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桐丛枝病是常见的泡桐严重病害,病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关于其发病原因一直未能肯定。日本土居养二等曾在病株筛管部分发现存在类菌原体,因此自1967年起即认为该病病原为类菌原体,而非病毒致病。在我国泡桐丛枝病病原研究工作中,也已发现了类菌原体病原。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山东省济南泡桐丛枝病、刺槐丛枝病区,发现了花卉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majus)丛枝病.病株症状:腋芽丛生、节间缩短、叶子变小,形成丛生;严重时,叶子逐渐  相似文献   

3.
类菌原体     
一、类菌原体的发现黄化病是常见的植物病害,它是一种整株性病害。其主要病症为:叶片黄化、植株矮化、侧枝丛生、花部变叶等。随着症状加剧,使植株衰弱,最后可致死。水稻黄萎病、玉米矮化病、马铃薯丛枝病、桑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梨树衰退病、柑桔黄龙病、茄子小叶病等植物病害都属黄化病。植物黄化病造成严重损失,如我国泡桐丛枝病严重病区发病率可达80%以上,一般为30~50%,严重影响林木生长。1959~1962年,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因梨树衰退病而导致110  相似文献   

4.
我国植物类菌原体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等在桑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马铃薯丛枝病的病株以及感染翠菊黄化病原的矮牵牛的韧皮部筛管细胞里,发现一类在健康植株中不存在的新粒子。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表现出多种形态,没有细胞壁,仅具有厚度约10毫微米的三层单位  相似文献   

5.
张春立 《科学通报》1993,38(22):2112-2112
类菌原体(MLO)是一类引起多种作物严重病害的病原,无壁,仅有单位膜,大小不一,难以纯化和体外培养,长期以来对这类病原一直缺少一种特异、灵敏及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也阻碍了对病原本身的一些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我国泡桐遭受MLO 严重危害.本文以自然染病泡桐病组织为材料,进行了泡桐丛枝病(PWB)MLO  相似文献   

6.
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木兰 《科学通报》1994,39(4):376-376
泡桐是我国黄淮海地区主要的速生、优良用材树种.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Broom,PWB)已成为泡桐生产中的严重障碍,预北农桐间作林重病区发病率可高达94.4%.据1989年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302.15万元.这一病害的病原已经证明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由于其结构特殊性和难以进行体外培养,以前对PWB-MLO多采用电镜观察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的间接检测法.这几种方法在实际诊断和病原特性的研究上各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直缺少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和鉴定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甘薯丛枝病是由两种病原体(类菌质体和线状病毒)复合感染而引起,并在电子显微镜下首次观察到该病毒质粒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1938年夏,作者之一在前河南大学任教时,曾观察到开封一带紫花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树的叶片上具有大小不等的黄色或淡绿色环状病斑,并拍摄了照片(图1),时隔40余  相似文献   

9.
戴月明 《科学通报》1981,26(11):697-697
三尖叶猪屎豆(Crotalaria anagroides)是我国南方多年生的高秆绿肥作物,常常栽种于果园和稻田旁边,是一种很好的绿肥。正常株的叶片由三个小叶组成,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色。1979年在广东省博罗县杨村华侨柑桔农场的病果园边发现所栽种的三尖叶猪屎豆出现了丛枝病,其症状与发现的许多植物黄化病害十分相似。病株腋芽大量萌发而成枝叶丛生状,叶片  相似文献   

10.
<正>古琴的价格一直不低,初级的练习琴1000元左右,普通琴五六千元,而好一些的则要一两万甚至十几万。学琴者可以买琴厂批量出品的琴,也可找有经验的斫琴师定做。中低档古琴多以泡桐为材,音色寿命较短;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以老  相似文献   

11.
角蒿属Incarvillea是法国植物学家A. L. Jussieu于1789年以纪念P. Incarville建立的一个属。在早期的一些植物学著作里,角蒿属中的植物是十分杂乱的,共约40多个种名,不仅包括紫葳科的凌霄花属Campsis Lour.,紫葳属Bignonia L.,泡桐属Paulownia Sieb. et Zucc.,和黄钟花属Tecoma Juss.的种类;还包括苦苣苔科芒毛苦苣苔属Aeschynanthus Jack.,唇柱苣苔属Chirita Buch.-Ham.和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 D.Don的种类;甚至还置入了旋花科番薯属Ipomaea L.和豆科猪屎豆属Crotalaria L.的植物。1961年,英国植物学家A.J.C.Grierson系统整理了世界主要标本室的标本,并写出了《A REVISION OF THE GENUS INCARVILLEA》一文。至此,该属的许多错误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