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毛虫(Euproctis similis xanthocampa)雌峻性信息素腺体(包括产卵器)的漂洗液(1450FE)经薄层层析和制备性气相层析分离到一个活性馏分,经测算,每头雌蛾约含60ng。微量化学反应判断该性信息素是一不  相似文献   

2.
朱湘雄 《科学通报》1987,32(19):1500-1500
迄今为止,已鉴定出数百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然而。对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了解甚少。 70年代初叶,Riddiford和Williams发现切除柞蚕(Antheraea polyphemus)和雪古比蛾(Hyalophora cecropia)蛹的心侧体-咽侧体复合体后明显地影响雌蛾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的释放。最近Sasaki等的重新研究表明心侧体对上述雌蛾的生殖行为并无显著的作用。Ho-  相似文献   

3.
唐睿  苏茂文  张钟宁 《科学通报》2012,(25):2380-2389
在室内分别对美国白蛾雌虫和雄虫进行了55种寄主化合物的触角电位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雄蛾反应较强的化合物分别是(强度从大到小排列,下同):反-2-己烯乙酸酯、壬醛、己醛、反-2-己烯醛、己醇、乙酸异戊酯、顺-3-己烯乙酸酯、乙酰乙酸乙酯和香茅醛及(+)-香茅醛;雌蛾反应较强的化合物分别是:己醇、己醛、苯乙酮、乙酸异戊酯、壬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乙酸酯、香茅醛、顺-3-己烯-1-醇及反-2-己烯醇.从55种化合物中筛选出了7种活性较高的化合物进行了剂量反应实验,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雄蛾对7种化合物的反应都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而且雄蛾对每种化合物最高剂量1000g的相对反应值都与同种化合物其他剂量的相对反应值反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苏联斯特尼可夫教授从受精选择性的理论基础出发,做了家蚕重复交配的试验,用三个雄蛾的精子,使一个雌蛾受精,结果比单交一雄蛾的,产蚕量提高到121.5%。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实验雌蛾三重交配,次代蚕的生命力超过对照区24—27%。这些试验说明:家蚕雌蛾从二个乃至三个雄蛾的混合精子中选择受精,对提高后代的生命力上是有实际意义的。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朱洗先生等曾从事家蚕混精杂交的工作(“科学通报”1954年3月  相似文献   

5.
应用气相色谱(gas chromography, GC)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了美国白蛾中国种群性腺提取物的组分, 通过与合成标准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图的比较, 4种化合物被确定为美国白蛾中国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 分别为(9Z,12Z)-十八碳二烯醛、(9Z,12Z,15Z)-十八碳三烯醛、(3Z,6Z,9S,10R)-9,10-环氧-3,6-二十一碳二烯和(3Z,6Z,9S,10R)-9,10-环氧-1,3,6-二十一碳三烯, 其比例为2:33.6:58.4:6. 野外实验结果表明, 合成的性信息素单组分对美国白蛾雄蛾没有引诱力, 而4种组分的混合物对美国白蛾雄蛾有显著的诱捕活性; 剂量为200~300 μg的该混合物的灰色橡胶诱芯, 能够有效地监测美国白蛾种群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刘孟英 《科学通报》1983,28(23):1471-1471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为害苹果、桃、板栗、向日葵等多种果树和农作物的害虫。这种昆虫雌蛾分泌的性信息素  相似文献   

7.
夏邦颖 《科学通报》1966,11(7):316-316
根据作者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生殖的研究,观察到正常交配雌蝗卵巢是物质合成的重要部位,但孤雌生殖雌蝗卵巢发育迟缓,产卵前期延长。近年作者等又报道,在交配过程中雄蝗抱持雌蝗,除产生机械刺激效应外,雄蝗能分泌微量化学物质,促进雌蝗卵巢发育,并进一步证实,雄蝗睾丸以及脂肪体和腹部体壁等的乙醚提取物,亦具有促卵巢发育效应,因此称为促性腺物质。本文报导正常交配雌蝗卵巢和孤雌生殖雌蝗卵巢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入侵害虫蔗扁蛾蛹期蜕皮激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液相色谱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新入侵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蛹内的蜕皮激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以期明确蔗扁蛾蛹内蜕皮激素的主要组分及动态变化规律. 蔗扁蛾蛹期的蜕皮激素种类主要是20-羟基蜕皮激素. 无论雄蛹还是雌蛹, 整个蛹期蜕皮激素含量起初逐渐升高, 达到一个明显的峰值(每蛹80 ng左右)后则逐渐下降, 至蛹后期的几天里, 蜕皮激素含量相对水平较低, 为每蛹30 ng左右. 雄蛹的峰值只出现在第3天, 而雌蛹的峰植较为平缓, 横跨在第2~4天间. 特定蛹期(第1, 2, 4, 5, 6天), 雌蛹蜕皮激素含量明显高于雄蛹. 同时发现, 蛹期4 d后, 后半蛹的蜕皮激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前半蛹.  相似文献   

