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东民俗和方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与民俗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地域与居民。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离不开特定的方言词汇,大量的方言现象和民俗事象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就方言与民俗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一般来说,民俗是第一性的,即先产生某种民俗然后方有表现这种民俗的方言词汇。“因民俗而生成的方言,主要是从民俗形态、民俗事象、民俗要素来追溯方言的民俗语源。”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具体到各个地区的方言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民俗现象,体现了某一地区的民俗特点。它与民俗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同时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方言对民俗发生和流布具有了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艺民俗批评以文艺人学观和文化民俗基因理论为基准,探讨文艺批评术语形成、批评空间构建、批评原理阐释和具体文艺批评实践等各个环节所受到的民俗沾溉。从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和行为社会民俗生活相等方面对贺拉斯《诗艺》的民俗予以梳理,可以生动展示其贵妍多姿的文艺民俗图。这些民俗意蕴的生成。取决于贺拉斯对其文艺民俗的文学批评观念表达。他不仅首次确立了“合式”、“合理”和“寓教于乐”的文学批评范式,还根据民俗承栽的民俗事理、民俗情趣与其批评观点之间的意义关联来随“俗”赋意:采掇民俗事理以直赋其意;化撷民俗理趣以类比推演;指摘民俗“馊”弊以皈依正意;激活民俗意象以转深其意。  相似文献   

4.
作为温州著名的连锁餐厅品牌,天一角以温州小吃多而全著称,其营销策略运用了诸多的民俗元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民俗营销策略的应用使天一角既满足了本地人忆昔念旧的需要,又迎合了外来观光客的体验需求。天一角的成功之处在于:全方位挖掘了地方民俗资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其加以包装,并在营销过程中积极与政府活动配合。  相似文献   

5.
张清水不仅记录、整理、发表了一批民俗材料,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研究依据,而且还间接地发表了一些民俗言论,提出了自己的民俗见解。  相似文献   

6.
一个地区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因此它还会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各类民俗事象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从饮食结构与食品调制技法、饮食的习俗惯例、传统的食品加工器具及炊具餐器三个方面来考察壮族的饮食民俗,而壮族服饰民俗,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说来不能超出先要满足自己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后才有可能提出心理的、精神的需求这一通则。诚然,要确切地描述出各地壮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服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考古发掘,汉文文献记载以及民族学调查材料中,依然可以窥见它历史演变的一斑。  相似文献   

7.
物质生活民俗层面的变异将逐步引发深层的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的变异。通过对处于农业模式转型期的多依村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现代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的引进可产生节省资源和加强对外交往等效应,并带来饮食民俗、信仰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迁;同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化多样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阐述了保护地方作物品种对维持地方民俗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地区存在着与宗教有关的各种民俗事象,可划分为凸显性宗教民俗和非显性宗教民俗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一些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民俗,后者则是体现在裕固族人生礼仪过程中的、受到宗教影响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9.
生产民俗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风尚,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三者组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它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产民俗密切联系,在福州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民俗的发展,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在不停地演变,家庭关系也由传统走向近代。  相似文献   

10.
庙祭民俗在传统庙会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庙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但成为传统庙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庙会大都是以相应的庙祭民俗作为其不断存续发展的保障。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曾一度消失的庙祭民俗,在现代新兴庙会中得以再现。北京五显财神祭祀在当今北京莲花池庙会的再现,不但赋予了庙祭民俗更多的娱乐性,而且庙祭民俗的再现,成为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展现或应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