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大字典》作为当今常用工具书,其释义具有权威性,但在一些字的释义上仍有讹误,本文试就“安”的“坐”义进行考析。“安”主要有八大义项,但其“坐”义与其它几个义项缺少义素上的联系,实为“止”义。  相似文献   

2.
编辑与作者之间有“异”有“同”,其“异”是绝对的,“同”是相对的。不认识二者之间的“异”与“同”,就不能真正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虽然是相对的,但它是编辑和作者二者之间的最佳境界。没有二者之间的“同”,编辑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就难以妥善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以“同”为前提与以“异”为前提有很大的不同。要使编辑与作者二者之间从“异”到“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单一化的倾向。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求“同”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应作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理学中“源”“库”“流”的教学刘凤霞(南阳理工学院生化系,河南南阳473066)在植物生理学中有一章关于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与分配,其中谈到了“源”与“库”之间的关系,但涉及到“流”的内容并不多,而同化物运输与分配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如...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动真情?聆听王崧舟老师教《一夜的工作》,便能从中找到“煽情”的“点”与“线”。  相似文献   

5.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6.
中文中的“气”与日文中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微妙的差异。从二者的比较中,可以窥见中日文化的异同。本文着重从构词、语法等方面对“气”和“”进行探讨、比较。  相似文献   

7.
作文与情感的关系,《诗经》最早涉及。之后,汉代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有“情者,文之经”、“辞以情发”之说,而唐代柳冕提出的“文生于情”的观点最为著名。这些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情感与写作的关系,强调了情感对写作的重要意义。由于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文章中的情感与读者也就有了关系。这种关系,前人总结为“情生于文”。但“情生于文”却不易做到,是需要一定写作功底的,若注意“文情贵独”,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技巧,则“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9.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中曾有一次“洋雅”与“土俗”之战,然而都往往被学界所忽略了。其实,这场“洋雅”与“土俗”之战,关系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我们不能不反思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伤口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O”的联想     
在26个英文字母中,“O”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排行15,“O”从不因为坐第15把交椅而自卑或自傲,它只是字母中平凡的一员,总是哪里需要哪里有我。记得五年级刚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曾让我们把“O”与0”(零)联系起来记:“‘O’就是一个小小的‘0’,它们是一样的。”这时班里鸦雀无声,我陷入沉思之中,“它们难道真的一样吗?”零就是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它显得荒芜、孤独与自傲,而“O”它是一个英文字母,它有血有肉,有它的灵魂,有它的思想……“O”的灵魂是伟大的,它为许多个英文单词献身,正因为有它…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多种招生录取方式,“注册入学”是其中重要一种,并有逐渐推广并成为主流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的高职“三风”建设具有较多新的内涵与延伸。该文以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基于“注册入学”学生特质,构建新“三风”关系模型,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三风”建设困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中国绘画中“形”与“意”这一传统话题的探讨。针对当今在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汇中有关东方文化艺术的地位及价值出现的种种误导倾向,着重从传统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形”与“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比较富于实践性的思考与阐述。本文提出,中国绘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意”组合的美学法则是东方绘画独特的审美情结,本质上是以“意形合一”的交融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谈语言的“有标记”和“无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各种语言单位有一部分的成份是基本的,其负载的意义是中性的;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部分的成份,则在这类中性意义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某些特征意义,因而具有了某种“标记”,成了“有标记”成份。把语言的各种单位作出“有标记成份”和“无标记成份”的区分,是近代语言学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手段。“标记”这一概念反映了语言一个带普遍性的特点,如运用恰当,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诗歌有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它们多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抒情,这种特色的古老源泉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兴”。考察“兴”的物象的特点,“兴”与下文联系的程度以及关联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诗歌发展初期,古典诗歌的“情”与“景”二者关系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韩文敏 《科技信息》2009,(2):219-219
歌唱家应该是能够发展到足以响御整个宏大剧场的音量和魅力,应该声音甜美,音高准确,使音乐作品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歌唱者,应具备那种“有人情味”的演唱,要求他们在正确要求其它方面的基础上,更要有正确“字”“情”的结合,歌唱中的“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五霸”之说历来纷繁,前人以为有“三代五霸”与“春秋五霸”之别。实际上,任何一个“五霸”说都不是以某一标准(如主持盟会、天子赐伯等)可以归集的,“五霸”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一词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学家束《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动外悠。”考察它的含义,前者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后者是与“武功”相对应的词汇,包含着“文治”的意义。古代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均与现代文化学所运用的“文化”一词有区别。在现代科学上,“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学上,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术语。在欧洲,1420年时“文化”一词尚系指“农耕”。1865年,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E·B·泰勒在…  相似文献   

20.
陕西方言中表示“好”义的三个词:“嫽”“蒇”“完也”,在地域使用范围上略有不同,但是却共同体现了陕西人特有的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崇古尚文、知足常乐的文化心理。由此可以看出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体现出关中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