圣诞树和彩灯,连许多商家的销售员都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招揽顾客。我突然在想,外国的节日已经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喜不自胜地欢度着各种各样的节日。中国人如此热衷洋节日,那么洋人呢?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又了解多少?龙城太原,这个中国古老的文化名城,在新千年里也敞开怀抱迎接着五湖四海来的宾客,其包容大气之势,令古城光彩熠熠。这些外国友人来到太原,或贡献技术,或创业,或定居,或旅游。那么,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融入中国百姓生活?还是在文化的边缘徘徊?带着诸多的疑问,《科学之友》文化版块的记者走访了一些在太原生活的洋人。  相似文献   

20.
陈敬全  朱新轩 《科学》2007,59(2):43-47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西学东渐对于上海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当时的上海还没有特别显眼之处。一方面,它不如澳门、广州等地作为西方传教士由南洋进入中国的门户;另一方面,它又不及北京作为当时的皇都那么显赫。在西方传教士眼里上海是没有位置的。然而,上海徐家汇人徐光启在这次西学东渐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京都任职期间,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泽和编著了《几何原本》、《勾股仪》、《泰西水法》、《测量法议》、《测量异同》、《崇祯历书》等,内容涉及天文、历算、数学、地理和物理学等多种领域,他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晚期中国“引进西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