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设计理论不够完善,RC框架是历次大地震中出现破坏的倒塌比例最高的一种结构形式,结合震害调查 ,指出了RC框架抗震设计中的分析方法,安全度,填充墙的影响及破坏模式和适应高度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建筑RC框架-砌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C框架-砌体混合结构在我国欠发达地区村镇中小学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结构体系受力机理和抗震性能等尚不明确;通过一榀RC框架-砌体混合结构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考察裂缝的产生、开展和混合结构的破坏形态,分析RC框架-砌体混合结构的廷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研究混合结构的受力全过程和受力机理.结果表明:框架由于刚度较小,加载初期,墙体承担了大部分水平剪力,首先被破坏,墙体破坏后框架承担了大部分荷载,整个混合结构被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RC框架-砌体混合结构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3.
曹忠民  黄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7):7064-7070
框架结构中框架柱是主要承重构件之一,框架柱自身性能对框架整体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预应力钢绞线加固RC柱能够抑制早期RC柱显著提高柱的正、斜截面承载力,抗震方面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柱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目前研究中乏有预应力钢绞线的加固设计研究,因此限制了该项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本文对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及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和设计规范,从该项技术加固RC框架柱正、斜截面承载力出发,研究了其框架柱抗震加固设计和控制其最终破坏形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首先评述目前国内外有关RC框架节点加固技术研究现状,指出现有节点加固方法存在的问题.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闭合预应力钢丝绳加固RC框架节点的新技术,对该技术的基本思想、施工过程和技术优势进行详细阐述.为验证该加固方法的有效性,开展闭合预应力钢丝绳加固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钢丝绳加固RC框架节点可有效提高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加固试件由对比试件的节点剪切破坏转变为梁端弯曲破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弯曲破坏型冻融损伤钢筋混凝土(RC)框架梁柱抗震能力进而对其展开准确评估,通过对国内外已有冻融损伤RC梁柱拟静力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深入系统地探究了冻融循环次数NFTCs、混凝土强度fcu、轴压比n对RC梁柱抗震能力的影响.采用理论知识构建了未冻融RC框架梁柱弯矩-转角(M-θ)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可考虑冻融损伤参数F(F综合了NFTCs和fc的影响)和轴压比n影响的冻融损伤RC框架梁柱M-θ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引入循环退化指数βi用以表征梁柱构件的强度退化与刚度衰减,构建了适用于弯曲破坏冻融损伤RC梁柱的M-θ恢复力模型.将所建立的M-θ恢复力模型代入到OpenSEES的零长度单元ZeroLength Element中,利用集中塑性铰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弯曲破坏型冻融损伤RC梁柱数值模型.通过模拟值与试验值的对比表明,构建的数值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标定低周往复下弯曲破坏冻融损伤RC框架梁柱的滞回性能,可用于RC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近距离爆炸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毁伤模式,利用显式非线性动力分析软件LS-DYNA建立了包含空气域、炸药和RC桥墩的精细化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与已有文献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轴力效应对RC桥墩毁伤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距离爆炸作用下RC桥墩的毁伤模式可归纳为无剥落破坏、剥落破坏和冲切破坏3种;对于圆柱试件,以爆炸距离0.2 m为例,当比例距离Z≥0.200 m/kg1/3时,发生无剥落破坏;当0.117 m/kg1/3≤Z<0.200 m/kg1/3时,发生剥落破坏;当Z<0.117 m/kg1/3时,发生冲切破坏.在近距离爆炸作用下,轴向荷载对RC桥墩抗爆性能的影响与其毁伤模式有关,当RC桥墩的毁伤模式是无剥落破坏或者轻微的剥落破坏时,随着轴向荷载的增加,RC桥墩的毁伤程度有所减轻;但当RC桥墩的毁伤模式是严重的剥落破坏或者冲切破坏时,随着轴向荷载的增加,RC桥墩的毁伤程度加剧.研究结果可为RC墩柱抗爆设计和毁伤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预制梁、预制柱之间连接的抗震性能,设计了一种新型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并完成了1个整浇RC试件和2个纵筋搭接长度不同的装配式PC试件的低周反复载荷试验。