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语法刍议     
陈晓锐  袁琳 《科技信息》2008,(8):183-183
语言学家菲尔墨提出了格语法这一概念,并把语义引入语法研究。本文从格语法的起源、含义、结构、转换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出发,描绘了一幅简略的格语法概论图,由此推知此理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鲜有学者将及物性分析应用到庭审语篇当中。以刑事法庭中法庭辩论至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的10篇文本为语料,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发现,庭审语篇话语的过程类型是与庭审参与者的角色和作用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以藏族格言作为输入语料,用藏文CRF自动分词系统将文本自动分词后,利用语料分析软件,统计和分析文本中的方位词词性和词频.在词汇语境共现中筛选方位词单独作语法成分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分析方位词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及搭配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方位词在句法中,其语义包括定性和泛性两种,承担了普通名词(nn)、不及物动词(vi)、及物动词(vt)、时间名词(nt)等语法成分,在作名词时主要强调地点义,而方向义并不明显.在句法功能中,可作主语、宾语、地点状语等.从搭配情况来看,它与位格、属格和从格助词搭配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和范围,与动词搭配表示一定的趋向性,也作修饰动词的地点状语.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语义格、Frame Net、Prop Bank、CPB、Nom Bank、CFN和北大中文网库等语义知识库和语义标注语料库和国内外论元结构理论和语义角色体系.采用论元结构分析理论,以藏语逻辑格为对象,详细分析了受动格、施动格、目的格、来源格和处所格所包含的语义角色,探讨了藏语动词和格助词对藏语语义角色的预测能力,提出了一个藏语语义角色体系的雏型.  相似文献   

5.
梁丽芳 《科技信息》2006,(5):301-303
本文通过介绍角色与指称语法的基本概念,分析小句分层结构,语义结构等概念,总结了角色与指称语法的基本理论设计,并阐明了角色与指称语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武子英 《山西科技》2005,(5):100-102
格语法是自然语言处理学科的一种基本理论,问答系统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文章在介绍格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格语法的问答系统的设计及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7.
菲尔摩的格语法是在生成语法框架下提出的但又不同于生成语法的句法理论。菲尔摩《"格"辨》一文中格、格框架以及深层格等核心概念的提出以及格语法体系的建构,显示菲尔摩创建格语法的目的在于以语义功能角度定义的格为基础来追求语法描写中语义与句法的融合,进而实现对乔姆斯基转换语法的修正;格语法的意义在于开启句法语义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汉语中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带旁格宾语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式理论探讨以下问题: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带旁格宾语结构形式与意义间的联系、单音节不及物动词与构式的关系以及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带旁格宾语构式之间的继承关系。研究表明,该结构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涉及不及物运动、结果和使役结果三种构式类别。单音节不及物动词与构式的关系体现在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之间的相容性,及动词语义和构式语义之间的可能关系。该结构构式间存在多义联结和子部分联结两种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哲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91-94
双宾语结构是生成语法一直在讨论的焦点之一。根据格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双宾语现象对格理论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在GB框架下通过内在格和结构格的划分对双宾语现象提供的解释。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内在格和结构格的划分法仍不失为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在特殊身份角色下实施的信贷行为对环境将造成重要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银行金融机构组织的目标和使命存在内在一致性,对于两者关系问题,笔者主要从银行金融机构在建设资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进行研究,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进行了分析,并对规制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的"次"虽来源于拉丁语法,但从整个《文通》的用例分析来看,其中的"偏次"并不等于名词的属格。"偏次"的设立符合汉语的特点以及汉语语法分析的需要,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翻译家纽马克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是对菲尔墨格语法的利用和发展。它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和名词)及动词的格构成,强调双语翻译应建立在理清句子深层结构及句子成分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之上,不能拘泥于源语表层结构中的格。格语法翻译理论有助于帮助译者摆脱源语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有效提高译文质量,并促进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3.
Halliday在对作格概念作了延伸之后,将语义作格的概念引入系统功能语法,他认为小句作格分析是及物分析的补充。本文在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句都可以进行及物分析,但并不是都可以做作格分析。作格性与及物性分属不同的语义系统,所以,两种分析并非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藏文文法格在功能上真实地反映了藏文句法结构,藏文中的属格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限制或领属、修饰、复指、总别和依存关系等,可作前置定语.藏文中名词短语是指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短语,一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文章采用语料实证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从句法功能的角度对属格助词在藏文名词短语中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从句法结构上总结和归纳了其结构特征,为多语言句法结构树库和框架语义构建提供最基本的语法信息.  相似文献   

15.
刘慧 《咸宁学院学报》2014,(11):102-103
双宾结构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课题,研究者们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对双宾结构的结构关系以及推导机制等进行分析。本文以商务函电中常用给予义双宾句型为分析对象,分析英汉给予类双宾结构句型的内部句法构造,探究商务函电中双宾句式为什么少用与格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生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从多方面转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仅从学习方式转变这一方面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导学者。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讨论了名转动这一语言现象的深层机理:名词转用作动词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形式转变,必然有语义层次为其提供功能基础,即环境或参与者成分进入过程;而其动因就是及物系统内部各功能之间的隐喻,以及这种隐喻在词汇语法层上的体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名词转用为动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有一种独特的现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四个字,存在着并列的语法关系,我们称之为并列四字格。并列四字格这种独特的格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反映出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方式等,是民族心理在语言上的映射。此外,从这种独特的格式中还能窥视出汉民族独特的二元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法庭审问是典型的以机构目的为导向的话语在整个审问中充满问答的互动。法庭话语的机构目的就是寻求正义,惩罚犯罪,以此来达到影响外部世界。这种目的也会影响话语参与者的言语行为:参与者必须扮演特定的角色,遵循界定好的规则,使用因袭的语言。本文从语言的视角来研究法官在庭审中的角色,通过研究发现:在审判的不同阶段,法官会采取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法官的这些机构角色是其话语形式的前提,而其话语形式又加强了其机构角色和权力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王俊晖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121-124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广大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要发生变化,做好从传统教学到“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扮演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