9.
小菜蛾对白菜挥发性次生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馈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韩宝瑜  张钟宁  方宇凌 《科学通报》2001,46(16):1384-1386
用Porapak Q吸附、正已烷洗脱、GC-MS 合标准化合物鉴定出完整白菜挥发物含有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乙酸顺-3-已烯酯、罗勒烯、2,5-已二醇、青叶醇、正壬醇、β-香叶烯、α-蒎烯、反-2-已烯-1-醇、D-柠檬烯、丙酸顺-3-已烯酯、芳樟醇、香叶醇、反-4-已烯-1-醇、异戊酸顺-3-已烯酯、α-萜品烯、β-石竹烯、蒈烯-3和α-石竹烯,前5种为主要组分。各组分均能引起触角电位(EAG)反应,其中烯丙基异硫氰酸酯、C6醇及其酯类青叶醇、反-2-已烯-1-醇、反-4-已烯-1-醇、异戊酸顺-3-已烯酯和2,5-已二醇引起的EAG反应较大,且雌蛾对这6种组分的EAG反应值稍大于雄蛾。匝烯类引起的EAG反应较小,雌蛾EAG反应值小于雄蛾;而雌、雄蛾对β-香叶烯的反应稍大。风洞试验表明完整白菜挥发物、烯丙基异硫氰酸酯、2,5-已二醇和异成酸顺-3-已烯酯显著地引起小菜蛾的定向飞行和着落;完整白菜挥发物活性最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次之。雌蛾对烯丙基异氰酸酯的趋向性稍强于雄蛾。α-萜品烯等为次要组分,触角电位反应和风洞研究均证实其活性弱。  相似文献   

10.
4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及在近缘种生殖隔离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祥波  赵成华  高伟 《科学通报》2001,46(17):1435-1439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EAG)等技术结合田间试验、鉴定了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的性信息素成分是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Z5,E7-12:Ald)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GC与GC-MS分析表明,思茅松毛虫D.kikuchii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和Z5,E7-12:OH;这两种成分及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OPr)对雄蛾有显著的EAG活性,来松毛虫D.spectabilis的性信息素曾被鉴定为Z5,E7-12:OH,但在田间试验中发现Z5,E7-12:OH和Z5,E7-12:OAc及Z5,E7-12:OPr及1:1:1的比例组成的诱芯的诱蛾量是Z5,E7-12;OH单一组分诱峰量的3倍,EAG分析表明除Z5,E7-12:OH之外,Z5,E7-12:OAc及Z5,E7-12:OH,还有少量Z5,E7-12:OAc,因此在赤松毛虫中,Z5,E7-12:OAc为一种性信息素微量成分,而Z5,E7-12:OPr是一种性引诱剂成分,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经GC分析发现含有Z5,E7-12:OH和Z5,E7-12:OAc及Z5,E7-12:OPr,这3种成分有很强的EAG活性,组成了油松毛虫的性信息素,探讨了这些性信息素成分在松毛虫属昆虫近缘种生殖隔离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列颠帝王蛾生活在英国,它是英国惟一的天蚕蛾家族成员。每年的4 ̄6月,是帝王蛾寻偶交配的时节。这时,成群的雄蛾会在阳光的伴随下,飞越在灌木丛中、沼泽地上和花园篱笆间。它们从日头高照的正午一直飞到日落,为的是故意暴露自己,好让雌蛾早点发现自己。它们几乎不长嘴巴,所以几乎不能吃东西。对于雌蛾来说,要想出风头表现自己并不难,它们用不着不知疲倦地飞啊飞的。为什么呢?原来它们的腹部后端有一个腺,只要用力挤压这个腺,就能发出强烈的气味。因此,它们只要静静地待在花草树木上,凭借一股气味就能招引来大群的雄蛾。雌蛾的这个本领是天…  相似文献   