研究了其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强度退化及耗能能力等内容。结果表明:装配式试件与整浇试件具有相似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为梁端塑性铰区弯曲破坏,节点核心区处于弹性状态,节点整体性能良好,承载能力、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与整浇试件相当。基于“钢筋直锚短搭接”高效连接技术的装配式框架边节点连接可靠、施工方便、质量可控,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中大量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框架结构破坏严重,极震区其倒塌率却远超过多层砖混结构。2022年9月以来,四川频发地震,为重新探讨倒塌机理及抗震性能,本文研究通过实地震害及多层RC框架结构破坏形式,结合数值模型并应用MIDAS Gen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了RC框架结构的倒塌机理、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柱的破坏与屈服是RC框架倒塌的主要因素,模拟增设填充墙,当地震烈度达到10度时,层间位移角大约1/46,降低柱的轴压比,提高柱的破坏延性,增大结构的极限抗侧能力,起到抗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避免整体屈服破坏。  相似文献   

9.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结构在遭受火灾高温后力学性能发生损伤退化.为了探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FRP)加固高温损伤RC板的力学性能,基于“热学-力学”顺序单向耦合框架,开展了三维数值模拟.在模拟中,首先进行高温条件下RC板传热分析,获得其温度场变化;进而考虑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以及二者之间非线性粘结-滑移行为随温度的退化规律,假定外贴CRFP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完好粘结,建立CFRP加固高温损伤RC板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验证了三维数值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高温时间损伤RC板外贴CFRP加固后的破坏形态、承载力、挠度、刚度和内部应变等,评估了加固效果,进一步讨论了CFRP条带粘贴数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RC板受火后在四点加载下的破坏模式为典型弯曲破坏.随着受火时间增加,损伤更加严重,承载力和刚度等逐渐降低,钢筋和CFRP的应变增大.随着RC板高温损伤后粘贴CFRP层数增加,承载力和刚度增大,钢筋和CFRP的应变降低.此外,当板受火时间达到耐火极限90min...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柱子突然失效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以研究团队开展的现浇(RC)和全装配式(PC1明牛腿插销节点)混凝土框架子结构中柱移除多级重复倒塌动力试验为基础,通过初级垮塌荷载工况下位移响应曲线的拟合,校核了论文中用ABAQUS软件建立的框架子结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拆除构件法对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进行了损伤量化评估. 由于研究团队试验是多次重复垮塌试验,无法获取RC和PC1(明牛腿插销节点)试件一次倒塌所承受的荷载,对于全装配式(PC2暗牛腿插销节点)未进行动载试验,根据准确校验模型利用试算法分别预测了RC、PC1和PC2框架结构的最终破坏荷载,并对三者的破坏模式和损伤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破坏时,RC梁柱损伤严重,梁端钢筋拉断,装配式梁端连接区混凝土被压溃,插销杆被剪断,且现浇试件的抗倒塌能力明显高于全装配试件,此外还发现,通过加强装配式结构的角钢能提高其抗倒塌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损伤类本构关系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弹性与弹塑性损伤、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损伤、静力与动力损伤、宏观唯象以及细观和微观损伤、局部化与非局部化损伤5个层面介绍了国内外在混凝土损伤类本构关系领域的研究历史和进展情况,并对涉及本构关系的损伤演化规律、本构数值方法、损伤物理机理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弹性以及各向同性损伤模型的构建简便、计算成本低,弹塑性损伤模型适于模拟不可恢复变形,各向异性和微、细观损伤模型能更客观而全面地描述混凝土非线性物理机制,非局部化损伤模型在模拟应变局部化现象以及克服网格依赖性方面具有优势等.通过分析各类模型的建立方法、基本特征、适用范围等,架构起空间多维视角的研究框架,揭示出该领域一些热点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小波奇异性在钢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小波奇异性检测理论,以应变能的损伤信号为结构损伤指标,分别以悬臂梁结构、平面桁架结构和空间网架结构为例进行数值模拟,将原始损伤信号和经过小波变换后的损伤信号进行对比,结果证明采用该方法不但对单一损伤而且对多损伤均能有效地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位置,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黄土的损伤及其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3黄土的应变软化特性可以用含损伤的本构方程来描述,结构性黄土的损伤变量及损伤演化规律的合理确定,对于正确判定黄土的结构损伤程度是十分重要的.试验研究表明,Q3黄土的损伤是受应力状态控制的,在简单加载条件下,导致损伤产生的应力门槛值随着含水量增加而线性减小,由刚度损伤和应力损伤假设所导出的损伤演化方程是一致的,它们都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加.