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复式断面交汇河道水流流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计算复式交汇河道的过水流量,从理论上讨论了用于复式断面河道流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室内水槽模型,考虑漫滩水流滩槽之间的动量交换,采用以平均水深的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的漫滩水流计算方法,根据力的平衡理论,建立力的平衡关系式,获得了滩槽的平均流速,滩槽流量以及整个断面的过流能力。通过实例验证,该成果比较准确,对于河道流量计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对DeVoorst水工所水槽动床试验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综合分析了宽直水槽动床试验中水流宽深比对交错滩形成的影响,水槽宽度对床面切应力和砂丘尺度的影响及利用概化模型初步探讨了在交错滩与砂丘並存的床面形态下,交错滩本身对水流阻力和输沙率的影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槽动床试验最适宜的宽深比的条件.文中所提出的交错滩形成的条件也可作为顺直河渠平面形态稳定性的判别条件.  相似文献   

3.
弯曲河流颈口裁弯模式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弯曲河流颈口裁弯的各种不同模式与内在复杂性,通过判读正裁弯和已裁弯的大量河湾遥感影像,将颈口裁弯分为3种不同力学模式,即崩岸模式、冲切模式和串沟模式,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裁弯模式的形成条件、过程与机理。崩岸模式是相当窄的颈口两侧河岸发生崩岸或单侧崩岸引起颈口上下游水流贯通。冲切模式是最普遍的颈口裁弯方式,其过程分为漫滩水流表面冲刷、形成沟槽后集中冲刷和沟槽达到稳定。串沟模式是初次洪水漫滩冲刷形成串沟,后续洪水沿串沟继续冲刷,且以溯源冲刷为主,直至形成新河槽。  相似文献   

4.
王晶  郭俊美  孙文华 《科技信息》2010,(27):I0359-I0360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治理难度很大。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为游荡性河道进一步整治提供了条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采用双岸同时整治,可以形成窄深、归顺、稳定的窄槽宽滩,防止横河、斜河产生。  相似文献   

5.
为治理尾闾河道萎缩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变化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大幅度减小,平滩宽深比有所增大,断面形态变的宽浅;2002年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尾闾河道萎缩有所恢复,平滩流量和平滩面...  相似文献   

6.
常曲率窄深型弯曲河流水流动力稳定特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弯曲型河流是自然界最为常见的河流形态,河道中河床形态和河势单元的发展与水流流态转化密切相关.作为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以常曲率窄深型河流(河湾)为背景,对流动稳定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弯道层流理论计算公式和临界雷诺数计算公式,对于弯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与顺直河道相比,其稳定中性曲线沿坐标轴前移,失稳临界雷诺数增加,对扰动波数的响应范围减小,流动状态更易保持,为进一步研究河湾"点沙坝"和"自由沙坝"等河势单元的形态形成打下理论基础,丰富了非线性河流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演变特性发生变化,同时引起黄河下游河道的“小水大灾”、“横河”、“斜河”等问题。针对日趋严重的水灾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下游典型站点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对水沙过程变异的响应,得到初步认识:一方面,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致使黄河下游河槽持续淤积抬高、河槽变窄、河道过水断面变小,易引起“小水大灾”;另一方面,由于来水来沙量变异,黄河漫滩概率减小,使黄河下游河型发生缓慢的改变,引起河势变化,原有的部分工程措施因水流流路的改变被迫废弃,甚至产生负作用,形成水灾。  相似文献   

8.
朱首贤  李岩  张文静  陈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4):13997-14003
波浪漫滩不仅影响局地水动力,对邻近拍岸浪区的水动力和泥沙运动也有重要影响。但是,近岸波动平均的流场计算尚没有包含波浪漫滩边界的影响。本文建立包含拍岸浪区的近岸波动平均水动力方程,它耦合了波浪漫滩区水流积分的波动平均方程。拍岸浪区和波浪漫滩区相互作用机制是水体、动量交换,它们由波浪漫滩区水流的波动平均值或水流积分的波动平均值提供,可以根据波浪漫滩区海滩坡度、海底摩擦及与拍岸浪区交界位置的波高、波向、波周期计算。这些水体和动量交换项可以作为近岸波动平均水动力方程的波浪漫滩边界条件,为考虑波浪漫滩影响的近岸波动平均流场计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考虑高含沙水流特殊的运动规律,选用适当的公式和参数,得到多沙河流平面二维水沙运动方程,用SIMPLER程式求解。求解过程中为提高数学模型的精度,根据高含沙水流特性,采用了将沙场与流场进行耦合计算的方法;对沙场收敛条件提出应满足含沙量场与挟沙力场均稳定的观点,并给出了具体的判断式;对恢复饱和系数的取值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利用数学模型对黄河小浪底坝区物理模型的蓄水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计算结果与实测物模地形变化的对比,验证了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张坤  张树岩  刘云龙 《科技信息》2011,(33):I0362-I0362,I0351
1游荡型河道演变的一般规律游荡型河流是河床宽浅,沙滩众多,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河汊密布、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有时难以分辨主流所在,心滩变化莫测的一种河型。由于河床的形态变化,同时也决定了河道的游荡型。河床的变形可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变形是指河床沿水流方向的变形,  相似文献   