12.
谈忠兴 《科学通报》1987,32(22):1742-1742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鳞翅目蓑蛾科)是中国东南部林木和行道树的一种重要害虫。大袋蛾幼虫孵化后,即作袋囊护身,随着虫龄的增长,袋囊不断扩大。老熟幼虫在袋囊中越冬,翌年5月初化蛹,5月下旬羽化。雄蛾羽化后即离囊飞去,雌蛹羽化为蛆状成虫,不  相似文献   

13.
茶提取物与抗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瑞芳 《自然杂志》1999,21(6):335-339
茶多酚为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茶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是表现药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茶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从致突变试验发现,由于其抗氧化作用改变了致癌剂和诱癌剂的作用而达到抗突变的目的;(2)通过细胞培养,证明茶的提取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有剂量-效应关系;(3)致癌基因表达研究证实,茶多酚类化合物能抑制癌基因的表达;(4)整体动物实验结果阐明,喂饲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癌和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艾克蕙 《科学通报》1977,22(12):536-536
炔雌醇(19-失碳-17α-孕甾-1,3,5(10)-三烯-20-炔-3,17-二醇)及其3-环戊醚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强烈的女性化作用.1949年,Niederl等报告了4-硝基雌酚酮(4-硝基-1,3,5(10)-雌三烯-3-醇-17-酮,该作者误认为2-硝基雌酚酮),4-羟基雌酚酮和4-羟基雌酚酮3-甲醚的合成;同时发现这些雌酚酮的衍生物与雌酚酮相比,其女性化作用显著降低,甚至不显示女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树透翅蛾性信息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家纬 《科学通报》1985,30(21):1656-1656
杨树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ot)属磷翅目透翅蛾科,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严重危害三北防护林杨树的生长和木材质量。由于该虫从蛀入树干条内危害,使杀虫剂和其它防治方法难以奏效。因此,研究采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杨树透翅蛾的危害是林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云南红豆杉一类新二萜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锡葵 《科学通报》1992,37(23):2186-2186
自从发现紫杉醇(Taxol)及其相关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以来,从紫杉属(Taxus)植物中寻找新的抗肿瘤的紫杉烷(Taxane)衍生物的研究在国内外日趋深入。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 K. Tu)是分布在中国的特有植物,主产云南。我们从云南红豆杉枝条的乙醇提取物,经石油醚、氯仿分配,氯仿部分经硅胶反复柱层析,氯仿-甲  相似文献   

17.
柞蚕抗菌肽的抑菌效应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黄自然 《科学通报》1986,31(14):1107-1107
注射大肠杆菌或超声波处理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均能诱导血淋巴产生抗菌肽、溶菌酶及凝集素等抗菌活性物质。柞蚕抗菌肽业已分离、纯化并测定其氨基酸顺序。柞蚕血淋巴中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对某些昆虫病原菌包括苏芸金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为了研究其抑菌谱的范围,本文主要报道抗菌肽D对某些人的病原细菌的抑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属鳞翅目,袋蛾科(Lepidoptera Psychidae).这种昆虫危害多种行道树、果树、茶树及林木.它广泛分布于我们黄河以南各省区,是我国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李聚才 《科学通报》1977,22(12):539-539
为了探讨引入甲軍基于雌甾的2-位对于其女性化及其它生理活性的影响,我们进行了2-甲氧基炔雌醇(Ⅳ_c)的合成.前文曾报道从炔雌醇出发,经硝化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2-羟基炔雌醇3-甲醚(Ⅴ_a).为了验证Ⅴ_a的2-羟基的位置和Ⅳ_c的17α-乙炔基的构型,我们又进一步将Ⅳ_c及Ⅴ_a分别甲基化成为同一的2-甲氧基炔雌醇3-甲醚(Ⅴ_b).对于雌甾类化合物而言,Loudon邻羟化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蛋白电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宿兵 《科学通报》1994,39(8):742-742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由于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而割裂,食物单调,生殖力低下等原因而面临濒危境地.以往的工作多集中于野外的生态、行为、数量分布、群体年龄结构、食物等方面,对大熊猫群体遗传结构或群体遗传特征如近亲交配系数等我们知之甚少.众所周知,大熊猫的生存力很弱,尤其表现于其生育力低下,产仔率较一般哺乳动物低,幼仔死亡率高达60%;雄体的精液质量差,畸形精子率达29.7%;雌体存在延迟着床的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