复杂应力条件下的黄土损伤演化方程的表现形式与简单加载条件下的完全相同,区别只是在于损伤参量的影响因素不同.按损伤理论计算的应力应变关系与试验值的对比说明,试验所推导的损伤变量表达式能较好的反映黄土应力损伤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影响损伤的因素,确定损伤变量和损伤模型,建立了一种适合低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钢骨高强混凝土柱/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的损伤模型,分析了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并对其损伤与位移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情况相同时轴压比越大的节点其损伤值也越大,延性略差;核心区配箍率越小的节点其损伤值越大,延性略差;含钢率增加的情况下,其损伤值是降低的,但延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张晓燕  付晓  吴钢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23-1331
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体系内容和现状,并系统梳理了森林生态系统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以及损害鉴定评估的进展。由于我国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起步较晚,法律体系有待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有待完善。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4个不同时期的森林生态系统损害赔偿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损害评估技术及法律实施在损害赔偿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损害评估和损害赔偿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构测试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结构测试的角度论述了结构损伤诊断方法.该方法以结构测试为基础,将测试数据与模型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从中得到结构刚度等参数变化的信息,实现结构的损伤判别与定位定量分析.按测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基于静力测试的损伤诊断法、基于振动测试的损伤诊断法以及基于振动和静力综合测试的损伤诊断法.其中基于振动测试的损伤诊断法可进一步分为直接的系统识别方法、损伤指标法和有限元模型修正法.指出了损伤诊断方法的研究现况及存在问题,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非确定损伤理论在非线性损伤力学研究中的空白,基于3种典型模糊损伤分布:降半分布、秋千分布和组合秋千分布,提出了服从β分布平面应变各向异性初始模糊随机损伤场,推演了损伤矢量临界值算法及平面应变损伤有效张量和模糊随机有效弹性矩阵族.由损伤材料粘-弹-塑性应变率演化通式,修正了Mohr-Coulomb损伤破坏准则下粘-弹...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结构破坏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的结果,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调查的房屋破坏类型分为主体结构破坏、局部破坏和非结构构件破坏.另外,为便于分析和查找原因,将主体结构的破坏程度划分为整体倒塌、严重破坏但不倒塌以及中等损坏等几种类型.分析了造成结构出现这些不同程度破坏的原因,指出房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是否符合抗震设计要求以及结构是否存在多道抗震防线是造成结构出现不同破坏程度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学校砌体结构建筑物建议从建筑设计的规则性、多道抗震防线等方面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与高阶统计矩的结构损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提出一种有效检测结构非线性损伤的方法.在分析基于AR模型残差均方差指标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方法存在损伤信息泄漏的缺陷,特别是对于非线性损伤检测.为提高传统方法损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提出采用残差的高阶统计矩———偏度和峰度作为传统指标的补充,提出了3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共6种综合指标,并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实现结构损伤检测.利用考虑了环境因素影响的三层建筑结构模型的非线性损伤实验数据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研究表明,6种综合指标对非线性损伤检测的可靠性均高于传统方法,其中以均方差和峰度的几何平均指标检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振动测试的大跨桥梁损伤检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文章将基于振动测试的大跨桥梁损伤检测分为 4个阶段 ,介绍了大桥损伤检测中的振动测试和有限元模型建立 ,着重讨论了几种常用的损伤检测方法 ,包括损伤指标法、反分析法、模式识别法和异常检测法 ,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对现有损伤检测方法用于大跨桥梁存在的一些问题 ,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