11.
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液氮在0.5-1.5mm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液氮在弦月形猴缝通道中的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系数是传统大直径光管池沸腾的3-5倍,与热虹吸狭缝通道内沸腾传热相比,当热流密度高于10kW/m2时,受迫流动沸腾在换热温差和换热系数两方面有明显优势,液氮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热流密度增加的趋势更为显著,狭缝间隙尺寸减少,换热效果增强,弦月形通道与环缝通道相比,在相同的条件下,弦月形通道显示更好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南京长江大桥附近长江古河谷的形成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盛冰期,由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长江发育古深槽.分析认为,研究剖面附近的深切河槽是局部的深切结果.南京古河谷沉积物,可以分为三期明显的由粗到细的沉积韵律:末次盛冰期深切古河谷,沉积物颗粒粗,从卵砾石到中砂、粗砂;冰后期河床较宽,沉积物从砾石、粗砂到中砂、细砂;全新世,河流进一步展宽,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沉积物从粗砂、中砂到细砂、粉砂,细砂沉积厚度很大.各期河床形态和沉积物的特征,反映了末次盛冰期、冰后期、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3.
明渠渠底糙率突变对紊流边界层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激光测速仪,对壁面糙率突变时的明渠紊流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糙率突变不同水深情况下明渠紊流的纵向时均流速和脉动流速。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水深和糙率改变后内边界层发展变化规律、粗糙度和水深对内边界层的厚度的影响以及糙率突变后从一种均匀流到形成新的充分发展的紊流所需要的纵向长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缝隙宽度为2mm的窄缝流道壁面上分布的微小凹坑对流道内的流动与传热的影响情况.采用RNGK-8方程模型作为湍流计算模型,应用Stmplo算法求解压力-速度耦合项,模型的可行性用Burgess的实验数据检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凹坑分布的条件下,表面凹坑的几何结构对窄缝流道内的流动传热性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有显著的影响;在较低雷诺数条件下。随雷诺数的增加窄缝凹坑流道的传热能力将增加,当雷诺数大于某临界点时,表面凹坑对传热能力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水力振荡器流道口过流面积的周期性改变可以产生周期性压力脉冲周期性压力脉冲传到振荡短节,在蝶形弹簧的作用下,使振荡短节外壳产生周期性的轴向振动,从而使钻柱与井壁的静摩擦变为动摩擦,有效降低了摩阻,提高了钻压传递效率和钻进速度。水力振荡器的振荡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轴向冲击力的大小和变化频率,即取决于流道口过流面积的变化规律。而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形状的流道口过流面积的变化规律不同。为了获得更高效的水力振荡器,在一种涡轮式水力振荡器的研究基础上,分别采用矩形流道口、菱形流道口和圆形流道口进行流道口形状优化设计。通过对数值仿真得到的数据进行対比分析,发现菱形流道口的降摩减阻的效果优于另外两种流道口。  相似文献   

16.
板型燃料组件内部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板型燃料组件的设计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采用商用流体力学计算程序 CFX5对板型燃料组件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以获得各流速下的板间流场。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板型燃料组件不同流道和单一流道内的流速分布基本均匀 ,在 2 0个流道中居中的 3~ 5流道内的流量比其它流道小一些 ,其中中间流道内的流量最小 ,其流量与平均流量的误差小于 10 % ;提梁对其后部速度场的影响较大 ,对其后部压力场的影响很小。当板间水隙的最大加工误差为0 .15 mm时 ,该流道内的流量与流道内平均流量的误差接近10 %。组件进出口差压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接近 ,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现代黄河下游沉积环境演化,在原阳段钻取了两个钻孔岩芯(YHX-1、YHX-2),通过对钻孔沉积物粒度测试与分析,运用沉积物粒度参数、频率曲线与概率累积曲线,结合沉积物岩性及周边钻孔年代信息,划分研究区钻孔地质年代,揭示研究区沉积水动力条件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YHX-1分为7个沉积段,YHX-2钻孔为11个阶段,中更新世时期,两根钻孔以中细砂为主,沉积相以河床亚相为主;晚更新世时期,钻孔经历短暂河漫滩微相,进入漫长的河床相沉积;全新世早期,YHX-1钻孔由湖泊沼泽沉积转变为河漫滩沉积,YHX-2钻孔为河漫滩沉积;全新世晚期,黄河改道流入当今河道,两根钻孔河床沉积相对比分析表明,改道后黄河主河道经历由北向南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余场次洪水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洪水按漫滩程度、水流含沙量高低、流量过程线形态特征和洪峰与沙峰相位差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塑造主槽的洪水关键因子;研究了黄河下游洪水过程调控关键技术指标。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槽高效输沙和塑造主槽作用较大的平滩流量约为4000m3/s,流量为4000m3/s条件下的洪水输送的临界含沙量为50kg/m3;对于不漫滩洪水,首选方案应按当时主槽的平滩流量控制,且平滩流量下的洪水流量过程以接近矩形波过程较好,峰前水量占洪水总水量的25%以上,洪水历时不小于7d;对于漫滩洪水,应控制洪峰流量大于平滩流量的1.5倍且大于洪水平均流量的1.2倍,同时应尽量控制洪水涨水期水量与洪水总水量之比不小于0.5,并保持洪峰与沙峰同步运行,洪水历时不小于7d;洪水调控分组含沙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悬沙及床沙的级配;洪水来沙系数的调控指标视洪水类型而异,不漫滩洪水为0.012kg·s/m6,漫滩洪水为0.015kg·s/m6,同时还应控制分组泥沙的来沙系数。  相似文献   

19.
从岩心观察入手,综合运用地质、测井曲线及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详细研究了飞雁滩油气田明下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飞雁滩油气田明下三段属曲流河沉积,可细分为河道、河道边缘、废弃河道和洪泛平原四个亚相。其中.主要发育废弃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这两个亚相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废弃河道、废弃河道边缘、河漫滩地和河漫洼地四个微相,由构造特征及少量的试气资料分析发现,天然气主要分布于废弃河道微相中,其次是废弃河道边缘微相和河漫滩地微相,河道边缘亚相是较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